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文辉
-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大鼠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研究大鼠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炎症指数间的关系。方法实验研究。制备大鼠角膜移植模型,于移植后第1、3、7、10、14、30、60天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全角膜免疫荧光法标记角膜新生淋巴管,并进行淋巴管计数(LVC),检测淋巴管的动态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角膜组织中VEGF-C的蛋白和mRNA的变化;同时记录炎症指数以评估角膜移植后的炎症反应。运用配对t检验比较角膜移植后3d和14d时VEGF—CmRNA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LVC和炎症指数、LVC和VEGF—C之间的关联。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角膜移植后3d角膜基质中出现了新生淋巴管,LVC为(1.8±0.3)个,14d时达到高峰,为(9.1±1.5)个。角膜移植后VEGF.C的分泌迅速增加,3d时达到第1个高峰,VEGF.CmRNA为(1.62±0.08)copies/g,以后逐渐减少,7d时角膜基质中几乎无VEGF.C的表达,继而VEGF—C的分泌再次增加,14d时达到第2个高峰,VEGF-CmRNA为(2.48±0.03)copies/g,与3d时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6,P=0.020)。LVC与VEGF—C、炎症指数间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r=0.51,P=0.003和r=0.55,P=0.003)。结论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与VEGF—C及炎症指数间密切相关。
- 凌士奇黎韦华梁凌毅徐建刚邝文辉
- 关键词:角膜移植角膜淋巴管生成
- 高危角膜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与颈淋巴结切除(英文)被引量:1
- 2008年
- 背景:颈淋巴结是角膜的引流区淋巴结。角膜移植后,抗原提呈细胞随着房水经由脉络膜巩膜外途径引流至颈淋巴结而诱发角膜免疫排斥反应。目的:观察在碱烧伤的角膜植床上行角膜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现象,认识颈淋巴结切除抑制角膜移植后免疫排斥的效应。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材料:实验于2005-05/2007-02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完成(眼科学国家重点试验室。实验室编号2006DA105054)。选用SD大鼠104只,Wistar大鼠40只,均为雄性,鼠龄1~2个月,均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所用的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γELISA试剂盒由美国Biource International公司提供。实验过程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在眼科研究使用动物的ARVO声明。方法:以SD鼠为受体,Wistar鼠为供体,所有受体大鼠均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受体鼠被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行正常角膜移植;B组为颈淋巴结切除组:正常大鼠切除双侧颈淋巴结;碱烧伤后角膜移植组:角膜碱烧伤后21d时行角膜移植;碱烧伤后角膜移植合并颈淋巴结切除组:角膜碱烧伤后立即行双侧颈淋巴结切除,21d后再行角膜移植;每组20只。应用ELISA法检测角膜移植后各组植片中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蛋白的表达,记录角膜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并比较各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其余24只受体鼠用于在裂隙灯下及组织切片后显微镜下观察碱烧伤后角膜炎症及新生血管的动态变化。结果:①病理组织学:正常角膜无炎症及新生血管。碱烧伤后3天时,角膜基质中存在着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3周末时无明显的炎症征象,但角膜新生血管达到高峰。碱烧伤后8周时,角膜新生血管已完全消退。②植片平均存活时间:正常对照组、颈淋巴结切除组、碱烧伤后角膜移植组、碱烧伤后角膜移植合并颈淋巴结切除组分别为(10.40±1.14),(46.30�
- 凌士奇张慧林浩添徐建刚邝文辉
- 关键词: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
- 碱烧伤后角膜新生淋巴管与炎症反应指数间的关联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 探讨角膜碱烧伤后的角膜新生淋巴管与炎症反应指数间的关联.方法 实验研究.制备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采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A-ALP)双重酶组织化学染色及全角膜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碱烧伤后1、3 d,1、2、3、4、5、6、7及8周的角膜新生淋巴管和血管的动态变化,并进行淋巴管计数(LVC)和血管计数(BVC).同时,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炎症反应的变化,记录炎症反应指数(IF),并比较LVC和IF之间的关联.11例人角膜取自碱烧伤后行角膜移植的11例患者.淋巴管内皮细胞受体(LYVE-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标记人角膜中的新生淋巴管,LVC和IF之间的关联运用Pearson's相关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角膜中存在淋巴管和不存在淋巴管的患者之间IF、炎性细胞计数、碱烧伤病史、年龄的差异.结果 碱烧伤后,角膜基质层存在着新生淋巴管.碱烧伤后3 d时出现角膜新生淋巴管,2周末达到高峰,5周末消退.新生淋巴管的出现滞后于炎症反应,但先于炎症反应和新生血管而消退.LVC与IF之间呈正相关(r=0.572,P<0.01).11例患者中3例存在着角膜新生淋巴管.与另8例角膜中无新生淋巴管的患者相比,前者IF显著性升高(t=3.28,P<0.05)、炎性细胞计数显著性增加(t=2.42,P<0.05),年龄显著性下降(t=2.62,P<0.05),而碱烧伤病史无显著性差异(t=1.28,P>0.05).结论 角膜碱烧伤后有淋巴管生成,角膜新生淋巴管和炎症反应指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 凌士奇黎韦华徐建刚邝文辉李朝阳
