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春晓
- 作品数:19 被引量:121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浅述从肝论治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
- 目的 从肝论治在临床各科中被广泛应用,探讨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查阅文献,梳理肝之生理病理特点及其与各脏腑的关系,检索临床文献,总结从肝论治在临床各科的应用情况。结果 肝体阴而用阳,因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特性...
- 赵莹科张京春邬春晓
- 伴及不伴OSA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OSA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研究伴及不伴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高血压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erpnoea index,AHI)的相关性,揭示此类疾病与炎症反应的关系,为中西医诊治提供一定的临床研究依据。方法纳入阴虚阳亢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96例,对患者行便携式睡眠仪监测、24h动态血压(AB-PM)监测及hs-CRP检测。采用直线回归和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OSA和hs-CRP及血压的关系。结果与不伴OSA患者相比,伴OSA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增高(P<0.05),并且hs-CRP和AHI呈正相关。结论 hs-CRP这一炎症因子参与了伴OSA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疾病过程,并且与OSA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 陈静张京春陈懿宇邬春晓
- 关键词: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超敏C反应蛋白
- 补肾清肝方不同剂型对高血压阴虚阳亢证患者血压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干预效应被引量:23
- 2013年
- 目的研究补肾清肝方不同剂型对高血压阴虚阳亢证患者血压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干预效应。方法采用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方法,纳入阴虚阳亢证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39例,脱落2例,随机分为补肾清肝方颗粒剂组、补肾清肝方煎剂组和对照组。在西药氨氯地平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颗粒剂组加服补肾清肝方颗粒剂,煎剂组加服补肾清肝方煎剂,对照组加服中药安慰剂,共干预2个月。观察以上三组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平均值及AngⅡ水平的变化,比较补肾清肝方不同剂型的干预疗效。结果治疗前后三组血压平均值比较,煎剂组日间平均收缩压较安慰剂组明显降低(P<0.05),而24 h、夜间平均收缩压及24 h、日间、夜间平均舒张压三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中药安慰剂相比,颗粒剂组和煎剂组患者AngⅡ水平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补肾清肝方两种剂型均可明显抑制阴虚阳亢证高血压患者血浆AngⅡ水平,但对改善其血压平均值疗效并不显著。
- 邬春晓张京春刘玥陈静陈懿宇赵莹科
- 关键词:高血压阴虚阳亢证
- 中药对高血压患者炎症反应干预效应的Meta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对高血压患者炎症反应的干预作用。方法检索CNKI、CBM、VIP、MEDLINE、Embase及Co-chrane系统评价资料库(CDSR)及Cochrane对照试验注册资料库(CCTR),检索从建库至2012年11月各资料库所有文献。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利用Revman 5.1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44例。中药在降低收缩压(SBP)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舒张压(SDP)及血清hs-CRP、IL-6水平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降低的趋势。GRADE评分表明研究结果质量均为低或极低质量。结论 Meta分析结果提示中药能降低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水平,并且对高血压患者部分炎症指标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但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 陈静刘玥张京春陈懿宇邬春晓
- 关键词:高血压中药炎症反应META分析
- 补肾清肝方不同剂型对高血压阴虚阳亢证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干预效应研究
- 目的:观察中药补肾清肝方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影响,比较颗粒剂与传统煎剂的疗效差异.方法:纳入阴虚阳亢证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补肾...
- 邬春晓张京春刘玥陈静陈懿宇赵莹科史大卓
- 从肝论治心系疾病古文献研究被引量:8
- 2014年
- 肝病易传变,古人云"肝为五脏之贼"。肝既可贮藏有形之血,又能调畅无形之气,其生理特性复杂,病理机制亦头绪纷繁,诚乃"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肝与心两脏关系密切,互为影响。故通过梳理古代文献中从肝论治心系疾病的众多医案,试从肝与心的生理联系、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等方面,初步探讨心系疾病从肝论治的理论与实践特点。
- 王锦平张京春刘玥赵莹科邬春晓张惠吕长霞
- 关键词:从肝论治中医疗法经方心系疾病
- 间歇性低氧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机制研究
- 2018年
- 目的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间歇性低氧(IH)模型,探讨IH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机制。方法通过低氧气体循环灌注低氧舱,建立HUVECs的IH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CON),间歇性低氧(IH) 2、4、6、8、10、12、14、16次循环组,IH+P38 MAPK阻断剂组(INH)以及持续性缺氧组(SH)。采用定量PCR技术(QPCR)检测细胞间黏附因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E选择素(E-selectin)、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基因表达量; Western blot法检测P38 MAPK/NF-κB通路关键靶标蛋白表达量;细胞免疫荧光技术观察NF-κB P65核移位变化,同时检测细胞黏附功能。结果 (1)与CON组比较,IH刺激下炎性反应相关因子IL-1、IL-6、TNF-α基因表达量升高(P <0. 05)。(2)与CON组比较,IH组HUVECs的p-P38 MAP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NF-κB通路靶标蛋白p-IκB、NF-κB P65核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而INH组变化不明显。IH组的NF-κB P65出现核移位变化。(3)细胞黏附实验结果显示IH组人单核细胞系(human acute monocytic leukemia cell line,THP-1)与HUVECs的黏附能力较CON组增强(P <0. 05)。结论 IH能够体外诱发HUVECs炎性反应,其机制与激活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相关。
- 邬春晓张京春刘玥马林沁乔羽毛婷雷舒雁郑乔仙
- 关键词:间歇性低氧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38MAPKNF-ΚB
- 补肾清肝方不同剂型对高血压阴虚阳亢证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干预效应研究
- 目的 观察中药补肾清肝方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ty,BPV)、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比较颗粒剂与传统煎剂的疗效差异.方法 纳入阴虚阳亢证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50例,...
- 邬春晓张京春刘玥陈静陈懿宇赵莹科
- 关键词:高血压阴虚阳亢血压变异性血管内皮功能
- 合并OSAS的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Meta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的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水平。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4年12月,纳入合并OSAS的高血压患者检测血清hs-CRP的病例对照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采用Revman5.3.5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篇文献,包括2739例受试者。Meta结果显示:合并OSAS的高血压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SMD=1.08,95%CI:0.68~1.49,P〈0.01),亦明显高于单纯OSAS患者(SMD=0.59,95%CI:0.31~0.68,P〈0.01)、单纯高血压患者(SMD=0.38,95%CI:0.24~0.52,P〈0.01);轻、中、重度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严重程度的增加hsCRP呈增高趋势。结论 OSAS加重了高血压患者的炎症反应,且OSAS严重程度可能与hs-CRP水平相关。
- 赵莹科张京春刘玥邬春晓马林沁张惠吕长霞雷舒雁
- 关键词:高血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超敏C反应蛋白META分析
- 从肝论治心系疾病探讨被引量:25
- 2015年
- 肝与心从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其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和《难经》,后世医家不断继承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是两脏在五行、气血、经络等诸多方面相互影响。从肝论治心系疾病的理论在古今医著中多有体现,并且为现代临床所广泛应用。临床上许多常见心血管疾病应用调肝之法获效的报道,亦非常普遍。本文通过总结肝与心的关系,归纳临床常见心血管病治疗中从肝论治的应用,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 赵莹科张京春邬春晓吕长霞张惠
- 关键词:从肝论治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