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遐龄
- 作品数:71 被引量:121H指数:6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美国福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 董仲舒天人思想初探
- 谢遐龄
- 哲学要为新时代阐明大道
- 1995年
- 张横渠有四句话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现在正是哲学应当张大这四句话的时候(除了第一句或许要作点微小的修改).时代在呼唤一个哲学家来临.时代在敦促哲学解说它面临的困境之因,照亮人类前进方向.不是哲学要走出困境,而是时代要求哲学帮助它走出困境.当然哲学也有困难.人们要求哲学在社会科学的眼界上开出致太平的方案来,於是只有哲学工作者而没有了哲学家.横渠先生的四句话是一个整体.不有大道,何来太平?哲学工作者必须摆脱社会科学思路,进入哲学思路,才有可能成为哲学家,从而有可能为万世开出太平.
- 谢遐龄
- 关键词:中国文化传统哲学工作者西方哲学哲学思路中国哲学
- 道德是国家富强之本
- 2001年
- 现在,人们对精神文明理论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清楚了。一个流传已久的谬论,"社会风气不好是因为穷;富了,精神文明自然就会好起来",已经很少有人公开主张了。理论认识的提高多半不是学习书本的成果,而是从事实得来的教训。古人早就说过"富贵生淫逸",但是不少人仍然断章取义管子学说,四句名言仅截取"
- 谢遐龄
- 关键词:道德国家富强社会风气文明理论说谎贵生
- 康有为:儒家脱离国家宗教
- 2023年
- 古代中国的“王教”是政教一体的制度、组织、教化体系,即国家宗教。儒家不是宗教,经学是王道学,是国家宗教的阐释体系。儒家与国家宗教的结盟关系,始于董仲舒,终于康有为。康有为的著作和活动,宗教意义明显。他把儒学从王道学改造为神学,变“敬天法祖”为“敬天贬祖、尊孔”,取消“奉元”以孔诞纪元。在宗教体制方面,先就筹谋改变国家宗教,另立性质为制度性宗教的孔教,相关著作遭毁版;参与戊戌变法即争取皇帝支持推行宗教改革,未得响应;辛亥革命后成立孔教会,未有成效。虽然失败,但划时代意义是预告中国社会将由制度性宗教统领。
- 谢遐龄
- 关键词:国家宗教儒家
- SARS与人的有限性问题(上篇)
- 2004年
- 有限性问题是个哲学问题,但却有着十分广泛的实际应用,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发生重要影响。举个小例子就可以知道吾言不谬: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是有限的、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
- 谢遐龄
- 关键词:非典型性肺炎SARS人学有限性无限性犹太教
- 论陆九渊心学的思想史地位被引量:2
- 2020年
- 中国思想史的启蒙时代应定位于宋明理学。启蒙是个外来概念,评判中国社会的启蒙须确立本土标志。以“睁开眼睛看世界”确定启蒙是以西方思想为判据;以本位立场看,中国思想的启蒙在于确立“凡事都须讲道理”,因而宋儒树立天理概念当确认为启蒙标志。陆九渊心学是启蒙思潮重要一支。宋明理学释天命之性为天理,把先儒认定的天命之性贬低为气质之性,在理论上是有毛病的;然而其思想史意义很重要。其一,这个说法确认人与生俱来具备高贵性,从而为论证人的尊严奠定理论基础;其二,这个说法主张仁义礼智是人的存在组成部分,可解读为确认人之存在中有文化存在一维,这一发现在思想史上领先于西方思想。同为启蒙思想的理学、心学,心学独特贡献为良知返照。心体返照相当于西方哲学自身意识。“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是对《中庸》“未发之中”之主宰义的证成。参照德国古典哲学遂知,主宰,即道德主体,相当于抽象人格。陆九渊心学的历史意义在于开启了自身意识觉醒之路。
- 谢遐龄
- 关键词:陆九渊文化存在返照人格
-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引量:7
- 2011年
