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克军

作品数:31 被引量:44H指数:3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文学
  • 1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7篇文化
  • 5篇新闻
  • 4篇媒体
  • 3篇大众
  • 3篇诗歌
  • 3篇彷徨
  • 3篇鲁迅作品
  • 3篇传统文化
  • 2篇大众传播
  • 2篇信息高速公路
  • 2篇虚假新闻
  • 2篇因特网
  • 2篇网络
  • 2篇现代主义
  • 2篇媒介
  • 2篇绝望
  • 2篇卡塔尔半岛电...
  • 2篇后现代
  • 2篇后现代主义
  • 2篇家园

机构

  • 28篇吉林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1篇长春理工大学

作者

  • 28篇苏克军
  • 6篇赵彬
  • 2篇赵一非
  • 1篇蒋卓然
  • 1篇王国庆
  • 1篇陈佳利

传媒

  • 11篇华夏文化论坛
  • 3篇北华大学学报...
  • 3篇楚雄师范学院...
  • 1篇情报科学
  • 1篇声屏世界
  • 1篇吉林大学社会...
  • 1篇新闻大学
  • 1篇采写编
  • 1篇现代传播(中...
  • 1篇吉林省教育学...
  • 1篇新闻研究导刊
  • 1篇新媒体研究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网络时代的吉林文化被引量:2
2008年
吉林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对于塑造良好的吉林区域形象,振兴区域经济,推动区域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因特网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对于古朴豪放而又清新自然、质朴刚劲的吉林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可谓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将会带来较大的冲击和影响。抓住机遇更全面更快捷地传播吉林文化,展示吉林地区自然地理风貌和人文遗产的迷人风采,扬文化之帆,驱经济社会之舰,推动吉林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化解网络带来的不利因素由此就显得十分重要。
苏克军
关键词:文化网络
中国佛教本土化进程中的传播之道
2015年
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佛教完成了从异质文化向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这一本土化进程的顺利完成有赖于佛教中健全的传播系统及高效的传播机制。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用"碎片化"到创造性整合的传播内容实现佛教的本土适应,用"由繁到简,追求实用"的传播策略争取更广泛的受众。
苏克军王国庆
关键词:佛教本土化
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类社会的冲击被引量:10
1998年
苏克军
关键词:人类社会虚拟现实技术大众传播媒介因特网信息传播
硬传播和软传播相结合:关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问题的思考被引量:2
2020年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传播中,过度地刻意地强调对国家形象的宣传,结果会事与愿违,传播效果也往往适得其反。在许多情况下,不传播的传播,才是最好的传播。器物、人、制度与观念构成一个完整的国家形象传播系统,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政治文化,所以其中器物的传播是主导性、决定性的。国家形象传播应该遵循无为而为,硬传播和软传播相结合的自然传播之道,要注意顺势而为,提防逆反心理,让事实自然说话,重视民众的自发传播。
蒋卓然苏克军
关键词:国家形象
“微”传播时代虚假新闻泛滥的成因浅析
2016年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将人类社会带入了"微"传播时代,然而,虚假新闻的泛滥也严重损害了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本文认为,造成虚假新闻泛滥的成因是经济利益的驱使,政治动机的驱使,"微"平台的草根性、匿名性,以及记者、编辑的失职。
董玮佳苏克军
关键词:虚假新闻
断裂、转型与分化——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身体写作综述
2007年
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中的身体写作已不同于80年代中后期那种单一意识形态性质的身体写作,而是产生了一种深刻的断裂、转型与分化,呈现为一种多元化的写作态势。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的话语形式,即作为非意识形态性质话语的后现代个人化追求快感游戏的青春写作、作为真正女性话语的原生态意义上的诗性身体写作、作为躯体话语的对抗技术主义异化意义上的先锋写作。
赵彬苏克军
关键词:女性诗歌身体写作
爱的彷徨与虚无——《伤逝》中的婚恋悲剧新探被引量:1
2012年
对于《伤逝》中的爱情悲剧,历来大多从外部环境找原因,特别是经济原因。若究其根源,还应从人性的角度去找原因。其实在鲁迅看来,《伤逝》爱情悲剧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原因在于主人公对爱情持有太浪漫太理想的期待,更在于涓生作为男性的自私,在于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在于从古至今不变的这种自私的人性。鲁迅通过《伤逝》,向人们展示了那种被普遍歌颂的理想爱情的虚无与不切实际,揭示了追求自由与爱情的艰巨性。
苏克军
关键词:伤逝婚恋悲剧
于无地彷徨—鲁迅作品中的“家”
本文主要分析了鲁迅作品中三个层面上的“家”的形象:微观的家庭、中观的家族和宏观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的精神家园,以及鲁迅作品中出现的与“家”紧密相连的爱情、婚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弟关系等,从而揭示鲁迅作品中隐含的孤独...
苏克军
关键词:家庭家族精神家园彷徨
文献传递
蓝蓝诗歌在我们时代的意义被引量:2
2009年
蓝蓝歌咏爱、歌咏自然、歌咏人性和生命的诗歌在当代的出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使诗歌重新恢复到了抒情的维度,同时还是对这个时代物欲喧嚣的消费主义的文化纠偏。它不仅让我们、让当代女性诗歌走出性别视域的"小我"而走向与自然相融合的"大我",而且让我们的心灵和她的诗歌一起重新回归到了自然,回归到了人和世界初始相遇时的和谐。
赵彬苏克军
关键词:诗歌人性
幻梦·死火·过客——鲁迅对人生的深度思考和选择
2009年
鲁迅对历史与现实充满了绝望,认为美好的家园在历史上和同时代的社会都不存在,但他秉持进化论的理念,寄望于孩子,鲁迅要"救救孩子",希望孩子成为"真的人"。但是这个幻梦很快就破灭了。鲁迅在绝望中仍然抗争着,他创造了"死火"这种极特殊的象征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深度思考,并将"过客"作为自己人生的最终选择。
苏克军
关键词:幻梦过客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