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艳
- 作品数:39 被引量:176H指数:8
- 供职机构: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MiR-496调控LYN经AKT/mTOR信号通路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研究miR496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以及与LYN激酶在胃癌细胞中相互作用的关系,探讨miR496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miR-496在胃癌细胞株(BGC-823、SGC-790、AGS、MKN45和MKN28)和正常胃上皮细胞株GES-1中的表达。用miR-496质粒转染miR-496低表达AGS细胞,同时设置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qPCR检测转染效率。采用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targetscan筛选miR-496的靶基因LYN,qPCR检测转染miR-496对LYN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胃上皮细胞系GES-1相比,MiR-496在3种胃癌细胞系SGC-790、AGS和MKN45中下调,其中在AGS细胞中表达最低(P<0.05)。过表达MiR-496后抑制了AGS细胞的增殖(P<0.05),同时也抑制了AGS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miR-496与LYN激酶(LYN)之间存在一个结合位点。MiR-496过表达可抑制AGS细胞中LYN的表达(P<0.05),而LYN过表达阻断了MiR-496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以及miR-496诱导的AKT/mTOR信号通路的抑制(P<0.05)。结论miR-496在胃癌细胞中低表达,其通过靶向胃癌细胞中LYN的表达和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 苏锐路艳郑鑫赵恩宏
- 关键词:LYN胃癌细胞增殖细胞迁移
- 七氟烷联合丙泊酚对老年腹腔镜宫颈癌切除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血清SOD水平影响研究被引量:23
- 2017年
- 目的评价七氟烷联合丙泊酚对老年腹腔镜宫颈癌切除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血清SOD水平影响研究。方法 60例老年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腹腔镜下宫颈癌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1%~3%的七氟烷吸入进行麻醉维持;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丙泊酚3.0 mg/(kg·h)靶控输注。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血清SOD水平较高,MDA水平较低(P<0.05)。试验组患者血清S100β水平较低,MMSE评分较高(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联合丙泊酚能够防止血清SOD水平下降,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对老年腹腔镜宫颈癌切除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且安全性较高。
- 王立维高树强李平路艳
- 关键词:老年宫颈癌七氟烷丙泊酚术后认知功能
- Rab4A被miR-496降解对胃癌进展的影响
- 2022年
- 目的研究敲除Rab4A表达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4种人胃癌细胞系MGC-803、SGC-790、MKN45和AGS中的Rab4A的表达。在表达水平最高的AGS细胞中敲除Rab4A,以未转染的胃癌细胞为对照组。分别用CCK8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利用Western blot分析调查Rab4A敲除引起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下游通路蛋白AKT和β-catenin表达量的改变。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Rab4A和miR-496之间的相互作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miR-496对Rab4A表达的影响。使用GraphPad Prism 9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结果Rab4A在AGS细胞中表达量最高,敲除Rab4A可抑制AGS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P<0.05)。在Rab4A敲除的胃癌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面表达明显下降,下游通路蛋白P-AKT和β-catenin的表达也受到抑制(P<0.05)。荧光素酶报告结果显示,miR-496可以结合Rab4A的3’’UTR。此外,miR-496下调了AGS细胞中Rab4A的表达(P<0.05)。结论Rab4A的表达受miR-496的抑制,抑制Rab4A表达后通过下调EGFR的表面表达来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 苏锐路艳朱志达赵恩宏
- 关键词:受体表皮生长因子胃肿瘤细胞增殖细胞运动
-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肺复张在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应用观察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观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肺复张在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肺功能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我院胸外科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50例,采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A组,n=25)和治疗组(B组,n=25)。两组均以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800~1000m L/m^2为目标导向的液体治疗进行补液,B组同时于单肺通气(OLV)开始前,OLV结束前,关胸前,拔管前以及任何中断通气后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递增高法进行反复肺复张。应用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血(PiCCO)监测仪记录术前(T_0)、双肺通气15min(T_1)、单肺通气15min(T_2)、肺复张后双肺通气15min(T_3)和术毕(T_4)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ITBVI。记录两组患者术前(T_0)和术后第2天(T_5)肺功能实验和术后肺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各时点的MAP、HR、ITB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无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终止肺复张的患者。术前肺功能实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术后第2天治疗组的FEV1、FVC、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低氧血症、肺部感染和延迟拔出气管导管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切除术中,使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肺复张可保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促进术后肺功能的恢复并且能够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 徐悦利刘娜李汝泓路艳
- 关键词: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肺复张食管癌胸腔内血容量指数
