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裕生
- 作品数:30 被引量:1,147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攀登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自然科学总论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昆仑山早古生代地质特征与演化被引量:188
- 1996年
- 西昆仑山存在一条加里东构造带。加里东运动导致原特提斯洋闭合,形成青藏高原的第5缝合带。东昆仑格尔木一带震旦-寒武系万宝沟群、原哈拉郭勒群中奥陶-志留系地层的发现与确证,万宝沟、胡晓钦等古生代岩体的发现,以及泥盆系磨拉石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证明亦存在加里东构造带。东、西昆仑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别。
- 潘裕生周伟明许荣华王东安张玉泉谢应雯陈挺恩罗辉
-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陆裂谷早古生代
- 黑云母-斜方辉石温度计的重新标度及其应用被引量:6
- 1999年
- 黑云母斜方辉石是较为常见的共生矿物对, 它们之间 Fe Mg 交换模式反应的标准熵变与标准体积变化量之比很大, 具备了构成温度计的必要条件。根据 Fonarev and Konilov 的平衡实验数据, 考虑了黑云母、斜方辉石中 Fe Mg 的非理想混合效应, 得出了合理的黑云母、斜方辉石中 Fe Mg 的交换能数据。此外还采纳了 Dasgupta 等关于黑云母活度的数据、von Seckendorff and O' Neill关于斜方辉石活度的数据和 Pattino Douce 等关于黑云母中 AlⅥ、 Ti对黑云母活度效应的数据, 重新标度了黑云母斜方辉石温度计。该温度计重现实验温度的误差为±60℃, 应用于天然岩石的温度计算误差一般小于±70℃, 适用于绿帘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的变质岩变质温度的估算。
- 吴春明潘裕生王凯怡
- 关键词:黑云母斜方辉石地质温度计标度
- 西昆仑山构造特征与演化被引量:209
- 1990年
- 西昆仑山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新疆的南部。该区存在两条不同时期的重要构造带,即麻扎—康西瓦—木孜塔格和库地—苏巴什构造带。昆仑山被这两条构造带分成了三部分:北带、中带和南带。南带从构造意义讲已不属昆仑山区范围,中带是两期岛弧的叠加,北带是在被动大陆边缘基础上叠加了岛弧到弧后的发展产物。因此,昆仑山区是一个复合地体,经历了多期变形与岩浆活动,沉积类型也较多。
- 潘裕生
- 关键词:构造带岛弧被动大陆边缘
- 青藏高原第五缝合带的发现与论证被引量:92
- 1994年
- 198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开展了对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的多学科综合性科学考察.本文根据这次考察的大量资料,论证了青藏高原第五缝合带的存在.考察资料表明,在西昆仑山存在一个被称作原特提斯的海洋,这个洋是在劳亚大陆南部基底上破裂、扩张并形成于震旦纪至奥陶纪时期(大约800-450Ma).原特提斯海洋闭合于加里东造山运动,并形成现在所见的库地-苏巴什缝合带的残迹,即青藏高原第五缝合带,从而完善了青藏高原的地质历史和构造演化.
- 潘裕生
- 关键词:青藏高原岛弧缝合带
- 藏南柳区砾岩中古植物化石组合及其特征被引量:22
- 2005年
- 柳区砾岩是在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之后伴随造山带的后期演化所形成的一套具有重要大地构造意义的山前磨拉石建造,它对确定印度/亚洲板块碰撞时间的上限、探讨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等最近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在该套磨拉石的上部层位再次找到了一批植物化石,经研究鉴定约有10余种,隶属7科9属。相比前人发现,这些植物化石多是新出现的科属种,而且大多数是已经灭绝的类型,与现生种的关系较远,因此它们的发现为西藏及喜马拉雅地区的古生物及古气候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是对这一地区生物化石的重要增补。文中报道这些植物化石组合及其区系特征,探讨这些化石植物组合所反映的古气候条件,并对一些主要的植物化石特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 方爱民阎臻刘小汉陶君容李继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潘裕生
- 关键词:砾岩古植物藏南磨拉石建造隆升历史化石特征
- 800℃角闪岩变形和青藏高原壳内滑脱界面
- 我国是一个以大陆为主体的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分布不均一。西部地震明显多于东部,青藏高原又是西部地震密集分布区,此区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度最高,本世纪以来该区地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国的40%。发生在本区地震绝大...
- 顾芷娟李彪张虹潘裕生别婉林卢敬之
- 关键词:青藏高原形变特征
-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被引量:184
- 1999年
-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问题是个十分复杂、倍受地球科学家关注的问题。它被认为是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青藏高原是由6个地体相继增生到亚洲大陆上的一个组合,这些地体之间的边界被5条缝合带所限定。造山作用自北向南相继变年轻。青藏高原是特提斯的主要范畴,它可以分成3个区域,分别代表了3个阶段主洋盆位置。特提斯北区位于昆仑山和祁连山,它的遗迹是第五缝合带,在大陆基底上于震旦纪形成裂谷,奥陶纪闭合。特提斯中区位于可可西里-巴颜喀喇,古生代晚期以来在弧后盆地基础上继续破裂、扩张,典型的洋壳形成于石炭-二叠纪,这个时期的洋称古特提斯,它的遗迹为第三和第四缝合带。特提斯南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代表了它的主洋盆遗迹,班公-怒江缝合带代表了它的弧后盆地。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多阶段、非均匀、不等速为特征,大体上可分成4个阶段,即45~38,25~17,13~8和3~0Ma。虽然到目前为止已经提出了多种模式来解释高原的形成与隆升,但是这一问题迄今仍然没有解决。文中笔者根据多年来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近年来新的实验研究结果,提出了叠加压扁热动力模式来解释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机制。
- 潘裕生
-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
- 矿物温压计研究简述被引量:2
- 1999年
- 90年代以来,矿物温压计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标度的温压计数量大增。(2)选择的化学组分更为全面。(3)固溶体模型更为合理。充分考虑了矿物固溶体的非理想混合性质,如Hoisch(1989)二云母温度计、Berman等(199...
- 吴春明潘裕生王凯怡
- 关键词:矿物温压计石榴石单斜辉石稀土族
- 黑云母-钙质角闪石温度计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02年
- 利用新近修正的石榴石- 黑云母温度计(Holdaway,2000)和石榴石- 斜长石- 角闪石- 石英压力计(Kohn and Spear,1990),根据从文献中收集的角闪岩、变泥质岩、变辉长岩和变粒玄岩的相关资料,采用经验标度方法,本文首次标度了适用于560~800℃、0.26~1.4GPa的黑云母- 钙质角闪石温度计。其中,黑云母作为对称的Fe-Mg-A1~Ⅳ -Ti四元固溶体,角闪石简化为对称 Fe Mg二元固溶体。该温度计计算温度与石榴石-黑云母温度计相差不超过±50℃。
- 吴春明潘裕生王凯怡张健
- 关键词:压力计角闪岩变泥质岩
- 青藏高原南北向地堑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2
- 2003年
- 青藏高原南北向正断层及与其伴生的地堑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对其成因的认识分歧颇大 ,它们与高原隆升的关系则还处于推论阶段。本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检验了其中的主要观点 ,结果表明 :南北向正断层及与其伴生的地堑是南北向挤压的结果 ,是在挤压中期横张裂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 ,它不代表高原已抬升到了最大高度后的塌陷 ,而是伴随高原隆升过程中的产物。
- 潘裕生钟嘉猷周勇
-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原隆升拉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