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庆举
- 作品数:21 被引量:145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太湖水体微囊藻毒素长期(1999—2021)变化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
- 2024年
- 基于1999~2021年期间太湖微囊藻毒素(MCs)已发表文献和近期自测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以及风险熵指数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太湖近20年以来MCs的长期变化特征与健康风险,以期为进一步加强MCs的监测和风险评估提供支撑。结果显示,自1999年以来,太湖全湖总MC(TMC)、胞内MC(TIMC)以及胞外溶解性MC(TEMC)浓度整体均呈缓慢增加趋势,其中TMC与TEMC月平均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1~19.50μg/L和0.001~6.44μg/L。从季节的历年变化看,春季时3种MC浓度均逐年上升,夏秋两季仅在近几年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冬季时仅TEMC表现为逐年升高趋势。在不同湖区,TMC与TIMC浓度趋于逐年升高,特别是在湖心及南部湖区和东太湖等水域,近几年升高趋势明显;TEMC浓度仅在贡湖湾逐年升高,但其历年平均浓度在竺山湾最高(0.53μg/L),而在夏秋季节时,以梅梁湾内为最高。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太湖共出现3个TEMC暴露风险高峰期,其中以2013~2015年期间风险值最高;从不同湖区看,竺山湾MCs暴露风险最高,其次为梅梁湾。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浅水湖泊有害蓝藻水华的健康风险评估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周贝贝谢立莹薛庆举苏小妹
- 关键词:细胞内毒素
- 长荡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被引量:31
- 2014年
- 2011年6月—2012年5月,对长荡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逐月调查,并利用生物指数对水质进行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8种,其中摇蚊科幼虫10种,水栖寡毛类7种,软体动物5种,其他类6种;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多巴小摇蚊(Microchironomus tabarui)、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和半折摇蚊(Chironomus semireductus)是现阶段长荡湖底栖动物的优势种;长荡湖10个监测点底栖动物年均密度为769 ind·m-2,年均生物量为74.89 g·m-2,并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化;生物量较密度空间差异更大,生物量高值主要出现在湖泊四周的监测点,而在湖心开阔水域较低;Wright指数、Goodnight-Whitley指数、BPI指数及Shannon指数表明长荡湖水体处于轻-中度污染状态。
- 蔡永久刘劲松戴小琳许浩薛庆举龚志军
- 关键词:摇蚊幼虫浅水湖泊富营养化
- 太湖竺山湾及其主要入湾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估被引量:3
- 2016年
- 为了解太湖竺山湾及其主要入湾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采用ICP-MS测定了13个采样点中Cr、Ni、Cu、Zn、As、Cd和Pb等7种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地累积指数(I_(geo))法和毒性单位(TU)法对其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种重金属Cr、Ni、Cu、Zn、As、Cd、Pb的含量分别是相应背景值的2.02、2.18、4.69、5.25、1.62、13.6和2.37倍,均表现出了显著的累计效应.地累积指数表明Cr、Ni、As和Pb总体上处于无污染到轻污染状态,Cu和Zn处于轻污染状态,Cd处于轻污染到重污染状态.结合相关系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可推断Cd主要来自于农业面源,Cu、Zn、Cr、Ni和As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染,Pb一方面来源于橡胶合成和PVC生产等行业,另一方面来源于交通运输中含铅燃料的使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重金属对栖息在沉积物中的动物群有中等到严重程度的毒性风险,7种重金属毒性单位均值由大到小为Ni>Cr>Cu>Zn>As>Pb>Cd.
- 周亚子陈曦刘莎许妍傅大放薛庆举苏小妹
- 关键词:入湖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
- 太湖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NH_4^+-N和PO_4^(3-)-P的潜在释放量被引量:6
- 2017年
- 为了研究太湖底栖动物优势种类——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对于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以温度和密度为模拟控制条件,对太湖霍甫水丝蚓进行营养盐释放的室内控制实验,研究温度和密度的变化对霍甫水丝蚓NH_4^+-N和PO_4^(3-)-P释放率的影响,根据霍甫水丝蚓铵态氮(NH_4^+-N)和磷酸盐(PO_4^(3-)-P)释放率与温度的关系方程,结合太湖霍甫水丝蚓2007-2010年的生物量估算其对太湖水体氮磷的潜在贡献.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太湖霍甫水丝蚓NH_4^+-N和PO_4^(3-)-P的释放率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密度变化对霍甫水丝蚓NH_4^+-N和PO_4^(3-)-P释放率的影响均不显著,太湖霍甫水丝蚓NH_4^+-N和PO_4^(3-)-P年平均释放量分别为1925.5和210.0 t,分别可达到全太湖沉积物-水界面NH_4^+-N和PO_4^(3-)-P的年净通量的19.3%和23.3%,表明霍甫水丝蚓的营养盐释放对于湖泊生物地化循环和湖泊富营养化具有显著的影响.
