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筠

作品数:98 被引量:1,030H指数:20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6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5篇天文地球
  • 16篇农业科学
  • 16篇文化科学
  • 12篇经济管理
  • 8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8篇地理
  • 16篇教学
  • 15篇气候
  • 14篇旱灾
  • 13篇灾害
  • 11篇气候变化
  • 11篇公众
  • 10篇农业
  • 7篇问卷
  • 7篇理教
  • 7篇减灾
  • 6篇社会
  • 6篇农业旱灾
  • 6篇问卷调查
  • 6篇乡土
  • 6篇乡土地理
  • 6篇教育
  • 5篇地理教学
  • 5篇中国地理
  • 5篇自然灾害

机构

  • 88篇北京师范大学
  • 1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河北师范大学
  • 2篇湖南省社会科...
  • 2篇教育部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北京市人工影...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93篇苏筠
  • 19篇王静爱
  • 12篇方修琦
  • 6篇尹君
  • 6篇高立龙
  • 5篇成升魁
  • 5篇张美华
  • 5篇杨帅
  • 5篇李娜
  • 4篇刘璐
  • 4篇魏柱灯
  • 4篇刘珍
  • 4篇史培军
  • 4篇孙雪萍
  • 3篇梁红梅
  • 3篇周钰
  • 3篇王志强
  • 3篇林晓梅
  • 3篇叶琳
  • 2篇朱锦伟

