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欢

作品数:26 被引量:135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盛京自由研究者”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胎儿
  • 6篇外科
  • 3篇引流
  • 3篇手术
  • 3篇胎儿外科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管
  • 3篇淋巴管瘤
  • 3篇宫外
  • 2篇双胎
  • 2篇外科手术
  • 2篇临床表型
  • 2篇基因
  • 2篇基因变异
  • 2篇家系
  • 2篇分娩
  • 2篇腹腔
  • 2篇表型
  • 2篇测序
  • 2篇测序技术

机构

  • 25篇中国医科大学
  • 4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26篇李欢
  • 21篇刘彩霞
  • 6篇张志涛
  • 5篇栗娜
  • 5篇吕远
  • 4篇李秋玲
  • 2篇崔红
  • 2篇黄英
  • 2篇郑东明
  • 2篇庄艳艳
  • 2篇乞文旭
  • 2篇刘浩
  • 2篇顾静
  • 2篇王大佳
  • 2篇那全
  • 1篇赵亚茹
  • 1篇乔宠
  • 1篇郑锐
  • 1篇陈静
  • 1篇廖姗姗

传媒

  • 5篇中华医学遗传...
  • 5篇中国实用妇科...
  • 4篇中国妇幼保健
  • 2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实用妇产科杂...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中国计划生育...

