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丽莎

作品数:52 被引量:488H指数:13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7篇经济管理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建筑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历史地理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6篇石油
  • 11篇能源
  • 6篇石油资源
  • 6篇空间结构
  • 5篇网络
  • 4篇世界石油
  • 3篇地理
  • 3篇新能源
  • 3篇石油合作
  • 3篇可持续发展
  • 3篇空间分异
  • 3篇城市
  • 2篇地理空间
  • 2篇地域分异
  • 2篇电力
  • 2篇电力工业
  • 2篇形变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油管
  • 2篇源流

机构

  • 52篇南京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山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常州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盐城工学院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上海国际问题...
  • 1篇广州地理研究...
  • 1篇宏观经济研究...
  • 1篇国网能源研究...

作者

  • 52篇郝丽莎
  • 38篇赵媛
  • 6篇杨足膺
  • 3篇牛海玲
  • 3篇张莉
  • 2篇黄克龙
  • 2篇杨宇
  • 2篇王礼茂
  • 2篇管卫华
  • 2篇朱岭
  • 1篇胡敏
  • 1篇王强
  • 1篇靳诚
  • 1篇崔守军
  • 1篇李红波
  • 1篇于宏源
  • 1篇蔡国田
  • 1篇任东明
  • 1篇杜志鹏
  • 1篇苑蓓