传媒

  • 11篇灾害学
  • 9篇自然灾害学报
  • 4篇中学地理教学...
  • 4篇古地理学报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第四纪研究
  • 2篇中国大学教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地理教育
  • 2篇中国安全科学...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呼伦贝尔学院...
  • 2篇地理与地理信...
  • 2篇中国地质教育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地球环境学报
  • 2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13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8篇2009
  • 6篇2008
  • 7篇2007
  • 7篇2006
  • 8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9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29—1930年中国极端冷冬事件的重建被引量:1
2021年
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寒冷事件仍有发生且常伴随严重的经济、社会影响,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1929—1930年极端冷冬事件作为增暖背景下的极端冷事件,对其研究相对缺乏。通过收集并分析民国时期的气象器测资料和报刊资料,对1929—1930年中国极端冷冬事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本次冷冬的空间范围包括华北地区、长江流域(重庆至入海口段)和北疆地区,西北地区可能存在冷冬;寒冷的核心时段为1929年12月到次年1月。(2)本次冷冬时空范围内的地区月平均气温极端性强,华北、长江流域的12月份均温都超过十年一遇的冷事件水平,长江流域、北疆地区的1月份均温均超过五十年一遇水平;但月最低气温的极端性较弱,大部分站点月的最低温达到五年一遇水平,部分站点月超过十年一遇水平。(3)本次冷冬至少经历了7次区域性或全国性的降温事件,其中有3次降温事件达到全国性寒潮事件标准,时段分别为12月1—5日、12月16—20日和1月1—5日;其中第1次和第3次是影响中国的典型中路寒潮路径,第2次降温过程的时空特征不显著。(4)综合本次冷冬前旱后涝气候特点、该时段内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指数的变化以及前人对ENSO和中国气候变异的关系研究,推测1920s末到1930s初期的气象灾害很大程度受影响于ENSO事件。
陈旭东田芳毓陈思颖苏筠
关键词:民国时期气候
《云山日记》记录的太湖流域1308~1309年寒冬被引量:8
2020年
古代私人笔记和日记是用于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历史资料。根据元人郭畀《云山日记》记载的1308~1309年的逐日天气记录、物候记录,发现该年冬季太湖流域地区异常偏冷,至少可以识别出4次明显的寒潮过程。1309年1月江南运河丹阳段封冻3日,镇江地区的最低气温可能达-13℃以下;1309年2月常州-镇江地区连续降雪8天,积雪10天,积雪深度可掩埋道路。此外,日记中记载的柑橘分布范围与13世纪中叶相比已明显南移。据此,可以认为至少在14世纪初气候已经开始向寒冷方向转变,体现了由中世纪暖期向明清小冰期的过渡过程。
陈思颖苏筠
关键词:日记寒冬极端气候事件气候变化中世纪暖期
“乡土地理教学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模式被引量:2
2008年
乡土地理教学强调区域性、实践性,但不同区域的教学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内涵是一致的。"乡土地理教学辅助系统"中设计了电子教案、区域地图、实践案例、实践技能、虚拟实习、数字乡土6大模块。并根据系统自身的设计特点,推荐了3种应用模式:案例实践模式,虚拟探究模式,区域建构模式。通过教学辅助系统的使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周钰何亚琼苏筠
关键词:乡土地理教学辅助系统教学模式
明清时期我国水、旱灾害时空演变特点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研究历史时期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点,可以为自然灾害风险防范提供基础依据。论文基于《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中的水旱灾害记录,重建了明清时期的水灾和旱灾县次序列,并分别绘制了水旱灾害的空间分布地图。分析结果显示:明清时期(1368—1911年)共发生水灾28266县次、旱灾21992县次,水灾较旱灾频发,但旱灾较水灾易出现高发;在时间上水灾的高值时段较集中,旱灾高值时段较分散、变化趋势波动性大;水旱灾害的高发时段具有一定的重合性,具体是1660s—1680s,1830s、1850s、1870s;在空间上,河北、山东、河南、浙江等省份受水旱灾害影响较大;水旱灾害受灾县、高发区主要集中在我国长江中下游、黄淮中下游地区;水灾的高发区呈南北方向块状分布,旱灾高发区则有一南一北两条东西方向的带状分布区。
张琨佳杨帅苏筠
关键词:水旱明清时期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学建议
2006年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地理新课标”)赋予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智力情况、心理特点,贴近生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由此可见,教学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
苏筠王静爱梁红梅
关键词:教学建议气象灾害课程标准地理知识
西汉至五代中国盛世及朝代更替的气候变化和农业丰歉背景被引量:4
2014年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从粮食安全角度研究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朝代盛世及更替的影响,有助于从过程和机理的角度客观评价气候变化在朝代兴衰更替过程中的作用,从也可为深入认识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历史案例。本文首先界定了210 BC—960 AD(西汉至五代)期间中国社会的朝代更替及盛世时期,并以重建的温度序列和农业丰歉序列为据,研究了西汉至五代时期朝代更替及盛世与气候变化和农业丰歉的对应关系。西汉至五代,朝代更替多发生在冷期/寒冷阶段或者气候由暖转冷,农业收成相对歉收;朝代盛世多发生在暖期/温暖阶段和气候由冷转暖的位相上,农业收成相对丰收。从分裂到统一的朝代更替往往出现在百年尺度冷期末暖期初,气候由冷转暖、农业由歉转丰为乱世的结束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和物质基础。而治世的结束、统一王朝的分裂则往往出现于百年际尺度的气候由暖转冷和农业由丰转歉。百年尺度及以上的气候冷暖交替和农业丰歉波动,对应着治世与乱世的更替。朝代治乱随气候变化的交替,一定程度上揭示出随气候变化的社会敏感时段,往往出现在由暖转冷的气候波动阶段以及百年际尺度上的气候由暖转冷时期。
尹君罗玉洪方修琦苏筠
关键词:气候变化影响
我国森林资源及其产品流动特征分析被引量:21
2003年
论文运用物流分析的基本思想,基于我国森林资源产品的产量、贸易量统计资料,采用统一的“原木当量(m3)”单位,沿森林资源采伐→资源产品加工→资源产品消费链,研究了我国“九五”期间主要森林资源产品的流动状况。结果表明,我国“九五”期间年均消耗森林资源16962×104m3,其中48.3%来自国外;本国森林资源主要流向原木、锯材、人造板加工制造行业,仅有9.3%用于制浆造纸;而纸类产品所用的森林资源主要依赖于进口;终端消费中75%的森林资源产品用于建筑装修、家具生产和包装3个主要消费项。因此,认为我国必须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效率、增加纸类产品中的森林资源用量,以提高我国森林资源流动的经济效益;资源战略上既要充分利用国外森林资源,又要提高我国资源供给的保障能力。
苏筠成升魁
关键词:森林资源资源流动物流分析
我国冬小麦霜冻灾害致灾因子危险度评价——基于作物生育阶段气象指标被引量:39
2009年
霜冻是一种威胁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对其致灾因子危险度的研究,可为大尺度的作物霜冻灾害区划及农业保险提供依据。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原理,以全国751个气象台站56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以及作物生育期资料为基础,统计得到冬小麦各个生育阶段不同灾害等级(轻霜冻、中霜冻、重霜冻)的年霜冻日数,并计算出冬小麦全生育期内不同等级霜冻的发生概率,基于以上两项指标对冬小麦霜冻致灾因子危险度做出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重霜冻年霜日最大值为129d,而轻霜冻和中霜冻霜日最大值分别为23 d和19 d,冬小麦受重霜冻危害时间较长;冬小麦霜冻的频发区、多发区、少发区从北向南依次分布,随着霜冻等级增加,频发区的面积差异不大,但多发区的面积减小、少发区面积增大;冬小麦霜冻灾害危险度等级最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低纬度的几个省份,如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危险度等级最高的地区集中在青藏高原地区。
林晓梅岳耀杰苏筠
关键词:生育阶段致灾因子霜冻灾害冬小麦
构建“乡土地理”教学研究平台的设想
<正> “乡土地理”课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随着素质教育观念和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在多年区域地理教学实践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乡土地理”教学研究平台(包括教学研究实践基地、...
苏筠王静爱
文献传递
北京“7·21”暴雨灾害前后公众的风险认知变化被引量:21
2014年
提高公众的水灾风险认知,有助于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损失及风险。利用气象数据分析了2012年汛期北京的降水特点,以"7·21"暴雨灾害为分界点,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公众风险认知在灾前和灾后的变化。结果显示,北京市2012年汛期降水次数和强度均高于常年水平,"7·21"大暴雨及其造成的严重损失,短期内迅速提高了公众的风险认知水平,表现为公众对暴雨风险的关注度以及采取防灾备灾措施的人数比例升高,但这是一种暂时的应激调整现象,灾后,警惕性显著提高的主要为受灾群众,而多数的公众作为"旁观者"尚未建立长久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公众的灾害风险意识是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赵凡赵常军苏筠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