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临嵩
- 作品数:30 被引量:83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与车辆工程系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交通运输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长冲程抽油机性能评价被引量:7
- 1996年
- 从传动-换向系统的转速变化、重量和尺寸、运动机构可靠性、制造和维修费用、运动动力性能等五个方面,对我国油田使用的主要类型抽油机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指出游梁式抽油机是中、低冲程(<6m).中、高冲次(>4次/min)抽油机的主力机型;链条式抽油机是发展长冲程、低冲次抽油机的较好机型;滚筒式抽油机具有发展长冲程,中、高冲次抽油机的优势.该评价方法可供抽油机选型和设计工作者参考.
- 綦耀光石临嵩丁全祥高福光
- 关键词:抽油机
- 浅谈我国抽油机的类型及发展趋势被引量:11
- 1995年
- 本文简述了目前我国油田使用的抽油机主要机型的优、缺点,并认为抽油机可按换向机构和平衡系统两大组成部分的特征分类。油田常用的抽油机中,常规游梁式抽油机是中、短冲程抽油机的主力机型,链条式和滚筒式抽油机有发展长冲程和超长冲程机的优势。
- 綦耀光石临嵩高福光
- 关键词:抽油机机械传动
- 无换向架的链条式抽油机
- 一种新型的无换向架的链条式抽油机,它是属于对石油工程中的采油机械的改进。它主要是由主动链轮、从动链轮、轨迹链条及特殊连杆和特殊联结所构成,它是通过连杆将特殊链节的沿链轮两边的上下往复运动转变成沿链轮中心线的上下往复运动,...
- 石临嵩张少波沈秀通陈义保张慧文綦耀光
- 文献传递
- 抽油机四腿支架有限元模型及影响变形因素被引量:7
- 1995年
- 介绍了CYJY12—4.2—73HB型抽油机四腿支架用有限元法分析的几种模型,并将各种分析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讨论了影响支架顶部变形的主要因素。综合分析认为,采用板单元和梁单元组合对抽油机支架-底座系统进行有限元法分析是合理的分析模型;支架顶部的刚度、腿部的固定状况和下部的开口尺寸是影响支架顶部变形的主要因素,应引起设计者注意。
- 綦耀光张延庆石临嵩孙玉华刘树樾
- 关键词:游梁式抽油机有限元法
- 滚筒式抽油机的调查与分析被引量:2
- 1996年
- 论述了发展滚筒式长冲程抽油机的有利条件。针对现有滚筒式抽油机存在钢丝绳寿命短和换向装置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了采用辅助绳柔性传动降低柔性件上的载荷,从而提高柔性件使用寿命,以及采用无切换的连杆-齿轮机构的机械换向装置提高换向可靠性的方法。据此,设计了一种滚筒式抽油机,其动力性能优于现有的游梁式抽油机。
- 高和平张少波陈义保石临嵩张慧文
- 关键词:长冲程抽油机可靠性使用寿命石油
- 用于处理等式约束的网格法
- 1999年
- 提出了一种利用可变容差准则的概念,首先搜索出在等式约束条件下的可行域,再用网格法求出最优解。
- 石临嵩
- 关键词:优化设计网格法工程数学
- 曲柄摆轮式无游梁抽油机的性能分析
- 1994年
- 对曲柄摆轮式无游梁抽油机的性能、型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其运动、动力性能与有游梁抽油机相当,而尺寸及重量指标均有较大的降低,是发展长冲程抽油机的一种可选机型,并对设计中的有关问题,如支架高度、后摆轮变径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 石临嵩张慧文綦耀光
- 关键词:抽油机曲柄
- 前置式气平衡抽油机失载时运动与动力分析被引量:1
- 1991年
- 根据机械动力学的基本原理,用求解机器真实运动的方法分析了电机工作状态、平衡气压、抽油机冲次、失载位置、系统的转动惯量等因素对气平衡抽油机失载后各构件的受力和运动状态的影响。动力分析表明,高速级的转动惯量和平衡气压是影响失载后构件受力的主要因素,各构件和运动副的受力经过一个突变后再逐渐增加,接近上死点时达到最大值,对失载后抽油机的保护,除适当加强连杆系统,抵抗短时过载的冲击外,还有必要安装使平衡系统具有减压、放气和阻尼、缓冲功能的保护装置。
- 綦耀光石临嵩王国东
- 关键词:抽油机
- 无换向架链条抽油机轨迹链条受力分析
- 1996年
- 无换向架链条抽油机的链条承受的总拉力为悬点载荷与平衡重的差值加连杆对链条的水平分力在链条上形成的附加拉力之和,受力状况优于普通链条抽油机,且能得到控制。链条承受的附加拉力与连杆长度和偏心距有关,当两者取适当值时,通过调节装置可使链条上既不会产生过大的附加拉力,又可使链条始终处于张紧状态,避免反向冲击和脱链,减少抽油机工作时的振动和噪音,提高工作寿命。经现场试用,效果良好。
- 陈义保高和平张少波石临嵩张慧文唐立杰
- 关键词:链条式抽油机连杆石油机械设备
- 埋地热输管道结构分析及固定墩优化设计系列程序简介
- 1989年
- 目前我国原油输送、城市供热等行业中大量使用埋地热输管道。如何合理、经济、安全而又方便地设计埋地热输管道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自1976年以来,我们一直从事于埋地热输管道强度方面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埋地热输管道热胀强度理论计算公式,并与有关单位合作,做了大量的模拟试验和工业试验,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了使科研成果更好地用于生产实际,为此编制了一系列计算程序。
- 崔孝秉张宏石临嵩杨祖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