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大章
- 作品数:20 被引量:30H指数:4
- 供职机构:宾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011年宾阳县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调查
- 2012年
- 目的:为了解宾阳县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以便为进一步提高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广西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及质量调查方案》,结合宾阳县的实际情况,对全县辖区内乡镇级以上的26家医疗机构2011年1~9月法定传染病报告情况进行漏报调查分析。结果:调查法定传染病报告14种595例,漏报19例,平均漏报率为3.19%;乙、丙类传染病的漏报率分别为2.69%,3.42%;县、乡镇两级医疗机构漏报率分别为:4.33%、2.58%;门诊、住院部、化验室漏报率分别为:3.48%、1.43%、5.66%;漏报病种有乙肝、梅毒、其他感染性腹泻、风疹、手足口病、流腮、出血性结膜炎、肺结核等。结论:应加强对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的规范诊断。
- 覃大章邹建辉蒙剑赵甲光钟少华韦红萍
- 关键词:传染病漏报
- 2010年宾阳县手足口病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2011年
- 目的探讨宾阳县手足口病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宾阳县2010年手足口病死亡病例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宾阳县共报告手足口病5 033例,死亡10例,病死率0.20%。死亡病例发生在3~9月(3~4月6例),3岁以下儿童9例(占90.00%),散居儿童9例,幼托儿童1例,8例首次就诊时未被诊断为手足口病,7例被诊断为重症病例后24h内死亡,10例均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病例。结论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手足口病的诊疗培训,提高对重病例的早期识别能力,加强重症手足口病救治工作。
- 覃大章邹建辉蒙剑赵甲光钟少华
- 关键词:手足口病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
- 宾阳县刘村自然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
- 2014年
- 目的了解广西宾阳县自然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状况,为乙肝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宾阳县刘村常住人口958人随机开展问卷调查,采集静脉血进行乙肝血清学实验室检测。结果 HBsAg阳性率6.68%,抗-HBs阳性率55.43%,HBeAg阳性率1.15%,抗-HBe阳性率12.11%,抗-HBc阳性率46.56%;男女性别之间HBsAg与抗-HBs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sAg、抗-HBs、抗-HBe、HBeAg阳性率及ALT异常率标志物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后又逐渐下降;乙肝标志物五项全阴占29.33%。结论宾阳县刘村自然人群免疫不成功与未免疫人群之和占29%,乙肝感染状况仍然很高。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人群HBV感染的有效措施,加强传染源管理,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高危人群扩大免疫,才能有效控制乙肝流行。
- 蒙剑李启新覃大章赵甲光钟少华
- 2007—2011年宾阳县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 了解宾阳县2007-2011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病毒性肝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宾阳县2007-2011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近5年全县共报告病毒性肝炎2 609例,年均发病率57.89/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乙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类型,其次为丙型肝炎,分别占发病总数的73.44%和19.51%;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66.39%,发病年龄集中在20~50岁,占67.92%,男女性别比为2.78:1.结论 有计划地在高危人群中开展乙型肝炎疫苗普种,并加强对全民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有利于对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 覃大章葛兰香钟少华
- 关键词:流行病学传染病控制
- 广西宾阳县2002~2009年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
- 2010年
- 目的分析2002~2009年宾阳县狂犬病流行特征、流行因素,探讨防制对策。方法对2002~2009年宾阳县狂犬病疫情及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狂犬病毒抗原。结果 2002~2009年宾阳县狂犬病48例,发病率在0.1~1.62/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0.59/10万。发病年龄主要集中0~10、50~60和60~70岁,分别占14.58%、20.83%和20.83%。职业分布以农民发病为主,其次为学生。暴露后只有12.5%的病例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伤口处理,4.17%全程注射疫苗,4.17%接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抗狂犬病血清。近年来农村养犬密度大,以放养为主,犬只免疫率低,犬带毒率高达18.00%。结论狂犬病防制需要各级政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多部门共同参与,密切协作,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才能有效预防控制狂犬病的发生和流行。
- 梁海张洪满周岩李伟覃大章
- 关键词:狂犬病防制对策
