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丽浈

作品数:8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吡非尼酮
  • 3篇角膜
  • 2篇滴眼
  • 2篇滴眼液
  • 2篇眼液
  • 2篇肠癌
  • 2篇大鼠角膜
  • 1篇代谢
  • 1篇血症
  • 1篇幽门螺
  • 1篇幽门螺旋杆菌
  • 1篇直肠
  • 1篇直肠肿瘤
  • 1篇上皮
  • 1篇烧伤
  • 1篇烧伤后
  • 1篇烧伤后瘢痕
  • 1篇生长因子Β
  • 1篇葡萄糖
  • 1篇去卵巢

机构

  • 6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深圳市龙华区...

作者

  • 7篇邱丽浈
  • 6篇黄绮亭
  • 6篇曾宇婷
  • 6篇吴共发
  • 2篇李海刚
  • 1篇曾炼坤
  • 1篇刘雪芳
  • 1篇陈俊杰
  • 1篇李万根
  • 1篇林俊汕
  • 1篇邓煜辉
  • 1篇夏碧文

传媒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现代医院
  • 1篇内科
  • 1篇中华眼科医学...
  • 1篇中华结直肠疾...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吡非尼酮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大鼠角膜基质细胞纤维化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观察吡非尼酮(PFD)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大鼠角膜基质细胞向成纤维细胞转化过程的影响,探讨PFD抗角膜基质纤维化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大鼠角膜基质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波形蛋白(Vimentin)进行细胞鉴定。实验分为对照组(DMEM+10%FBS)、TGF-β1组(2 ng/mL TGF-β1+DMEM+10%FBS)和PFD组(1 mg/mL PFD+2 ng/mL TGF-β1+DMEM+10%FBS)。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CollagenⅠ、CollagenⅢ、Keratocan和CD90蛋白表达。结果大鼠角膜基质细胞呈Vimentin胞浆阳性。与对照组及TGF-β1组比较,PFD组细胞的增殖OD值显著减低(P<0.05)。Western blot显示PFD组的细胞CollagenⅠ、Keratocan蛋白表达增强而CollagenⅢ和CD90蛋白表达减弱(P<0.05)。PFD组的CollagenⅢ/CollagenⅠ比值在3组中最低(P<0.05)。结论 PFD抗角膜基质细胞纤维化是通过抑制TGF-β分子途径,从而影响胶原合成和Keratocan、CD90蛋白表达实现的。
吴共发邱丽浈黄绮亭刘钰君曾宇婷陈俊杰
关键词:吡非尼酮角膜基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纤维化
吡非尼酮滴眼液对大鼠角膜急性碱烧伤后瘢痕的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通过吡非尼酮(pirfenidone,PFD)滴眼液对大鼠角膜急性碱烧伤模型的实验研究,探讨PFD对角膜损伤后瘢痕形成的作用。方法: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挑选10只作为对照组。20只于左眼制作急性碱烧伤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后随机平均分为PFD组和PBS组,PFD组给予3mg/m L PFD滴眼液,PBS组给予磷酸盐缓冲液,每组左眼给予滴眼液处理,每天4次连续14 d。在第14天观察角膜混浊情况,然后处死大鼠取下左眼角膜,HE染色观察角膜组织结构,免疫组化CD34染色观察角膜组织新生血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TGF-β1的表达。结果:PFD组的角膜混浊评分为0.30±0.48,显著低于PBS组的3.40±0.52(P<0.05)。PBS组角膜基质纤维组织增生合并大量炎症细胞浸润,PFD组炎症细胞数量极少,基质排列较规则。PFD组的血管密度为3.17±1.17,显著低于PBS组的10.83±2.48(P<0.05)。PFD组的TGF-β1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PBS组(P<0.05)。结论:PFD能抑制大鼠角膜急性碱烧伤模型中的角膜瘢痕形成,其机制与抑制TGF-β1表达和减少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邹志康吴共发邱丽浈刘钰君黄绮亭曾宇婷
关键词:吡非尼酮角膜碱烧伤瘢痕形成
二甲双胍对高葡萄糖环境下结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2018年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在高葡萄糖环境下对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W480细胞在高葡萄糖及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干预后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水平,并应用CCK-8法及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高葡萄糖作用不同时间后均能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二甲双胍能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20 mmol/L浓度二甲双胍干预48 h后,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细胞穿膜数为(40.18±2.22)%,明显低于高糖组和对照组(F=49.403,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cadherin表达明显增强,Vimentin表达明显减弱。结论高葡萄糖环境能促进结肠癌细胞生长,二甲双胍能明显抑制有或无高葡萄糖环境下结肠癌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有关。
刘付俊业吴共发邱丽浈曾宇婷黄绮亭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二甲双胍葡萄糖
非诺贝特对高甘油三酯血症并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影响
2012年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并高甘油三酯(TG)血症大鼠股骨中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护骨素(RANKL/OPG)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3月龄雌性SD大鼠,用果糖饲养复制高TG模型,大鼠共分为去卵巢+果糖组、去卵巢+果糖+非诺贝特(FF)组、去卵巢+普食组、假手术+果糖组。12周后取股骨检测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mRNA、护骨素(OPG)mRNA表达水平。结果去卵巢+果糖组的TG水平高于去卵巢+普食组(P<0.01),也高于去卵巢+果糖+FF组(P﹤0.01);去卵巢+果糖组RANKL mRNA/OPG mRNA水平,均高于去卵巢+果糖+FF组、去卵巢+普食组和假手术+果糖组(P<0.01或<0.05)。结论非诺贝特可通过降低TG而保持RANKLmRNA/OPGmRNA的平衡。
