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芳
- 作品数:10 被引量:45H指数:3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卫生厅科技基金山东省卫生厅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骨髓细胞形态学实验教学实践探索被引量:5
- 2009年
- 骨髓细胞形态学实验教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内容,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条件、改革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建立考核制度等一系列的实验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了新型师生关系,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在培养高素质检验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赵新东管洪在吴春梅郭小芳
- 关键词:骨髓细胞形态学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 恶性血液病端粒酶表达及研究进展
- 2001年
- 端粒酶是一种新的肿瘤标记物 ,与细胞永生化和肿瘤发生密切相关。正常血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受抑 ,低水平表达或不表达 ;而在恶性血液病和永生化细胞系中被激活 ,异常高表达。众多的证据显示端粒酶抑制剂联合细胞毒药物有希望成为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一线药物。抗端粒酶疗法前景广阔。
- 郭小芳谭齐贤
- 关键词:端粒酶端粒酶抑制剂恶性血液病
- 荣成天鹅湖大叶藻(Zostera marina)间2 种小型腹足类的分类学研究
- 2013年
- 小型腹足类生物在我国种类繁多,但其相关研究在国内基本属于空白。本文对荣成天鹅湖大叶藻间的2种小型腹足类生物进行了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16S和28SrRNA基因片段)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形态学所鉴定的短剑螺属未定种Machae roplax sp.,应为畦螺属未定种Lirularia sp.;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支持形态学对刺绣翼螺Alabapicta的鉴定。同时,与A.picta有一定形态学差异的其它4种相近形态的小型腹足类,在基因序列及遗传距离上与刺绣翼螺非常接近,亦应为刺绣翼螺Alaba picta。
- 刘静管洪在张素萍郭小芳杨学伶王海艳
- 关键词:大叶藻SPRRNARRNA
- 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意义
- 2006年
- 目的研究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对AML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不同亚型AML病人74例,以良性血液病和骨髓形态学正常的非血液病病人作对照,采用改良TRAP-银染法及亚利恩凝胶成像系统分析检测其骨髓标本内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并随访。结果良性血液病病人端粒酶阴性或低水平表达;AML初诊时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F=36.76,q=14.65,P<0.01),完全缓解后活性下降(q=10.75,P<0.01),复发时端粒酶活性又升高(q=7.61,P<0.01)。同时端粒酶活性与预后相关,活性高者往往预后较差。结论端粒酶活性与AML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AML恶性克隆增殖的分子标志。
- 乔宏郭小芳卢伟
- 关键词:端粒酶白血病聚合酶链反应
- 急性白血病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 2001年
-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端粒酶活性水平 ,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初治、治疗中和完全缓解期共 33例成人急性白血病病例 ,以缺铁性贫血 (IDA)和骨髓形态学正常的非血液病患者作对照 ,采用改良 TRAP-银染法及亚利恩凝胶成像系统分析检测其骨髓标本内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并随访。结果 :缺铁性贫血患者端粒酶阴性或低水平表达 ;急性白血病患者端粒酶活性明显增高 (P<0 .0 5 ) ,阳性率达 70 % ;白血病完全缓解后端粒酶活性水平下降 (P<0 .0 5 ) ,完全缓解期端粒酶活性仍高于正常者往往预后不良。结论 :端粒酶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以作为白血病诊断及病情监测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有希望成为一种监测微小残留病的新的生物学标记。对白血病的抗端粒酶疗法有潜在的价值。
- 郭小芳谭齐贤乔宏
- 关键词:白血病端粒酶活性急性生物学标记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例慢性期和10例急性转化期(加速期或急变期)的CML病例,以良性血液病病人和正常人作对照,采用改良TRAP-银染法及亚利恩凝胶成像系统分析检测其骨髓标本内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并随访。结果良性血液病端粒酶阴性或低水平表达;CML慢性期端粒酶活性中等增高(F=36.38,q=5.84,P<0.01),阳性率达35%(7/20);急性转化期时端粒酶活性较慢性期显著升高(q=12.06,P<0.01),阳性率达80%(8/10)。端粒酶活性水平与CML预后相关,活性高者往往预后较差。结论端粒酶活性与CML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以作为CML诊断、病程监测及预后判断的一个有用的生物学指标。
- 郭小芳乔宏卢伟
- 关键词:端粒酶
- 恶性血液病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 2005年
- 目的 研究恶性血液病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恶性血液病的临床意义。方 法 选取各类恶性血液病病例87例,以良性血液病和骨髓形态学正常的非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采用改良 TRAP 银染法及亚利恩凝胶成像系统检测其骨髓标本内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并随访。结果 良性血液病时端粒 酶阴性或低水平表达;慢性白血病慢性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端粒酶活性轻 度或中度升高,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急变期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完全缓解后活性水平下降,复发时端粒酶 活性又升高。同时端粒酶活性水平与预后相关,活性高者往往预后较差。结论 端粒酶活化与肿瘤的恶性转化 密切相关,可作为恶性血液病恶性克隆增殖的分子标志,有希望成为监测微量残留白血病的一个新指标。
- 郭小芳乔宏谭齐贤
- 关键词:端粒酶活性血液病骨髓形态学
-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血清IL-12、IFN-γ及LDH测定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2
- 2007年
-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γ干扰素(IFN-γ)及乳酸脱氢酶(LDH)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36例ALL患者不同阶段IL-12、IFN-γ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法测定LDH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ALL初诊组血清IL-12、IFN-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0.05),LDH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L-12与IFN-γ呈显著正相关(P<0.01)。完全缓解组血清IL-12和IFN-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LDH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IFN-γ、IL-12和LDH变化可能与白血病细胞的生长及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受损有关。
- 巩国亭管洪在郭小芳陈开军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2乳酸脱氢酶
- 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骨髓及外周血ZAP-70与CD38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ZETA相关蛋白(ZAP-70)、CD38在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病人骨髓及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两者相关性,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对19例B-CLL病人及12例正常人骨髓或外周血ZAP-70 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8的表达水平。结果在19例B-CLL病人中,7例ZAP-70阳性表达,8例CD38阳性表达;对照组ZAP-70、CD38均为阴性表达。结论ZAP-70 mRNA、CD38在B-CLL中表达阳性提示预后不良。ZAP-70可以取代IgVH基因突变状态作为B-CLL有效的预后指标。
- 于军红孟繁军郭小芳
- 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被引量:26
- 2007年
- 目的对医学检验专业现有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系列改革与实践,以适应新世纪对医学人才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方法根据现代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围绕着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教学大纲及教学程序、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双语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结果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努力,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多次荣获省及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结论我院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成果对促进我国医学检验专业建设与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辐射、示范作用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 管洪在吴春梅郭小芳刘成玉
-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