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会军

作品数:188 被引量:3,852H指数:36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9篇期刊文章
  • 31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2篇天文地球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水利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73篇气候
  • 40篇降水
  • 34篇环流
  • 26篇夏季
  • 25篇季风
  • 25篇大气环流
  • 23篇年代际
  • 22篇气候预测
  • 21篇年际
  • 21篇气候变化
  • 18篇涛动
  • 15篇年代际变化
  • 14篇南极涛动
  • 14篇变暖
  • 12篇全球变暖
  • 12篇海温
  • 11篇数值模拟
  • 11篇气候模式
  • 10篇年际变化
  • 10篇ENSO

机构

  • 171篇中国科学院大...
  • 40篇中国科学院
  • 40篇南京信息工程...
  • 2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6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云南大学
  • 8篇中国气象局国...
  • 6篇中国气象局
  • 5篇南方海洋科学...
  • 3篇北京市气象局
  • 3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气象局培...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清华大学

作者

  • 187篇王会军
  • 19篇姜大膀
  • 19篇范可
  • 17篇孙建奇
  • 15篇郎咸梅
  • 12篇周波涛
  • 10篇黄艳艳
  • 8篇曾庆存
  • 8篇孙博
  • 8篇周广庆
  • 8篇汪君
  • 7篇尹志聪
  • 7篇马洁华
  • 7篇张颖
  • 7篇林朝晖
  • 6篇燕青
  • 6篇贺圣平
  • 5篇朱江
  • 5篇薛峰
  • 5篇段明铿

传媒

  • 25篇科学通报
  • 21篇大气科学
  • 16篇地球物理学报
  • 14篇气象学报
  • 12篇气候与环境研...
  • 12篇大气科学学报
  • 8篇中国科学:地...
  • 7篇第四纪研究
  • 4篇中国科学(D...
  • 4篇应用气象学报
  • 4篇第33届中国...
  • 2篇气象科学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地学前缘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2篇2012年全...
  • 2篇大气科学发展...