曾炼坤刘雪芳邱丽浈李万根邓煜辉夏碧文
关键词:高甘油三酯血症去卵巢大鼠护骨素
MACC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在大肠癌患者癌组织、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以及不同转移潜能大肠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探讨MACC1表达与大肠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7例大肠癌患者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MACC1的表达情况,分析大肠癌患者癌组织的MACC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和临床分期等的关系;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不同转移潜能大肠癌细胞株中的MACC1的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患者癌组织的MACC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患者其癌组织的MACC1阳性表达率(97. 3%)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55. 0%),有神经侵犯的患者其癌组织的MACC1的阳性表达率(100. 0%)显著高于无神经侵犯的患者(60. 4%),Ⅲ期患者其癌组织的MACC1的阳性表达率(90. 0%)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60. 0%,50. 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患者癌组织MACC1的表达与其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无关(P> 0. 05)。MACC1在高侵袭转移潜能SW620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强于在低侵袭转移潜能SW480细胞中的表达(P <0. 05)。结论大肠癌患者癌组织MACC1高表达,发生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和高级别临床分期患者癌组织MACC1高表达,MACC1在高侵袭转移潜能SW620细胞中的表达较强,MACC1的表达情况与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密切相关。
邱丽浈吴共发曾宇婷黄绮亭刘钰君李海刚
关键词:大肠癌淋巴结转移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胃GPX1和SOD1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时胃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lutathione peroxidase 1,GPX1)和超氧化物岐化酶1(Super Oxide Dismutase 1,SOD1)的表达,了解Hp的致病机制。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30例Hp阳性和Hp阴性胃黏膜的GPX1和SOD1的表达情况,分析Hp的可能致病机制。结果 30例Hp阳性患者的胃黏膜的GPXl和SODl蛋白高表达例数分别是29例和30例,相应地30例Hp阴性的胃黏膜的高表达分别为2例和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Z=-6.917,P=0.000;Z=-7.429,P=0.000),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胃Hp感染与GPXl和SODl表达均具有密切正相关关系(分别r=0.901,P=0.000;r=0.967,P=0.000)。结论感染Hp后胃黏膜GPXl和SODl表达增强,Hp感染与GPXl和SODl表达增强密切相关,这可能是机体对抗Hp所诱发的氧化应激状态的一种反应。
吴共发黄绮亭邱丽浈林俊汕曾宇婷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岐化酶免疫组化
自制吡非尼酮滴眼液局部应用于角膜的安全性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自制吡非尼酮(PFD)滴眼液局部应用于角膜的安全性。方法选择18只远交群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大鼠分为对照组、实验1组及实验2组,每组6只。对照组大鼠以磷酸盐缓冲液(PBS)滴眼,实验1组和实验2组大鼠分别以3 mg/ml和30 mg/ml的PFD滴眼液滴眼,全部大鼠每天滴眼6次,连续14 d。每次滴眼液滴眼后,观察并记录大鼠接触滴眼液后所产生的刺激反应情况,包括有无抓挠眼部、频繁眨眼或甩头等行为。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的结膜、角膜及虹膜组织等眼表情况,应用荧光素钠染色检查排查角膜是否存在损伤情况,参照Draize的兔眼刺激性实验评分标准对大鼠进行评分,比较第14 d时三组大鼠眼表的损伤情况。三组大鼠结束滴眼后,将10%水合氯醛按照3.5 ml/kg用量配置,对大鼠进行腹腔注射。充分麻醉后,在眼科手术显微镜下取大鼠的眼结膜和角膜,置于4%的中性缓冲甲醛固定液中固定4 h,行病理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生物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进行显微照相。刺激性行为的描述采用例数和百分比,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大鼠刺激行为持续时间和Draize眼刺激性实验评分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珋±s)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对照组、实验1组及实验2组的大鼠在滴眼后,均立即出现抓挠眼部的行为,约持续20~30 min后消失。统计结果显示,对照组、实验1组和实验2组的大鼠接受滴眼液处理后均无明显刺激性行为学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8,P>0.05)。对照组、实验1组及实验2组大鼠的刺激性行为持续时间分别为(23.50±1.87)min、(24.83±3.06)min及(25.67±2.8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4,P>0.05)。对照组、实验1组及实验2组的结膜、角膜及虹膜Draize评分分别为0.33±0.52、0.50±0.55及0.83±0.75。采用单向方差分析的统计结果显示,对照组、实验1组及实验2组的结膜、角�
吴共发邱丽浈曾宇婷黄绮亭刘钰君李海刚
关键词:角膜安全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