金坤
-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徽省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3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法选择36例在安徽省立医院住院治疗的SFTS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性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普通型及危重型,进一步了解年龄、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心肌酶谱、有无基础疾病等因素是否与疾病严重程度有相关性。结果 36例均为急性起病,病程中均有发热,分别伴有畏寒寒战、纳差乏力、腹泻、咳嗽咳痰、腔道出血及出血倾向,1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实验室检查提示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白蛋白有不同程度下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和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血小板计数(PLT)≤30×10~9·L^(-1)、年龄≥60岁和神经系统损害为危重症SFTS的高危因素。27例患者病情好转后正常出院;8例患者治疗效果尚可但因经济困难自动出院;1例患者因预后差、家属放弃抢救自动出院。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血小板计数、年龄和神经系统损害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 金坤吴晓玲沈强李磊
- 关键词:布尼亚病毒科感染血小板计数肌酸激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 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对HBV复制的反向调控作用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评价血红素加氧酶-1(HO-1)对HBV复制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分子克隆的方法分别构建人HO-1真核表达载体——pHO和HO-1 RNA干扰质粒pHi,同HBV可复制性克隆pHBV1.3体外共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uh-7,检测HBV抗原分泌情况和HBV相关mRNA含量。利用HBV急性感染小鼠模型,腹腔注射钴原卟啉(CoPP)IX和锌原卟啉(ZnPP)IX分别诱导和抑制HO-1表达,检测血清HO-1水平、HBV效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BcAg在肝细胞内表达情况。分别在细胞水平和动物体内水平,评价HO-1表达对HBV复制的调控作用。结果同空载体共转染细胞栩比,pHO共转染后HO-1的分泌水平明显上调(P<0.01).HBsAg/HBeAg的分泌受到抑制(均P<0.01);pHi共转染后HO-1的分泌水平下降(P<0.01).而HBsAg/HBeAg分泌增加(P均<0.01);但各组HBV相关RNA水平无明显差异。CoPPIX注射后诱导小鼠血清HO-1高表达(P<0.01),ZnPPIX则有效抑制了HO-1表达(P<0.01)。同对照组相比,CoPPIX组小鼠血清HBV DNA含量降低,肝脏内HBcAg阳性染色信号也随之明显减弱(P均<0.01);而ZnPPIX组小鼠血清HBV DNA含量增加,肝脏内HBcAg表达明显增强(均P<0.01)。结论上调HO-1表达可有效抑制HBV复制,而下调其表达有利于HBV复制,且其可能是在转录后环节上发挥抗HBV作用。
- 李磊韩华金坤刘磊吴晓玲高人焘
- 关键词:血红素加氧酶1乙型肝炎病毒RNA干扰
- 联合用药防止志贺菌耐药突变的体内外研究
- 2016年
- 目的 在体外探讨左氧氟沙星与磷霉素联合使用是否有利于抑制志贺菌耐药突变菌的产生,通过志贺菌感染动物模型探讨联合用药的有效性.方法 应用肉汤法,富集浓度为1 010 CFU/mL细菌,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测定左氧氟沙星、磷霉素单用及联合使用对10株志贺菌临床分离株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PC),并计算相应的选择指数.建立44只志贺菌豚鼠感染模型,每12 h经灌胃给与每只豚鼠左氧氟沙星20 mg/kg和/或磷霉素100 mg/kg,治疗开始后第24小时和第48小时对豚鼠粪便中的志贺菌敏感性变化进行监测.结果 左氧氟沙星和磷霉素对10株敏感菌的MPC分别为4~16 μ.g/mL和256~>2 048 μg/mL,联合使用后MPC下降为0.25~2μg/mL,联合用药较单独用药选择指数下降8-32倍.对于左氧氟沙星和磷霉素单药治疗组,在第48小时均可检测到耐药菌产生的现象,而在联合用药组中,13只豚鼠粪便中的志贺菌的敏感性均未产生变化.结论 左氧氟沙星与磷霉素联合使用可有效降低其单用对志贺菌的防耐药突变浓度,防止耐药突变菌的产生.
- 江守伟金坤刘磊李磊高人焘
- 关键词:志贺菌左氧氟沙星磷霉素防耐药突变浓度
- MELD相关评分系统对肝衰竭患者生存情况的评估价值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比较MELD、MELD-Na、I-MELD评分系统对肝衰竭患者短期(90 d)生存预后的判定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3例肝衰竭患者的资料,计算确诊时MELD、MELD-Na、I-MELD评分,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下面积比较3种方法对结局的预测能力,获取MELD、MELD-Na、I-MELD判断预后的最佳界值点,根据最佳界值点分组,比较组间的病死率。结果生存组患者MELD、MELD-Na、I-MELD评分分别是(26.16±8.76)分、(27.26±8.81)分和(37.17±8.76)分;死亡组分别是(28.49±12.53)分、(30.67±13.00)分和(50.92±13.28)分。3种方法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595<0.609<0.768;95%的可信区间分别是0.384~0.807、0.381~0.838和0.579~0.957。3种评分系统最好的界值点分别是21.41、21.74和42.56。同MELD和MELD-Na评分系统相比较,I-MELD评分同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ELD评分相对于MELD、MELD-Na评分系统,能更好地预测肝衰竭患者的短期生存情况。
- 金坤李磊李宜高人焘
- 关键词:肝衰竭MELDMELD-NA受试者工作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