- 宾阳县2008年手足口病发病与控制情况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了解宾阳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统计分析宾阳县2008年5~12月法定传染病报告资料及对其中部分病例用统一个案调查表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08年5~12月宾阳县共报告了472例手足口病,其中男性313例,女性159例,男女比例为1.97:1。临床表现以皮疹、发烧为主,该病以散发为主。年龄主要以5岁以下幼儿。共462例,占97.88%(462/472)。6岁以上10例,占2.12%(10/472)。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占73.09%(345/472),幼托儿占25.00%(118/472),学生9例,占1.91%(9/472)。结论宾阳县疫情主要以散发为主,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无重症和死亡病例,该县的手足口病疫情总体平稳。仍需进一步规范手足口病的防治措施。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儿童个人、家长和保育老师的卫生意识。
- 梁海李汝新屈锦秀李伟覃大章
-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
- 2010年宾阳县重症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了解宾阳县2010年重症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重症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宾阳县2010年重症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宾阳县重症手足口病报告70例(死亡8例),全部集中在流行季节的3-7月;发病地区以县城所在地的宾州镇为最多(30例,占42.86%)。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最多58例(占82.86%);其次为托幼儿童12例(占17.14%)。年龄全部集中在5岁以下,尤其1岁及以下最多(1岁组35例占50%,0岁组11例占15.71%);经对70例重症手足口病人采样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57人检出EV71核酸阳性占81.43%,且死亡的8例全部系EV71核酸阳性。结论 2010年宾阳县重症手足口病暴发疫情主要是以EV71感染为主,病人以5岁以下尤其以1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
- 李群葛兰香覃大章蒙剑赵甲光邹建辉钟少华
-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
- 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及防控对策
- 2013年
- 目的分析宾阳县丙类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控讨防控对策。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宾阳县2008—2011年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1年全县共报告丙类传染病7种,共21 883例,年平均发病率609.45/10万,死亡8例,全部为手足口病;发病居前3位的病种为手足口病、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结论手足口病广泛流行和学校常出现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是宾阳县丙类传染病持续高发的重要原因,应采取相应有效的防控措施。
- 覃大章钟少华
- 关键词:传染病控制发病率流行病学方法
- 2009-2011年宾阳县健康人群钩端螺旋体病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
- 2012年
- 目的了解宾阳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主要血清群(型)及其分布,为防控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广西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在宾阳县选1个乡镇作为监测点,每年采集健康人群血清,采用显微凝集试验进行钩体病抗体血清学检测。结果 2009-2011年采集健康人血清302份,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159人(阳性率为52.65%),3年监测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2.00%(52/100)、65.00%(65/100)、41.18%(42/102)。抗体阳性率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年龄密切相关,健康人群含钩体病13个血清群抗体,以黄疸出血群为主。结论宾阳县健康人群中钩体病易感人群有一定积累,且菌种、菌型复杂,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阳性率为30.46%,其次为波摩那群、巴达维亚群、犬等,应加强钩体病的抗体监测、疫情预警和防治工作。
- 蒙剑李启新邹建辉覃大章韦红萍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抗体
- 2005-2009年广西宾阳县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 2010年
- 目的了解宾阳县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流行特征。方法对2005-2009年宾阳县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09年宾阳县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423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2.42/10万,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15岁,占74.17%;发病职业以学生为主,占80.83%;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6月和10月-次年1月;5年间发生流行性腮腺炎局部暴发疫情事件26起,全部发生于中小学校内,发病1437例,占总发病数的33.93%。结论近年来,宾阳县流行性腮腺炎持续处于较高的发病率水平,中小学校学生是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的主要人群,中小学校是流行性腮腺炎局部暴发的重要场所。因此,防控流行性腮腺炎应以中小学生为重点人群,切实加强对中小学校的流行性腮腺炎防控工作。
- 覃大章庞秀然
-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