- 不同晶胶比例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老年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血管外肺水指数及血乳酸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不同晶胶比例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对老年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及血乳酸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50例,所有患者术中均行单肺机械通气且术式相同,以晶胶比例3∶1为界,随机分为低晶胶比例组(A组,n=25)和高晶胶比例组(B组,n=25)。术中液体治疗以维持正常范围内的胸内血容量指数(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 index,ITBVI)为目标,通过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 CCO)监护仪记录术前(T0)、气管插管后5 min(T1)、双肺通气15 min(T2)、单肺通气15 min(T3)、肺复张后双肺通气15 min(T4)和术毕(T5)时患者的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EVLWI)、ITBVI等指标。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毕和术后6 h血乳酸含量以及术中使用糖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物及呋塞米情况,输液总量,失血量,尿量,手术时间。结果术中两组无一例应用糖皮质激素,A组术中1例应用去氧肾上腺素,1例应用呋塞米,B组术中2例应用去氧肾上腺素。共46例纳入统计分析,其中A组23例、B组23例。术中各组GDFT均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与T0时比较,两组T1时MAP、CI均显著降低(P<0.05);A组在T5时CI显著高于T0时(P<0.05),且显著高于B组(P<0.05)。B组T5时EVLWI显著高于T0时,且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在各时点血乳酸含量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时A组血乳酸含量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中GDFT应用低晶胶比例补液方案,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组织灌注,且不增加肺水肿的风险。
- 刘娜黄开明王沛齐徐悦利李玲路艳李汝泓
- 关键词:食管肿瘤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血管外肺水指数乳酸
- 氟比洛芬酯预处理对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后乳腺癌患者手术后急性疼痛的临床影响分析被引量:7
- 2016年
- 乳腺癌的易感基因主要包括p53、BRCA-2、PTEN以及BRCA-1等[1]。上述4个乳腺癌易感基因发生突变占全部乳腺癌的4.5%~11.2%。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是一种超短效的新型μ受体激动剂,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起效迅速;(2)作用时间短;(3)镇痛作用强;(4)无蓄积;(5)后遗症少;(6)呈剂量依赖性,降低血压和心率;
- 李玲路艳段凤梅刘燃李汝泓傅华王海涛张雪松
- 关键词:异丙酚麻醉乳腺癌易感基因急性疼痛BRCAΜ受体
- 舒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啶治疗老年腰椎术后患者疼痛的效果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腰椎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行择期腰椎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术后均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对照组予舒芬太尼1.5μg/kg,昂丹司琼8 mg,观察组予舒芬太尼1.5μg/kg,昂丹司琼8 mg,右美托咪定2μg/kg。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镇痛和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观察组在术后4 h内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8 h、12 h、24 h及48 h内,两组镇痛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在术后48 h内的镇静评分均大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5/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5%(21/40)(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腰椎术后患者具有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不良反应较少,安全可靠。
- 宋莺春徐飞李汝泓李艳李玲路艳
- 关键词:舒芬太尼镇痛
- 凋亡相关因子聚集蛋白、P53及Bax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大肠腺癌进展过程中凋亡相关因子聚集蛋白(Clusterin)、P53及Bax的表达情况与作用,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lusterin、P53及Bax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结果与临床病理间的关系。结果 Clusterin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大肠正常黏膜,蛋白表达情况与性别及年龄无关,而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及浸润程度呈正相关。Clusterin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r=0.63,P<0.01),与Bax的表达呈负相关(r=-0.58,P<0.01)。P53与Bax的表达呈负相关(r=-0.65,P<0.01)。结论 Clusterin及P53高表达与Bax的低表达在大肠腺癌的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苏锐侯雷李英健赵恩宏刘志满刘娜路艳申兴斌
- 关键词:P53BAX
- 羟乙基淀粉130.4电解质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氧化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130.4电解质注射液与羟乙基淀粉130.4氯化钠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氧化应激反应程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羟乙基淀粉130.4电解质注射液复苏,对照组患者采用采用羟乙基淀粉130.4氯化钠复苏,对比两组患者复苏前后凝血功能、氧化应激产物水平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复苏后两组患者MDA和AOPP水平较前下降,观察组含量分别为16.44±1.9、35.6±5.6,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患者;复苏后两组抗氧化物水平GSH-PX和SOD水平较前上升,观察组含量分别为242.6±31.3、29.7±2.2,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复苏前两组患者BT、PT、APTT、TT水平对比无差异,复苏后观察组患者BT、PT、APTT、TT水平分别为129.5±39.8、13.3±0.9、31.7±2.9、17.7±1.8,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EVLWI、CVP水平均明显下降,均低于治疗前,MAP水平明显上升,均高于治疗前,但两组患者治疗后无差异。结论:采用羟乙基淀粉130.4电解质注射液进行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有助于降低患者氧化应激反应程度,纠正患者凝血功能紊乱,而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影响。
- 路艳王立维计金华王文东李汝泓
- 关键词:氧化应激血流动力学
- 聚集素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2015年
- 目的:探讨Clusterin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情况、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lust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结果与临床病理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lusterin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大肠腺瘤及大肠正常黏膜(P<0.01),表达情况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Dukes分期及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1),但与性别及年龄无关。结论:Clusterin的高表达在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 苏锐刘娜路艳侯雷李英健赵恩宏刘志满申兴斌
- 关键词:大肠腺癌CLUSTERIN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