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多重感染临床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多重感染的病原学类型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乙型肝炎多重感染患者 94例 ,其中三重感染 80例 ,四重感染 14例 ,用日期随机法抽取同期单纯乙型肝炎 10 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 :乙型肝炎多重感染以丁肝病毒 (HDV)、巨细胞病毒 (CMV)与甲肝病毒 (HAV)者居多 ,分别为 79.8%、5 1.1%、40 .4% ,17例急性肝炎患者中有 16例合并HAV感染。乙型肝炎多重感染组中急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与慢性肝炎 (重度 )的比例明显高于单纯感染组 ,而慢性肝炎 (轻度 )与肝硬化明显低于单纯感染组 (P <0 .0 0 1)。结论 :与单纯感染相比 ,乙型肝炎多重感染肝功能损害严重 ,有重症化倾向 。 李芳 杜建霞 徐乾关键词:乙型肝炎 重症化 针刺治疗干扰素骨髓抑制30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针刺对干扰素抗病毒所致骨髓抑制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病例随机分组,采用针刺和药物治疗方法,治疗前及治疗后定期检查外周白细胞计数。结果:通过针刺治疗,使干扰素治疗产生的白细胞减少症降低到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67%,二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治疗骨髓抑制的有效率为83.33%,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的56.67%,且治疗3周后的平均白细胞数明显高于药物治疗,二者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治疗是改善干扰素引起骨髓抑制的较好办法。 张斌 徐乾 杜建霞 李芳关键词:骨髓抑制 干扰素 白细胞减少 针灸疗法 慢性乙型肝炎多重病毒感染临床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多重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类型及其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多重病毒感染患者88例,其中三重感染74例,四重感染14例,用日期随机法抽取同期单纯乙型肝炎10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乙型肝炎多重病毒感染患者中合并丁肝病毒(HDV)、巨细胞病毒(CMV)、甲肝病毒(HAV)与戊肝病毒(HEV)者较多,分别为84.1%、43.2%、33.0%、26.1%。多重病毒感染患者的肝功能损害明显较单纯感染者重,疗效差,住院时间长。结论与慢性乙型肝炎单纯感染相比,慢性乙型肝炎多重病毒感染肝功能损害严重,疗效较差。 李芳 杜建霞关键词:乙型肝炎 慢性肝炎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3 2008年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57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0.5mg,每日1次口服;另86例给予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口服,存活患者的治疗时间不少于6个月。结果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后6个月时,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分别由治疗前的270.1±81.8μmol/L和342.5±130.7U/L降至74.9±36.5μmol/L和71.24±2.8U/L,均较拉米夫定组改善更明显(P<0.05);恩替卡韦组的HBVDNA转阴率为69.8%,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的46.8%(P<0.05)。病死率分别为7.0%和10.5%,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近期临床疗效、肝功能改善和抑制病毒复制方面均优于拉米夫定治疗者。 李芳 陶晨 杜建霞关键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 恩替卡韦 拉米夫定 疗效 苦参素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重症肝炎 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探讨苦参素 (oxymatrine)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重症肝炎的临床价值。 方法 慢性乙型重症肝炎 5 2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30例 ,对照组 2 2例 ,两组均给予综合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抗病毒药物苦参素 4 0 0mg足三里穴位注射 ,每日 1次 ,存活者坚持 3个月 1个疗程。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病死率分别为 2 6 7%和 5 4 5 % (P <0 0 5 )。早期两组病死率分别为 10 0 %和 4 1 7% (P <0 0 5 ) ;中期两组病死率分别为 2 8 6 %和 6 0 0 % ,对照组高于治疗组 ,但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晚期两组病死率均为 10 0 % ,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后HBsAg无一例出现阴转 ,治疗组HBeAg、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 6 8 4 %、6 3 6 % ,对照组HBeAg、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 12 5 %、10 % ,P均 <0 0 1。治疗组有 3例出现HBeAb阳转 ,阳转率为15 8%。结论 苦参素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重症肝炎可降低病死率。 杜建霞 李芳 徐乾关键词:苦参素 穴位注射 药物治疗 慢性乙型重症肝炎 足三里穴 慢性乙型肝炎多重病毒感染临床特征研究 2007年 目的慢性乙型肝炎多重病毒感染临床并不多见,可使肝炎的病程变得较为复杂,预后相对较差,国内外相关的文献报道较少。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多重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类型并研究其临床特征。方法共有慢性乙型肝炎多重病毒感染88例,其中三重感染74例,四重感染14例;用日期随机法抽取同期单纯乙型肝炎10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乙型肝炎多重病毒感染患者中合并丁肝病毒(HDV)、巨细胞病毒(CMV)、甲肝病毒(HAV)与戊肝病毒(HEV)者较多,分别为84.1%、43.2%、33.0%、26.1%。多重病毒感染患者的肝功能损害明显较单纯感染者重,疗效差,住院时间长。结论与慢性乙型肝炎单纯感染相比,慢性乙型肝炎多重病毒感染肝功能损害严重,疗效较差。 李芳 杜建霞关键词:乙型肝炎 慢性肝炎 82例老年肝炎肝硬化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老年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死亡原因。方法:选择住院确诊的82例老年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就其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老年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非老年肝炎肝硬化,主要并发症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肝性脑病、原发性腹膜炎、消... 陶晨 杜建霞 曾文权 李芳 艾敏 叶伟关键词:肝炎肝硬化 老年患者 并发症 文献传递 苦黄注射液不同剂量联合西药常规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观察和分析苦黄注射液不同剂量联合西药常规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0例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苦黄注射液高剂量组(高剂量组)、苦黄注射液低剂量组(低剂量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连续8周。高剂量组于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苦黄注射液60 m L,每日1次,连续8周。低剂量组于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苦黄注射液30 m L,每日1次,连续8周。观察分析苦黄注射液高、低剂量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苦黄注射液高、低剂量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均可明显改善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降低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极显著(P<0.01);且高剂量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低剂量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苦黄注射液高剂量联合西药常规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并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张宁 陶晨 杜建霞 李芳关键词: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 苦黄注射液 慢性重型肝炎72例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了解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死亡原因。方法选择住院确诊的7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并就其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慢性重型肝炎主要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48.6%)、肝性脑病(31.9%)、消化道出血(9.7%)及肝肾综合征(6.9%)等。结论慢性重型肝炎死亡率高,死亡原因以多器官功能衰竭及肝性脑病为主,防治各种并发症是降低MOF的关键。 陶晨 袁春蓓 曾文权 张小玉 李芳 艾敏关键词:肝炎 乙型 多重感染对乙型肝炎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2007年 李芳 杜建霞关键词:肝炎 乙型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