传媒

  • 8篇地理研究
  • 8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资源科学
  • 2篇地理学报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经济地理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现代经济探讨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人文地理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世界地理研究
  • 1篇文教资料
  • 1篇中国科教创新...
  • 1篇Journa...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6
  • 5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4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世界石油地理空间格局演变与形成机制分析
郝丽莎
1936年以来南京城市空间扩展特征研究被引量:19
2019年
城市交通网络的发展是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表征和驱动力。以1936—2015年间6个代表性年份的城市交通地图为数据源,提取相应年份南京城市轴线图,利用基于空间句法的整合度、城市扩张强度(SS-EII)和智能度指数,分析1936年以来南京城市空间扩展趋势和特征,划分演化阶段,并分析城市加速扩张阶段的空间扩展质量。结果表明:①南京城市空间扩展大体经历了滞缓(1936—1971年)、复兴(1971—1982年)和加速(1982—2015年)三个阶段,逐渐突破老城区,向西南、东北、南部和西北实现全方位空间扩展,形成多中心空间结构。②加速阶段空间扩展质量总体较高,交通网络建设逐渐与用地扩张相协调,并开始引导城市空间多中心扩散,但各中心间有机联系不足,导致城市空间整体性和空间效率有所降低。③应进一步加强多中心间的交通联系,促进人口、经济有机疏散,并提高城市空间整体性。
郝丽莎王晓歌乔文怡张莉
关键词:城市空间扩展空间句法
江苏省电力工业空间结构优化研究被引量:12
2006年
能源资源短缺奠定了江苏省电力工业以资源输入为主的发展格局,在空间上相对集中于沿江地区、徐州地区和苏南负荷中心区,形成向右倾倒的“小”字型结构。系统阐述了江苏省电力工业“小”字型空间结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形成机制,结合江苏省能源资源分布特点及经济发展格局,提出构建以“OZ”字型为主体骨架的电力工业空间新格局:①进一步提升沿江电力密集带,构成“OZ”字型结构中的“/”字部分;②大力推进沿海,加快沿海能源轴线的隆起,突显“OZ”字型空间结构的上部“-”字;③依托“西气东输”,推动苏南电力生产的结构升级,重塑“OZ”字型空间结构的下部“-”字。④加强徐州能源综合体建设,壮大“OZ”字型空间结构的“O”字部分。
赵媛郝丽莎
关键词:电力工业
中国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及驱动机制研究被引量:42
2018年
基于中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中国省域人口老龄化的程度、速度、社会经济影响、空间差异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处于初级老龄化阶段且不断加深,区域差异缩小,东部地区低速增长,中西部地区老龄化与养老负担快速增加。老年人口密度属较低密度区,从东向西呈梯度降低。(2)中国省域人口老龄化程度及空间布局是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经济水平等因素相互调节与空间分异的综合结果。(3)各机制系数空间异质性的综合作用促使老龄化大致由南北向分异转变为东西向分异的空间格局。省际人口迁移从根本上制约如今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
吴连霞赵媛吴开亚郝丽莎王玉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世界油气工业空间结构模式初探被引量:5
2004年
从世界油气资源的空间结构入手,根据其与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耦合关系,提出世界油气工业三大空间结构模式,即协同发展(就近供应)模式、通道发展模式和点轴发展模式,以期能为我国油气工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赵媛郝丽莎
关键词:油气工业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率
能源流的空间结构与形成机制研究——以我国石油资源流为例
能源流是能源资源地、资源汇地及媒介连接地域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能源空间运动形式及其空间投影,即能源流既是一种空间过程又是一种空间表象。能源流是一种必然现象,它是由能源资源分布、能源生产力布局以及能源消费市场分布之间的...
郝丽莎
关键词:空间结构
文献传递
高师“乡土地理”开放式立体教学体系探讨
2012年
“乡土地理”教学承担着引导认知.综合性学习和应用实践等重要功能,然而目前高师“,土地理”课程的地位存在着弱化趋势,为在现有课程体系和学时安排下,充分体现“乡土地理”的课程功能,本文根据其教学内涵及与其他高师地理课程之间的联系,探讨了将,土地理教学内容循序嵌入高师地理课程体系,构建开放式立体教学体系的构想,并分析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郝丽莎赵媛
关键词:教学体系
世界新能源政策框架及形成机制被引量:35
2005年
目前新能源的发展普遍存在着数量和质量两大问题,世界许多国家均以制定新能源政策为手段,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文章对世界主要国家新能源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探讨世界新能源政策的框架基础与形成机制。其框架基础包括战略规划、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3个方面,在形成机制上,表现为“关注外部性”和“持续自生”两大原则及“推动”和“引导”一组合力。并从新能源产业的“生产前—生产—市场—消费”四大阶段具体阐述了世界新能源政策框架,力图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与借鉴。
赵媛郝丽莎
关键词:新能源新能源能源政策能源产业
中国女性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的学科及空间分异研究——基于2000-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被引量:6
2016年
为客观揭示21世纪以来中国女性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地位、分布及演变趋势,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数据,以女性主持人作为女性社科研究人才的代表,分析其数量、学科和地域分布特征,并探讨其成因。结果表明:在我国,科研的性别差异依然存在,女性研究人才占比尚不足1/3,且研究层次偏低,但得益于女性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男女差距有所缩小。女性在大多数学科中表现出明显新增优势,在传统劣势学科中,女性劣势亦呈弱化趋势,但女性的学科分布差异及女性社会角色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由于地区间经济实力的差异,社科研究人才数量高度集中在少数东、中部省份,区域差异缩小趋势不明显。得益于全国范围内对男女平等问题的关注,女性占比在区域间的差距较小、在绝大多数省份保持相对均衡,由于优秀男性人才的区际流动,使得西部省份的女性科研人才占比普遍较高。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国女性社科人才发展和分布均衡化的若干建议。
赵媛杨孝丽郝丽莎
关键词:学科分布空间分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能源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过程中的省际减排成效评价被引量:16
2020年
采用矫正系数衡量各省份的减排有效性,根据各省份能源行业碳排放强度及产值份额构建自上而下的全国能源行业碳排强度恒等式,运用LMDI-Ⅰ分解方法获取各省份、各省份能源行业碳排放强度及产值份额对全国能源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贡献率,并遵循"减排有效性-碳排放强度贡献-省份综合贡献-减排有效性与省份综合贡献关系"的思路对中国能源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过程中各省份的减排成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①中国能源行业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16年能源行业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45%。②超过一半的省份为减排有效区且数量呈增加趋势,而减排未达标的省份多数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省份间的减排路径存在显著差异。③多数省份能源行业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省份差异逐渐缩小。④省份减排综合贡献的进位赶超势头强劲,绝大多数省份对全国能源行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作出了贡献,且多个省份的综合贡献等级呈正向发展,东部地区是主要的降排贡献区。⑤减排成效良好省份数量最多,中等区多散布于东部沿海地区及少数内陆地区,欠佳区在西部地区空间格局保持相对稳定。未来各省份不仅要根据自身的减排成效特征因地制宜的选择低碳发展道路,还应与全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形成良性互动。
崔盼盼赵媛郝丽莎郝丽莎许昕唐文敏
关键词:能源行业碳排放强度减排成效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