- 龚志军刘劲松李艳蔡永久薛庆举许浩
- 关键词:太湖营养盐释放铵态氮
- 微囊藻毒素及其与其他环境污染物的联合毒性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1年
-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一种蓝藻代谢产物,在全球富营养淡水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高浓度的MCs不仅对水生生物造成负面影响,还会与水体中共存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彼此在生物体内转化代谢和毒性效应。因此,开展MCs与多种环境污染物的复合污染对不同生物的毒性研究十分必要,其对水体复合污染风险评价和防控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综述了MCs在全球水体中的分布情况,并介绍了MCs与水体中其他典型污染物联合暴露时对不同生物的毒性作用,最后针对目前相关研究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几点展望。
- 万翔薛庆举顾毓蓉谢丽强
-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水生生物联合毒性
- 蓝藻毒素对底栖动物的毒理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1
- 2015年
- 近年,由于人类活动加剧,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流入湖泊等缓流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由此引起有害蓝藻水华的频繁爆发,使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相关研究表明,蓝藻水华的爆发不仅能够使水体水质恶化,其中一些产毒藻类还会产生大量蓝藻毒素,对水生生物产生重要影响。底栖动物作为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食物网中有重要作用,同时其中的许多种类又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关于水华蓝藻毒素对淡水底栖动物的毒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介绍蓝藻毒素概况的基础上,综述了蓝藻毒素的致毒机理和对底栖动物的影响,展望了研究方向。
- 薛庆举苏小妹谢丽强
- 关键词:底栖动物蓝藻毒素食物网环境毒理学
- 沉水植物对水体营养的响应及氮磷积累特征被引量:19
- 2017年
- 以太湖中沉水植物优势种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水体营养水平(低浓度TN 0.47 mg/L,TP 0.021 mg/L;中浓度TN 1.40 mg/L,TP0.072 mg/L;高浓度TN 2.18 mg/L,TP 0.090 mg/L)对其生物量、各器官形态指标及氮磷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长指标方面,苦草、狐尾藻、金鱼藻在中浓度条件下的生物量增长幅度最大;植物茎叶指标随水体营养的变化与根长变化趋势不一致。植物各器官氮、磷含量均随水体营养变化保持相似的规律,且植物氮含量为叶>茎>根,植物磷含量为根>茎、叶。氮磷积累方面,4种沉水植物的叶片氮元素积累的能力显著高于茎和根;低浓度下狐尾藻的氮积累量最大,苦草磷积累量最大,两者适合低浓度下种植收割去除水体环境中的氮、磷;中、高浓度下金鱼藻的氮磷积累量均为最大(中浓度下N 6 587.37 mg/m^2,P 744.63 mg/m^2;高浓度下N 6 096.63 mg/m^2,P 692.36 mg/m^2),其可作为较高营养浓度下种植、刈割转移水体氮磷的理想物种。
- 樊恒亮谢丽强宋晓梅薛庆举苏小妹操庆赵雁雁
- 关键词:太湖沉水植物生物量氮磷含量
- 太湖水生植被生态恢复技术研究进展--以水专项研究成果为例被引量:3
- 2022年
- 水生植被作为湖泊等水体重要的初级生产者之一,在维持湖泊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太湖作为我国三大富营养湖泊之一,蓝藻水华等水环境问题非常突出,而其中的水生植被也存在退化现象。针对太湖等水体中水生植被的修复已存在迫切的需求,但由于水生植被修复的各个环节均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致使前期大部分水生植被修复工程均未取得较大突破。基于此,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设立了数个课题用于研发水生植被修复相关的各项技术,但大部分技术仍相对分散,未形成体系。在梳理“十一五”和“十二五”水专项各个课题水生植被修复相关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有相关技术研发现状,以太湖流域水生植被现状及生态修复技术存在问题为导向,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集成,形成了太湖湖体水生植被恢复成套技术。最后,结合目前技术研发现状,对今后相关技术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 谢立莹薛庆举
- 关键词:水专项长效管理
- 非损伤生理测试系统的pH协同检测系统的构建方法及应用
-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损伤生理测试系统的pH协同检测系统的构建方法及应用,包括:选取pH电极;选取可与pH电极电连接的控制器,用于接收pH电极采集的数据,并发送至数据转换器;选取与控制器兼容的数据转换器,用于将控制器发送的数据...
- 薛庆举谢丽强程晨
- 典型城市湖泊五里湖底栖动物群落演变特征及其生态修复应用建议被引量:10
- 2020年
- 底栖动物作为湖泊生态修复中常用的淡水生物类群,对维持和稳定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探明底栖动物群落演变特征对湖泊生态修复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于2007—2017年对太湖五里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开展了11年的长期调查,结合底栖动物历史数据以及水体、沉积物和浮游植物等相关资料的分析,探讨了五里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演变特征及潜在的影响因素.在综合分析底栖动物及环境因子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五里湖开发与修复工程的特点和发生时间,发现五里湖底栖动物群落演变过程总体可划分为自然演变、快速退化、生境修复和缓慢恢复4个阶段.在自然演变阶段,生境特征为底栖动物群落演变的直接影响因素,如水深、溶解氧和底质类型等;在快速退化阶段,人类活动干扰(如围湖造田)剧烈成为此阶段底栖动物群落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在生境修复阶段,五里湖内开展的综合整治(包括生态清淤、污水截流、退渔还湖、动力换水、生态修复、湖岸整治和环湖林带建设等工程)等各项生态修复工程成为群落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在此阶段底栖动物优势种仍为耐污种;自2014年以来进入缓慢恢复期,软体动物投放成为底栖动物群落演变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铜锈环棱螺等软体动物成为优势种.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及底栖动物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实践,今后应加强对底栖动物生态修复投放过程及之后的维护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 薛庆举汤祥明龚志军高光蔡永久
- 关键词: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优势度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