年份

  • 4篇2025
  • 7篇2024
  • 6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6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8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3
  • 12篇2012
  • 5篇2011
  • 8篇2010
  • 9篇2009
  • 8篇2008
  • 13篇2007
  • 15篇2006
1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冬季气候可预测性的跨季度集合数值预测研究被引量:12
2003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格点九层大气模式(IAP9L-AGCM),从1969~1998每年秋季出发对冬季气候可预测性进行了系统性跨季度集合回报试验研究,探讨了中国冬季季节平均气候异常的可预测性问题.结果发现,模式对冬季可预测能力在低纬大于高纬,且在海洋上通常大于陆地,后者以气温尤为明显;对流层位势高度场的可预测区域随高度增加纬向分布变化不大,但带状分布减弱,日界线附近可预测程度明显降低.分析的大气要素场中,表面气温和位势高度场的可预测性最大,降水的相对最小.尤其是在LaNina事件中,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冬季气候的可预测程度明显受ENSO信号的影响.通过比较回报与实测表面气温的年际变化,发现模式对我国东北及南方地区的冬季气温变化趋势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郎咸梅王会军姜大膀
关键词:冬季气候可预测性
浅谈大气科学与地质学的学科交叉被引量:3
2022年
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大气科学学科正步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时代,学科交叉必然产生新的增长点.大气科学的发展经历了观测-理论-模型的三个阶段,很好地践行了“数据-模式驱使科学”的研究范式.然而,地质学具有更深远的时空复杂性,需要更长时间的数据积累.目前,地质学正面临着研究范式由观测向理论和模型的转变.大气科学与地质学的交叉将为这一转变提供经验和启示.同时,大气科学与地质学的交叉,需要研究气候系统上边界(大气顶的太阳辐射)和下边界(固体地球形态)变化导致的大气和海洋环流的响应.研究这些问题,将成为发展同时统辖“分钟、小时”直至“地史”的时间尺度的大气科学理论的关键,也是未来地球系统模式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大气科学专业,作为推动大气科学与地质学交叉的排头兵,任重而道远.
张仲石李双林李双林王会军
关键词:大气科学地质学
大气科学:一个充满活力的前沿科学被引量:42
2004年
着眼于未来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阐述了对当前大气科学发展的状况与趋势的意见,提出了我国未来发展大气科学的思路和重点任务建议,还分析了我国大气科学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王会军徐永福周天军陈洪滨高守亭王普才陆日宇张美根
关键词:大气科学
北京沙尘频次的年际变化及其全球环流背景分析被引量:27
2006年
本文采用相关和合成的分析方法,研究北京沙尘频次的年际变化及其冬、春季的全球环流背景.结果表明北京沙尘频次有年际变化的特点,并与全球范围内的环流异常相联系,特别是南、北半球的中高纬的环流异常.南半球环流异常与沙尘的联系在冬、春两季有很好的持续性和显著性,北半球中高纬环流异常与沙尘的联系冬季较春季显著.春季对流层高层的东亚西风急流增强能使低空的蒙古气旋加强和锋生,从而引起地面大风,为沙尘天气频次的增加提供动力条件.
范可王会军
关键词:西风急流蒙古气旋
东亚气候变动与南半球的联系
本报告论述东亚气候的年际变化与南半球气候的关系,有三个内容,分别讨论东亚气候与索马里急流、南极涛动和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王会军薛峰范可
关键词:东亚气候年际变化南极涛动大气环流
我国今冬和明春气候异常与沙尘气候形势的模式预测初步报告被引量:40
2003年
首次利用气候模式作了跨年度的针对冬季和春季气候异常形势的预测试验。预测结果显示 ,今冬的气候特点为 ,我国北方降水正常 ,南方略偏多 ,气温在我国全境基本为正常 ,因此 ,不会出现暖冬现象 ,而欧亚大陆北部则为明显的暖冬。预测结果还表明 ,明春我国西北、华北、东北降水正常 ,其他地区略多 ,全国气温均较正常 ,因此 ,明春的沙尘暴形势如常 ,不会出现超出常年的春季沙尘暴形势。但由于近些年的气候变化趋势使然 ,明春的沙尘暴仍可能在局部时空段内相当严重。
王会军郎咸梅周广庆康杜娟
关键词:气候异常
全球变暖已经导致降水变率和灾害风险加剧了吗?
2025年
在气候增暖背景下,全球水循环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伴随着大部分地区平均降水和极端降水增加(Trenberth,1999;Chen和Sun,2017;Douville等,2021;Yin等,2024).与此同时,近年来降水还表现出更为复杂多变的特征.例如,2023年北美加州和非洲东部均经历了多年际时间尺度的旱涝急转,2024年我国河南经历了季节内尺度的旱涝急转.这类频繁且剧烈的旱涝转换,其实是降水变率增强的体现.
王会军
关键词:极端降水降水变率旱涝急转全球变暖年际时间尺度平均降水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夏季降水年代际转折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关的环流异常
1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图1为滑动t检验和Lepage检验确定的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夏季(6~9月)降水存在年代际变化的站点及相应的突变年份。由图1a可知,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徐志清范可王会军
关键词:中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物理机制
一个新的高分辨率洪涝动力数值监测预报系统被引量:4
2016年
基于简单的分布式水文模型CREST和多种卫星遥感资料及站点观测资料等,建立了一个高分辨率的动力数值洪涝灾害预报系统.该系统包含数据输入、水文模型、模式输出以及结果验证4部分.数据输入使用了高分辨率卫星遥感DEM等地表下垫面数据作为边界条件,使用时空分辨率和精度都较好的CMORPH卫星遥感降水资料作为驱动数据,驱动分布式水文模型CREST实时运行,以监测和预报中国地区尤其是无站点观测或者站点较少地区的洪涝灾害.对2008—2011年的水文基本变量后报结果结合不同流域水文站点的水文过程线分析验证表明,水平空间分辨率1km的系统能够较好地后报中国地区的基本水文过程,能够较好地后报如实际蒸散发、土壤湿度、地表径流等基本水文变量;系统能够较好地模拟和后报河道径流量涨落过程;能够较好地后报洪峰及其对应的流量.同时,经过几次洪涝灾害事件的分析验证,表明系统能较好地监测、预报洪涝发生的时间及其影响的范围,从而可以为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
汪君王会军HONG Yang
关键词:洪涝灾害分布式水文模型
东亚区域能量和水分循环对我国极端气候影响研究的一些初步进展被引量:14
2010年
介绍了2009年项目"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能量和水分循环变异及其对我国极端气候的影响"的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着重叙述了项目实施以来的主要科研进展,包括西北敦煌和临泽区陆气交换加强观测试验、我国极端气候的变化分析和模拟研究以及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系统的研制等方面。最后概要介绍了项目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工作计划。
王会军
关键词:极端气候全球变暖气候预测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