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媚
- 作品数:26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电子电信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一种对COMS工艺中硅基光波导耦合端的缓冲保护方法
- 本发明提出一种对COMS工艺中硅基光波导耦合端进行的缓冲保护方法,包括:步骤一、确定被保护硅片的被保护面,所述被保护面上形成有硅基光波导耦合端,并将被保护硅片通过光刻胶固定于衬底硅片上;步骤二、将阻挡硅片通过光刻胶固定于...
- 吴昊祁媚胡雪绒王欢任兆玉
- 文献传递
- 一种常压化学气相沉积大面积高质量双层石墨烯薄膜的可控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常压化学气相沉积双层石墨烯膜的方法,其包括铜箔预处理、铜箔退火、双层石墨烯膜的生长和冷却过程,铜箔在H<Sub>2</Sub>和Ar混合气中于850~1050<Sup>o</Sup>C下退火,在不改变H<...
- 任兆玉王惠祁媚李渭龙
- 基于石墨烯的1064nm连续锁模超短脉冲激光器被引量:2
- 2014年
- 介绍了利用沉积在增透镜上的石墨烯薄膜作为可饱和吸收体、808nm激光二极管端面泵浦Nd∶YVO4晶体的1 064nm连续锁模激光输出特性。采用W型折叠谐振腔结构,在808nm泵浦功率为8.0 W时,有稳定的连续锁模脉冲输出,平均输出功率达到185mW;当抽运功率增加到16.0W时,获得了中心波长1 063.4nm、脉冲宽度为518fs、重复频率为66.7MHz、最大平均输出功率为323mW的百飞秒量级超短脉冲激光输出。实验结果表明:石墨烯具有优良的可饱和吸收性,在1 064nm波段能够实现高功率、百飞秒量级连续锁模脉冲激光输出。
- 史瑞平白杨祁媚魏洪铎任兆玉白晋涛
- 关键词:连续锁模超短脉冲全固态激光器
- 一种四态离散调制的连续变量量子安全直接通信方法
- 本发明属于量子保密通信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四态离散调制的连续变量量子安全直接通信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信息发送方Alice将信息分成数据块并加入检测比特得到秘密信息;S2、信息发送方Alice制备双模压缩纠缠光S<...
- 曹正文张青云柴庚彭进业王磊史雨晨祁媚张明慧张婧羽
- 一种基于无消相干子空间的可容错非对称量子对话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无消相干子空间的可容错非对称量子对话方法,发送方Alice将其制备的由多个逻辑量子态组成的序列S发送给接收方Bob,在所述的序列S中每两个逻辑量子态相同,接收方Bob将所述的序列S分成相同的两个序列S...
- 张明慧曹正文彭进业贺晨祁媚李小亚
- 文献传递
-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超表面多变量设计方法
-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超表面多变量设计方法,该方法基于模拟退火算法在超表面多变量设计中进行多变量的优化,能够高效地搜索设计空间并找到最优解,大大加速超表面设计的过程、提高设计效率;本申请能够大幅度减少寻找时间,...
- 祁媚胡漪严义陆宝乐贺晨曹正文
- 一种常压化学气相沉积大面积高质量双层石墨烯薄膜的可控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常压化学气相沉积双层石墨烯膜的方法,其包括铜箔预处理、铜箔退火、双层石墨烯膜的生长和冷却过程,铜箔在H<Sub>2</Sub>和Ar混合气中于850~1050<Sup>o</Sup>C下退火,在不改变H<...
- 任兆玉王惠祁媚李渭龙
- 文献传递
- 基于石墨烯的2μm掺铥光纤被动调Q激光器被引量:4
- 2013年
- 报道了石墨烯可饱和吸收体作用于2μm激光的被动调Q脉冲输出特性.采用线型谐振腔,掺铥光纤和石墨烯可饱和吸收镜分别作为增益介质和被动调Q器件,792nm半导体激光器端面泵浦掺铥光纤,利用一组准直聚焦透镜将腔内光束会聚到石墨烯所在位置,成功实现了中心波长为1 958nm的被动调Q脉冲输出.当泵浦功率为3.0W时,获得了1.02μs的最窄脉冲宽度,对应的平均输出功率为26mW,脉冲重复频率为116kHz,单脉冲能量为224nJ,平均输出功率、脉冲宽度与泵浦功率近似呈线性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石墨烯优良的可饱和吸收特性,可有效实现2μm波段的被动调Q激光运转.
- 李雕江曼祁媚郑新亮任兆玉孙志培王屹山白晋涛
- 关键词:石墨烯被动调Q掺铥光纤可饱和吸收体
- 一种基于轨道角动量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轨道角动量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方法,包括:Alice制备双模压缩纠缠光,将检测光束S<Sub>1</Sub>发送给Bob以判断传输信道的安全性;Alice对信息进行分块,再使用高斯调制将信息块对应的高斯数...
- 曹正文 史雨晨 柴庚彭进业王磊 张青云祁媚 张明慧 马悦钧
- 基于联合干扰对齐和功率优化的D2D通信干扰管理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联合干扰对齐和功率优化的D2D通信干扰管理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方法无法保证干扰对齐可行性和不同干扰链路路径损耗的不同,导致来自不同干扰链路的干扰强度不同的问题;其实施过程为:本系统将优化问题分解为三个子...
- 李小亚贺晨张汉卿曹正文彭进业郑杰祁媚张明慧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