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罗湘 作品数:35 被引量:134 H指数:6 供职机构: 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西柳州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 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特发性室速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探讨特发性室速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 2 3例特发性室速和 2 1例病因明确的继发性室速病人的资料 ,分别从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和治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比较 ,特发性室速病人年龄较轻 ,病程较长 ,出现晕厥及血压下降者较少 ;室速发作时 ,左室特发性室速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 +电轴左偏 ,右室特发性室速主要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 +电轴右偏 (或下偏 ) :射频消融对特发性室速治愈率高 ,并发症少 ;特发性室速预后好。结论 掌握特发性室速的临床特点 ,有利于此类病人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 楚罗湘 李向平关键词:特发性室速 心电图 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进展 被引量:1 2016年 随着心房纤颤机制的研究深入,越来越多数据表明,导管消融治疗心房纤颤的技术有望成为最终转复和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方法,其适应证也在不断扩展和更新。现就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何柳平 楚罗湘关键词:心房颤动 导管射频消融 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 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 对29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对象,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冠脉造影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266例按非冠心病(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人群分三组,分别为91例、79例、96例,比较三组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结果 心外膜脂肪组脂肪组织厚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Kendall&#39;8 r=0.132,P=0.004,Spearman&#39;s r=0.171,P=0.003);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03,v=2,P=0.001).结论 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在对照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人群中有明显差异. 陈聿峰 楚罗湘 谢剑 谭小强 潘丽关键词:心外膜脂肪 冠状动脉狭窄 不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血小板蛋白酶活化受体-1水平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2018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蛋白酶活化受体-1(PAR-1)水平对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125例SAP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检测入院时富血小板血浆中PAR-1的水平,记录随访18个月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PAR-1对SAP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效能,分析SAP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 125例SAP患者PAR-1水平为(2. 79±0. 34) pg/ml。TC、LDL、心绞痛加拿大心血管协会分级、PAR-1水平均为SAP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 <0. 05)。当PAR-1为2. 854 ng/ml时,其预测SAP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6. 1%、91. 4%。结论 PAR-1水平升高是SAP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可作为评估SAP长期预后的指标。 覃月秋 高艳 潘程婕 楚罗湘关键词:稳定型心绞痛 心血管事件 长期预后 普伐他汀和CRP对ADP诱导的血小板凝血酶受体PAR-1表达的调节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PAR-1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富血小板血浆,分别给予C反应蛋白(CRP)、普伐他汀干预和ADP刺激进行体外研究。试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单纯ADP组,低浓度普代他汀+ADP组,高浓度普伐他汀组+ADP组,CRP组,普伐他汀+CRP联合组。采用流式细技术检测PAR-1和LOX-1平均荧光强度(MFI)。采用酶联免疫试验检测TXB2和F1+2水平。结果 5μmol/L ADP刺激能促使血小板PAR-1表达增加35%。50μg/mL CRP显著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PAR-1的表达(P<0.01)。1μmol/L、10μmol/L普伐他汀均显著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PAR-1的表达(P<0.01)。联合应用CRP和普伐他汀更能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PAR-1表达,较单独使用CRP或普伐他汀降低更显著(P<0.05)。单纯ADP刺激后TXB_2较基础时明显增高(P<0.01),50μg/mL CRP、10μmol/L普伐他汀干预后ADP刺激的TXB_2分别下降为(112.68±24.48)pg/mL、(146.48±46.54)pg/mL,与单纯ADP刺激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0μg/mL CRP显著增加ADP诱导的F1+2水平(P<0.01),10μmol/L普伐他汀对ADP诱导F1+2的生成无明显影响。普伐他汀呈浓度依赖性的方式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LOX-1表达(1μmol/L和10μmol/L普伐他汀处理后MFI分别为:1.80±0.19和1.62±0.16),与单纯ADP刺激后LOX-1表达(MFI:3.16±0.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μg/mL CRP对ADP刺激的血小板LOX-1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 PAR-1在ADP诱导的血小板活化中起重要作用,普伐他汀和CRP通过不同机制明显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PAR-1的表达,提示在炎症状态下他汀仍能起着重要的抗血栓作用。 