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筠
- 作品数:57 被引量:194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市儿童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主动脉弓离断20例临床分析及诊断探讨被引量:6
- 2001年
- 目的 总结 2 0例主动脉弓离断 (IAA)临床资料 ,以期提高对本病的早期正确诊断率。方法 对 1981年 1月至 2 0 0 0年 5月 8481例心血管造影检查中确诊为IAA的 15例患儿以及同期内经尸体解剖确诊为IAA的 5例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临床转归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IAA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病例中行心血管造影检查者总数的 0 2 %。2 0例患儿中A型占 70 % ,B型占 30 % ,未发现C型病例。除四肢脉搏及血压的改变有一定特异性外 ,其它临床表现、X线胸片及心电图检查等均无特异性。结论 IAA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其生存率与能否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密切相关。如能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意识 ,在临床工作中注意提示IAA存在的一些征象 ,辅以适当的实验室检查 。
- 李奋周爱卿高伟黄美蓉余志庆王荣发李筠
- 关键词:主动脉弓离断IAA儿童
- 血液动力学检测及肺小动脉楔入造影对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评价被引量:9
- 2000年
- 目的 探讨血液动力学检测及肺小动脉楔入造影在评价先天性心脏病 (简称先心病 )肺动脉高压 (简称肺高压 )程度和性质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血液动力学检测及肺小动脉楔入造影对48例先心病患儿进行检查 ,并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器质性肺高压组肺小动脉楔入平均压明显低于重度非器质性肺高压组 ,分别为 (11± 5 )mmHg(1mmHg =0 .133kpa)和 (16± 6 )mmHg。肺小动脉楔入造影中 ,随着肺血管病变程度的增加 ,肺循环时间逐渐延长 ,肺组织毛细血管充盈程度逐渐减少 ,器质性肺高压组表现得更加明显。肺小动脉逐渐变细率与肺动脉收缩压、肺小动脉阻力成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6 1(P <0 .0 0 1)和 - 0 .5 5 (P <0 .0 0 1)。肺循环时间与肺动脉收缩压、肺小动脉阻力成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76 (P <0 .0 0 1)和 0 .77(P <0 .0 0 1)。结论 肺小动脉楔入平均压检测结合肺小动脉楔入造影有助于较好地评价先心病肺高压的程度和重度肺高压的性质。
- 欧阳江勇周爱卿王荣发黄美蓉杨贞勇朱铭高伟余志庆杨建萍李筠
- 关键词:肺楔压血管造影术
- 单心室的病理解剖特征和临床诊断
- 目的报道112单心室,分析单心室病理特征,探讨临床诊断方法。方法超声心动图、心导管心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结果单心室112例,左室型74例,右室型34例,心室不定型4例。合并心房反位、不定位、单心房42例,房间隔缺损36...
- 王荣发高伟余志庆李筠刘芳
- 关键词:单心室病理解剖
- 文献传递
- 经食管心房调搏在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机制研究中的价值
- 李筠
-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及治疗被引量:12
- 2001年
- 目的 由于先天性心脏病 (简称先心病 )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 (IE)的临床表现因疾病所处阶段的不同而呈多样性 ,这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拟探讨IE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近 10年收治的 5 2例先心病合并IE的临床资料 ,就其诊断、抗生素选择、手术指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等作一分析。结果 发热、进行性心功能不全、心脏杂音改变、皮肤瘀点瘀斑是常见的临床症状 ;实验室检查常半数以上有贫血、血沉 (ESR)和C 反应蛋白 (CRP)升高。血培养阳性 2 8例(5 4% ) ,其中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占 82 % ;二维超声 (2DE)检查发现赘生物 34例 (6 5 % ) ;2 6例 (5 0 % )因瓣膜受累造成顽固性心力衰竭、神经系统症状和周围血管栓塞等并发症 ;死亡 14例 (2 7% ) ;7例经抗生素联合治疗后接受外科手术 ,均获痊愈。结论 先心病患儿包括已经外科手术纠治者 ,如存在不明原因持续 1周以上的发热 ,无明显心外病灶时 ,应仔细检查心脏杂音的变化 ,观察末梢血管栓塞的表现 ,并及时及连续做规范的血培养检查及 2DE检查 。
- 黄美蓉周爱卿高伟杨建萍李筠余志庆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缺损细菌性心内膜炎并发症儿童
- 先心病伴肺高压的肺血管内皮功能与结构的改变被引量:2
- 1994年
-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伴肺动脉高压(肺高压)是影响外科手术及预后的主要并发症,至今发病机理未完全明了,近年来从分子水平研究肺血管内皮细胞的改变,从而揭示肺高压发生的机制。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肺血管内皮功能与结构改变与肺高压的关系作一综述。
- 李筠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纤溶酶原激活物
- 儿童心动过速的心内电生理诊治分析:附40例报告
- 2006年