- 当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明确,具体目标却并不是很清楚。价值体系属于精神,不属于物质世界;但又客观存在着,不能归属于主观世界,因而必定有第三世界——客观知识、客观精神世界。确认第三世界,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言,是须依据的重要哲学基础。价值体系要落实到言行,言、行皆有意义,意义成体系,诸意义体系构成意义世界。意义世界属于第三世界,随时代演进变迁着,核心价值体系在意义世界中是相当稳定的成分,这就意味着核心价值体系是已有的,并实现为每个社会成员的文化存在,构成其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性当是:它具有鲜活性,大众性,日常性,崇高性,社会主义性质。核心价值体系是价值体系之网,须民众喜闻乐见、植根于人性,属于天经地义,其条目字数不宜超过10个,须经由长期反复研讨、实践逐步形成,建议条目方案为"仁义礼知忠敬诚信"。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化为每个社会成员的文化存在。"入心"、"成体"是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两个基本环节,在此特别提请在"入心"环节关注情感能力、在"成体"环节关注礼制及建设现代礼制之必要性。
- 谢遐龄
-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从《仪礼经传通解·祭礼》看朱子学的宗教维度被引量:2
- 2019年
- 礼制的宗教意义一向被忽视,朱子学的宗教内涵同样被忽视。这种情况起因于学术界未正视古代中国的宗教性质。敬天法祖是中国人的信仰,也是中国人的宗教。古代中国的宗教表现为礼制,是敬天法祖的制度实现。《仪礼经传通解》是朱熹晚年全力编纂的巨著。他以残存的《仪礼》为经,拣选、编辑能搜罗到的相关材料,使之大体再现了古代中国的礼制,为后人提供了全面了解古代中国(战国时期以后)的入门资料。古语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按照杨复的说法,《仪礼经传通解》的《祭礼》,能够体现朱熹"扶植纲常、垂世立教之本心","经世宏纲莫重此书"。本文在详读《祭礼》的基础上,从中初步整理朱子学的宗教维度,大致拉出体现敬天法祖的祭祀制度。国家是祭天、祭祖的主体,可见古代中国的宗教是国家主持、主管的宗教。国家宗教祭祀的神祇体系相当复杂,难点在理清居于顶层的天、帝关系。中国宗教中有五位上帝,五帝之上有上天(有时也称为帝——昊天大帝或皇天上帝),又有五天帝、五人帝之分,本文对之稍作清理,以此显明古代中国国教信仰对象十分明确,既有制度,又有崇拜对象。同时祭祀活动中又有情感要素,如敬畏、依恋、感恩,这就阐明了中国人的信仰实况,朱子学宗教内涵轮廓现矣。接着本文依据《仪礼经传通解》中雩祭资料指出,不应把国家宗教看作原始宗教。最后,本文以"天子有善,让德于天"补足《祭礼》未讲全的意义。
- 谢遐龄
- 关键词:祭礼宗教
- “心即理”辨被引量:5
- 2008年
- 程朱"性即理"、阳明"心即理"的论断,为宋明理学之道德形而上学基石。考虑到现代人不可能接受这样的说法,故若要儒学为人们所理解,必须从根基处重新阐释,本文遂尝试提出意义世界说,以解决这个"儒学现代化"中奠定基础的关键问题。程朱、阳明断定人的存在中内涵着天理(诸先大儒称作本性或本心),是一个正确的论断。错误之处在于对其来源的解释。本文论证,天理并非源于天命,而是来自客观地存在于文化中的意义世界。本文以笔者早年提出的"‘我’之六义"说阐明,人的存在中有文化存在之维,此维由意义世界浸润化成。立此说,极容易解释,常人何以未有天理之全;修养用功,致力处全在观照意义世界价值内核并化入自身,遂可判定朱学高于阳明学。并据意义世界说,对牟宗三"智的直觉"、"良知是呈现"说之得失作了评判。
- 谢遐龄
- 不患寡而患不均
- 2003年
-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篇首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寡指民少。古代诸侯的封地称国(孔子时,国之地域约为现在数县至几个地区的面积),大夫的封地称家(约为现在数乡至数县的面积)。孔子是在论述这些级别的领导干部应该重点考虑什么样的问题。"寡"指一个领导干部领导的人民数量少,或指领导的地域小。"贫"指财乏,即财政困难。总之是讲领导者的处境,而不是讲被领导者的处境。
- 谢遐龄
- 关键词:孔子财政困难被领导者权力分配共同富裕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