楚罗湘 周素娴 杨帆 覃月秋 梁志山 莫昌干 王晓迪关键词:C反应蛋白质 普伐他汀 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的机制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015年 冠脉无复流(no-reflow,NR)在各种临床状况中的发生率各异,常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率〈2%,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率可高达15%~20%[1]。研究证实[2],NR是冠心病患者近远期预后不良以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强烈预测因子,常导致心功能障碍、心肌进行性损害、心律失常等。有关NR的发生机制,研究表明冠脉微血管结构或功能障碍、局部代谢改变诸如氧自由基作用、炎症以及微循环机械栓塞、冠脉痉挛等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尚不能用一种机制来解释不同条件下发生的无复流现象[3]。 莫凡睿 李娟 楚罗湘关键词: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 心功能障碍 心脏不良事件 ACPA与无RA的STEMI患者长期病死率的相关性研究 2018年 目的探讨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ACPA)对无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长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无RA的STEMI患者30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ACPA水平,按检测结果分为ACPA阳性组(ACPA≥20 a U/ml)和ACPA阴性组,比较ACPA水平与临床病理学因素的相关性和对患者3年全因病死率的影响。结果本组300例中,ACPA阳性100例(33.3%)。ACPA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年龄、性别、合并症、SYNTAX评分等)无相关性(P>0.05);ACPA阳性者病死率显著高于ACPA阴性者(28.0%vs 11.0%,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ACPA风险比(HR)为1.13,95%置信区间(CI)为1.06~1.17,P<0.01。结论 ACPA水平与无RA的STEMI患者长期病死率有关,是全因病死率的重要预测因子。 马粉娜 何柳平 楚罗湘 谢剑 王红关键词:心肌梗死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Nod样受体蛋白3的影响 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使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及其下游因子的变化。方法选择老年ACS患者155例,按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7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77例,将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AMI组和UAP组再随机分为40mg组(38例和39例)和20mg组(40例和38例),各组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NLRP3及其下游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结果AMI组血清NLRP3、IL-1β、IL-18水平高于UAP组和对照组[(254.25±130.58)μg/L vs (142.72±50.27)μg/L vs (58.76±30.66)μg/L;(5.27±2.15)μg/L vs (4.52±1.72)μg/L vs (2.86±1.61)μg/L;(25.46±8.42)μg/L vs (14.73±6.87)μg/L vs (8.62±2.65)μg/L,P<0.05],且UAP组均高于对照组;AMI组和UAP组不同剂量组治疗后NLRP3、IL-1β及IL-18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40mg组治疗后NLRP3、IL-1β及IL-18水平较20mg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高表达NLRP3及其下游因子,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能降低ACS患者NLRP3及其下游因子,并且与剂量有关。 谭保平 谢文超 莫凡睿 黎艺毅 楚罗湘 刘明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白细胞介素类 降血脂药 辛伐他汀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影响及他汀治疗ACS的机制。方法分别测定50例ACS、34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NC)血清IL-6、hs-CRP水平;并将ACS组分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进行干预,随访3周,再次测定血清IL-6及hs-CRP水平;分析比较组间及辛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IL-6及hs-CRP水平。结果ACS组血清IL-6、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及NC组(P<0.001)。干预后,辛伐他汀组血清IL-6、hs-CRP浓度明显下降(P<0.001)。结论辛伐他汀具有独立于降脂的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在ACS患者早期治疗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罗玉梅 万新红 姜德谦 文丹 楚罗湘 郭洪波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 白细胞介素6 高敏C反应蛋白 早期辛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8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常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20mg/d,B组(强化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60mg/d,入院后第1天及1周后采血检测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有明显下降,B组(辛伐他汀60mg/d)下降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3±1.78)mg/Lvs(2.28±1.16)mg/L,P=0.03。治疗后两组患者聚集功能均有明显下降,B组降低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2±11.1)%vs(29.4±7.7)%,P=0.02。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强化辛伐他汀治疗短期内能起到抗炎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楚罗湘 赖沙毅 谢剑关键词:辛伐他汀 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小板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