- 目的 提高对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诊治技术。方法 于2003年11月~2005年1月对40例症状性心动过速患儿心内电生理检查(EPS)结果(结合体表心电图、食道心房调搏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RFCA)的疗效、并发症及复发率进行分析。结果 EPS结果:22例(55.0%)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其中左右侧旁道各11例;13例(32.5%)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NNRT);3例(7.5%)为室性心动过速,其中2例为左室问隔部室速,1例为左室流出道室速;1例(2.5%)为不良性窦速;此外1例未能诱发心动过速。EPS与体表心电图:22例AVRT中8例为显性预激,根据胡氏的体表心电图对显性旁道定位流程图定位,其结果与EPS的符合率为88%。17例食道心房调搏检查(TEAP)诊断为AVNRT者中13例得到证实,符合率76.5%。RFCA结果:3例放弃RFCA,36例心动过速患儿行RFCA,成功率为100%,其中〈5岁2例,最小年龄为16个月。RFCA并发症发生率为3例,占7.5%,1例气胸,1例出现一过性Ⅱ度AVB,1例一过性的LBBB,均在48h内恢复正常。RFCA后4例复发,复发牢为10.0%,县中AVNRT3例(占75.0%),1例为右室游离壁旁道。结论 心内电生理诊治技术是一种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根治方法,但是对于年龄相对较小、合并有基础疾病、EPS显示手术风险较大的患儿须综合考虑,慎重掌握指征。
- 李筠周爱卿朱敏杨健萍李奋黄美蓉高伟
- 关键词:儿童心动过速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
- 儿童原发性心脏肿瘤21例分析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总结儿童原发性心脏肿瘤的病理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确诊为儿童原发性心脏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经二维超声心动图及(或)MRI确诊11例,经病理检查确诊10例。结果21例中,心房内肿瘤3例,其中左房粘液瘤2例,右房粘液瘤1例;心室肿瘤15例,其中单纯右心室肿瘤7例,单纯左心室肿瘤5例,左、右心室多发性肿瘤1例;心包肿瘤3例。病理检查确诊的10例中,8例为良性,2例为恶性。19例患儿中,以进行性心功能不全起病8例,心律失常起病6例,体检发现心脏杂音而无其他临床症状的4例,无任何症状体征1例例。结论儿童心脏肿瘤以良性为多见,临床上常因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或发现心脏杂音就诊发现。
- 黄美蓉高伟李奋李筠杨健萍余志庆
- 关键词:儿童原发性心脏肿瘤
- 正常儿童动态心电图窦性心率及心率变异分析被引量:12
- 2006年
- 目的探讨正常儿童心率及心率变异性(HRV)特点。方法对804例正常儿童进行24h全程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心率及HRV。结果不同年龄儿童窦性心率范围不同,年龄越小心率越快;儿童不同性别间HRV中24h内全部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24h内每5minNN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NN50占所有N-N间期个数的百分数(PNN50)、极低频率(VLF)、低频(LF)差异有显著性;儿童不同年龄组间24h内5min节段平均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ANN)、VLF、LF、全程相邻NN间期之间的均方根值(rMSSD)差异有显著性;儿童组与成人正常参考值中SDNN、SDANN、rMSSD差异有显著性,rMSSD儿童组中明显高于成人组。结论HRV是一种反映自主神经活性及其平衡的能定量、可重复的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是自主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相互制约的结果。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间儿童HRV存在显著差异;儿童组与成人参考值存在显著差异,尤其rMSSD儿童明显高于成人,提示儿童的自主神经功能较成人活跃,而随着年龄增长自主神经功能减退,尤其是迷走神经的紧张抑制功能明显减退。
- 朱敏周爱卿李筠杨健萍张海燕王红平屈顺梅
- 关键词:儿童心率变异性自主神经
- 法洛四联症一期根治术后患儿心率恢复特点的探讨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患儿行TOF一期根治术后心率恢复(heart rate recovery,HRR)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行运动试验检查的TOF一期根治术后患儿32例作为TOF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7~15岁;TOF一期根治术后时间为5~12年)及同期行运动试验检查的健康儿童86例为健康对照组(男42例,女44例;年龄6~14岁)。对2组儿童HRR资料进行分析,同时对TOF组运动试验中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患儿予倍他洛克治疗后的HRR资料进行分析。分别记录运动时峰值心率(HRmax)、恢复期第1-6分钟心率并计算二者差值,得出第1-6分钟心率恢复值(HRR1~HRR6)。结果TOF组及健康对照组中运动后前2 min均为心率的快速恢复期,第3分钟进入缓慢恢复期,健康对照组第5分钟进入稳态期,而TOF组第6分钟进入稳态期,TOF组HRR进入稳态期的时间较健康对照组延长。TOF组中运动中达到的峰值心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静息心率[(82.3±3.4)次/min比(79.0±2.5)次/min]、恢复期第1-4分钟心率恢复程度[TOF组:(25.9±1.5)%、(39.4±1.6)%、(43.0±1.6)%、(44.7±1.8)%比健康对照组:(26.3±1.3)%、(40.0±1.1)%、(43.8±0.7)%、(45.4±1.4)%]及运动过程中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18/32例,56.3%)比(5/86例,5.8%)]方面,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7、5.59、10.32、18.65、10.66,χ2=37.80,均P〈0.05)。对于TOF术后运动试验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的7例患儿予倍他洛克治疗,治疗后患儿静息心率为(77.6±2.6)次/min,明显减慢(t=3.93,P=0.01),运动恢复期第1-4分钟心率恢复程度分别为(26.3±1.9)%、(39.8±0.9)%、(43.8±0.8)%、(46.2±1.3)%,心率恢复明显增高(t=2.49、4.63、8.30、7.90,均P〈0.05),室性心动
- 张海燕李筠
- 关键词:心率恢复法洛四联症心脏猝死自主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