- 关键词:角膜眼烧伤淋巴管生成炎症
- 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与新生血管间的关联(英文)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研究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与新生血管间关联。方法:人角膜取自行二次角膜移植的19名患者。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ase-Alkaline phosphatase,5-NA-ALP)双重酶组织化学染色及淋巴内皮细胞受体(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receptor,LYVE-1)、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decule-1,PECAM-1)双重免疫组化法标记角膜中的新生血管和淋巴管,并进行淋巴管计数(lymphatic vessels counting,LVC)和血管计数(blood vessels counting,BVC),比较BVC与LVC之间的关联。结果:角膜中存在角膜新生血管12例(63%),存在角膜新生淋巴管5例(26%)。角膜新生淋巴管仅出现在血管化角膜中。角膜移植后BVC与LVC间呈显著性正相关(r=0.725;P<0.01)。结论:人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与新生血管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 凌士奇柳灿黎韦华徐建刚邝文辉
- 关键词:角膜新生淋巴管新生血管
- shRNA抑制缺氧条件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 2007年
- 目的探讨缺氧条件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体外转录法合成针对HIF—1α mRNA序列的靶点之一的小发卡环RNA(shRNA),以化学低氧诱导剂CoCl2模拟RPE细胞缺氧环境,对缺氧培养条件下hRPE细胞的HIF-1α进行RNA干扰,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IF-1α和VEGF 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HIF—1α和VEGF蛋白水平,以正常组、缺氧组及阴性转染组作为对照,观察其对HIF-1α基因的沉默效果及对VEGF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转染HIF-1α mRNA的特异性shRNA后,RT-PCR检测结果显示缺氧条件下hRPE细胞HIF-1α基因沉默效果为77.1%,VEGF mRNA的表达水平下降了27.8%;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HIF—1α和VEGF蛋白水平显著降低。结论针对HIF-1α mRNA的shRNA能有效地使HIF-1α基因沉默,进而抑制缺氧对VEGF的上调作用。(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022—1027)
- 肖青石浩军吕明良曾水清邝文辉
- 关键词:核蛋白质类DNA结合蛋白质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 荧光标记大鼠全角膜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的方法研究
- 2006年
- 目的探讨标记大鼠全角膜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的方法。方法应用心脏灌注荧光联合全角膜免疫荧光法,共焦显微镜下区分并标记全角膜的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结果适度的抗体浓度和灌注时间下可标记出全角膜新生血管和淋巴管。血管呈黄绿色,淋巴管呈红色。结论心脏灌注荧光联合全角膜免疫荧光法可用于标记大鼠全角膜新生血管和淋巴管。
- 凌士奇刘祖国李彦峰蒋爱华赵伟林浩添郝尚臣邝文辉
- 关键词:全角膜新生血管新生淋巴管荧光标记法
- 建立可定量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的探索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建立可对视网膜新生血管进行定量研究的动物模型,为研究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32只7d龄C57BL/6J幼新生鼠在浓度为(75±2)%的高氧状态下生活5d,然后回到正常氧环境下,作为氧诱导模型组;另32只同日龄新生鼠置于正常空气环境中生活,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荧光素血管灌注法视网膜铺片及作视网膜冰冻切片GSA(griffoniasimplicifolialectinB4)染色,了解视网膜血管的改变,定量计算新生鼠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结果:实验组新生鼠的视网膜血管在高氧中生长5d后,视网膜血管收缩、闭塞,出现大片无灌注区;回到正常空气环境下2d后,开始出现新生血管;回到空气中5d后,新生血管达到高峰。结论:该动物模型可重复性高,并可进行定量研究,是进行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和药物治疗的合适模型。
- 刘昳梁晓玲许传超谢素贞邝文辉刘祖国
- 关键词:视网膜病视网膜新生血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