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郁
- 作品数:55 被引量:233H指数:9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短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与血糖控制的相关性被引量:7
- 2006年
- 短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n=59)和正常(n=178)者的研究显示,C反应蛋白水平与BMI,TG,HOMA-IR,HbAc,SBP,DBP均呈正相关。
- 张弢白然张寒刘加和杨郁巴颖孙国华孙丽鹏杜建玲李昌臣
- 关键词: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
- 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β淀粉样肽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清(diabetic serum,DS)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其与β淀粉样肽(amyloid-β,Aβ)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
- 门莉莉许静宜杜建玲许琳杨郁周海成邢倩
- 正常血镁Gitelman综合征1例报告
- 2018年
- Gitelman综合征(Gitelman Syndrome,GS,OMIM#263800)由Gitelman等[1]于1966年首次报告,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肾小管失盐性疾病。GS是由编码噻嗪类利尿剂敏感的Na^+-Cl^-共转运体(Thiazide-sensitive Na^+-Cl^-cotransporter,NCCT)的SLC12A3基因(HGNC:10912)突变失活引起。
- 邢倩高梦娇李静高云杨郁李昌臣杜建玲
- 关键词:GITELMAN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血镁噻嗪类利尿剂肾小管转运体
- 体内胰岛素基因转移治疗1型糖尿病的研究现状被引量:1
- 2001年
- 基因治疗是近年来随着基因重组和基因转移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的治疗 1型糖尿病的一条新途径 ,而胰岛素基因是糖尿病基因治疗的主要目的基因。文中分别就生殖细胞水平基因转移、体内间接基因转移以及体内直接基因转移 3个方面 ,从基因转移方法、途径等角度 ,就胰岛素基因转移治疗 1型糖尿病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 杨郁李昌臣
- 关键词:胰岛素基因基因治疗
- 2型糖尿病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被引量:13
- 2008年
- 169例短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大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动脉粥样硬化(AS)组和非AS组,测定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组SAA水平较对照组高,AS组高于非AS组,并与年龄、体重指数、腰臀比及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年龄、C反应蛋白及SAA是影响颈总动脉IMT的相关因素。
- 杨郁杜建玲张秀娟白然巴颖邢倩孙丽鹏孙国华李昌臣
- 关键词:血清淀粉样蛋白A糖尿病动脉内中膜厚度
- α-硫辛酸诱导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二例及其一级亲属HLA-DRB1等位基因检测被引量:9
- 2020年
- 2例2型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静脉应用α-硫辛酸后反复出现晨空腹低血糖,伴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自身抗体(IAA)阳性而诊断为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AS)。予以相应处理后,随访2年8个月,无低血糖,空腹血胰岛素水平逐渐下降接近正常,IAA转阴或弱阳性。2例患者均携带HLA-DRB1*04∶06等位基因,其一级亲属中4人携带此等位基因,均应避免应用含巯基药物以免发生IAS。
- 邢倩杨郁刘媛媛胡靓张瑞杜建玲
- 关键词: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硫辛酸人类白细胞抗原
- 多学科会诊治疗甲状腺髓样癌一例被引量:1
- 2017年
- 1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5岁,2003年发现“左颈部肿物”,行“左甲状腺叶切除术、右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左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右叶及峡部未见癌残留。
- 邢倩杨郁杜建玲李昌臣赵音刘基巍王洪江苗延巍巩鹏
- 关键词: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甲状腺叶切除术会诊病例资料颈部肿物
- 以酮症酸中毒起病的青少年2型糖尿病1例
- 2014年
-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6岁,以“口干、多饮、多尿1周,加重伴呕吐2 d ,嗜睡1 d”为主诉于2013年10月8日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周前无确切诱因出现口干、多饮、多尿,每日饮水量约3000~3500 mL,其中甜性饮料约占1000~1500 mL,伴尿量增多,尿量与饮水相当,伴善食易饥,症状逐渐加重,2 d前出现恶心、呕吐,于当地诊所就诊,诊断为急性胃肠炎,予消炎药(具体不详)静点治疗2 d,未见明显缓解,近1周体重下降约5 kg ,1 d前开始出现精神萎靡、思睡,遂来本院。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高血压、心脏病史,否认脑血管病史。无糖尿病家族史。
- 刘金玉白然杨郁王浩
-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暴发性1型糖尿病
- 门冬胰岛素30和预混人胰岛素30R对非初发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观察门冬胰岛素30(ASP 30)和预混人胰岛素30R(PHI 30R)治疗非初发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及其对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为T2DM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60例非初发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ASP 30和PHI 30R治疗,剂量稳定后维持治疗3个月。记录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测定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馒头餐后2 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及馒头餐后2 h C肽(2hCP)。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指数(HOMA-β)评估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功能。结果治疗后,ASP 30组FPG(7.28±1.65)mmol/L、2hPBG(9.39±1.31)mmol/L、HbA1c(7.18±0.97)%、HOMA-IR(0.49±0.25)均较治疗前[(9.34±3.72)mmol/L、(13.26±3.30)mmol/L、(9.22±1.95)%、(0.85±0.60)]明显下降(P<0.05);同样PHI 30R组FPG(7.90±2.84 mmol/L)、2hPBG(10.87±2.78mmol/L)、HbA1c(7.02±1.26)%、HOMA-IR(0.65±0.31)也较治疗前[(9.11±2.91)mmol/L、(12.58±3.23)mmol/L、(8.81±1.66)%、(0.93±0.39)]明显下降(P<0.05);但是两组的FCP、2hCP、HOMA-β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显示,ASP 30组治疗后的2hPBG(9.39±1.31 mmol/L)更低于PHI 30R组(10.87±2.78 mmol/L)(P<0.05),而其他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ASP 30对餐后血糖的控制优于PHI 30R。ASP 30和PHI 30R均能明显改善非初发T2DM者胰岛素的敏感性,但ASP 30并不占优势,而二者均未能改善胰岛功能。
- 王咏波刘赢白然杜建玲巴颖杨郁邢倩
- 关键词:门冬胰岛素30预混人胰岛素30R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胰岛素敏感性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继发肾小管酸中毒2例报告
- 王咏渡孙明杜建玲杨郁史春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