年份

  • 1篇2022
  • 4篇2021
  • 6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1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胎儿水囊状淋巴管瘤孕妇的母儿结局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胎儿水囊状淋巴管瘤孕妇的母儿结局,指导胎儿水囊状淋巴管瘤的临床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5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终止妊娠的胎儿水囊状淋巴管瘤孕妇35例的病历资料,对产前超声情况、染色体核型、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35例胎儿水囊状淋巴管瘤孕妇中,28例选择引产,发现孕周11^(+5)~31^(+3)周,终止妊娠孕周14^(+5)~31^(+5)周,淋巴管瘤大小1.7~10.1 cm;其中完善染色体检查4例,2例正常,2例21-三体,合并胎死宫内5例,胎儿水肿14例,足内翻2例。7例顺利生产,发现孕周24~38^(+2)周,分娩孕周37^(+6)~40^(+1)周,染色体检查均正常,淋巴管瘤大小2.7~7.0 cm;其中阴道分娩1例,剖宫产6例;颈部5例,面部1例,腋下伴胸前1例;分别于生后2 d至1个月行介入治疗,局部注射药物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恢复良好,按期出院,术后半年至1年返院复查肿瘤无复发,生长发育正常。结论染色体结果正常且不合并其他畸形的胎儿水囊状淋巴管瘤预后较好,切忌过早选择放弃胎儿引产终止妊娠,应密切随访,选择恰当的终止妊娠时机,介入治疗是胎儿水囊状淋巴管瘤一种良好的治疗方式。
李欢张志涛刘彩霞
关键词:水囊状淋巴管瘤
双胎输血综合征诊治及保健指南(2020)被引量:21
2020年
1背景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 to 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是最常见的单绒毛膜性双胎胎儿并发症,也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的胎儿疾病之一。TTTS在单绒毛膜性双胎中发生率为8%~15%[1-2],在全部妊娠中的发生率为1/10000~3/10000[3-5]。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双胎专业委员会对2019年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48家医疗单位的最新统计表明,在4876例单绒毛膜性双胎中,TTTS有629例,占12.90%。近年来,随着双胎诊治循证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围产保健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进一步规范TTTS的临床诊治与围产期保健.
尹少尉刘彩霞张志涛那全乞文旭李欢魏军
关键词:双胎输血综合征双胎保健诊治
子宫外产时处理技术规范(2017)被引量:3
2017年
出生缺陷是围产儿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我国人口素质,影响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随着各种产前诊断方法、微创外科设备及技术的不断改进,越来越多的出生缺陷可以在出生前被发现及诊断,部分出生缺陷可在胎儿-新生儿期间通过胎儿外科手术或产时手术等方法得到及早矫正和治疗,明显改善出生缺陷儿的预后。
李欢刘彩霞乔宠刘浩
关键词:胎儿外科
一种新型锐器盒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锐器盒,包括盒盖、盒体,盒盖盖设在盒体上方;所述的盒盖包括顶部盖板、与顶部盖板外侧边缘固定相连的竖向围板,所述的顶部盖板呈中心向下趋势的斜坡状,在所述的顶部盖板中部开设有锐器投放敞口,所述顶部盖板...
李欢顾静
文献传递
连衣裙式新型病号服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连衣裙式新型病号服,包括连衣裙体、衣袖、衣领,所述的连衣裙体的前侧衣襟中部为竖向开口,在所述连衣裙体的前侧衣襟竖向开口处的左右两侧衣襟上由上至下设置有能相互扣合的系扣;在所述连衣裙体对应人体腹部位置的左...
李欢顾静
文献传递
双胎妊娠分娩时机与新生儿窒息关系研究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分娩时机与新生儿窒息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国内10家医院2013年分娩的2819例双胎妊娠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双胎各孕周分娩比例;比较各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率。结果 2819例双胎妊娠晚期流产率为7.31%(206/2819),主要集中在妊娠26~27+6周;早产率为64.31%(1813/2819);28周后活产新生儿平均体重:大胎儿为(2438.4±527.5)g,小胎儿为(2155.9±517.1)g,妊娠39周后活产儿出生体重增长趋势下降;活产新生儿窒息率:大胎儿为5.38%(138/2565),小胎儿为6.28%(152/2427),妊娠29~29^(+6)周与30~30^(+6)组周、34~34^(+6)周与35~35^(+6)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胎流产发生孕周主要集中在26~27^(+6)周。随妊娠周数增加,新生儿窒息率逐渐下降;妊娠30周前新生儿窒息比例高,妊娠35周后新生儿窒息率显著下降。对无明显并发症的双胎妊娠应尽可能延长孕周至36~38^(+6)周,但不宜超过39周。
栗娜郑东明庄艳艳李欢刘彩霞
关键词:双胎妊娠分娩时机新生儿窒息
三代测序技术在染色体变异检测中的应用初探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应用纳米孔三代测序技术检测人类染色体非整倍体样本,并探讨其性能及应用前景。方法使用MinION三代测序仪对从分别携带X染色体单体和7q11.23-q21.3区22.5 Mb缺失的两种人类细胞系样本中提取的DNA进行检测,并对测序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序列分析。结果两例样本在24小时内分别获得了555872和2679882条Reads,基因组覆盖度分别为53.75%和88.63%。在测序深度分别为0.81×和2.40×的条件下,通过Minimap2比对分析可以检出染色体异常区域。结论在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的条件下,使用纳米孔三代测序技术有望在24小时内完成对染色体整倍性异常样本的快速检测与分析,但进一步应用推广尚需克服成本的限制。
吕远李闯李欢李岭刘彩霞
关键词:染色体非整倍体
子宫外产时处理技术规范(2021年更新版)被引量:10
2021年
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出生缺陷儿数量约为90万例,其中出生时有临床明显可见症状和体征的出生缺陷儿数量约25万例,出生缺陷发生率约5.6%[1]。出生缺陷已成为影响群体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的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因此,如何降低结构异常胎儿的出生率、改善出生缺陷儿的预后,成为当前医疗事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双胎姓娠专业委员会刘彩霞李欢王大佳刘浩李雪于文倩杨雪
关键词:胎儿外科
胎儿外科手术与产时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9
2013年
越来越多的胎儿先天异常(出生缺陷)可以在出生前被发现及诊断,部分出生缺陷可在胎儿-新生儿期间通过胎儿外科手术或产时手术等方法得到及早矫正和治疗,明显改善出生缺陷儿的预后,提高出生缺陷儿的生命质量。目前临床上较为成熟的、能有效改善患儿预后的胎儿外科先进技术包括产时胎儿手术、胎儿介入治疗、胎儿镜及开放式胎儿宫内手术等。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经济水平、技术难度的区别和限制,部分胎儿外科先进技术仍不能普及推广。该文就这几种胎儿外科治疗先进技术的临床应用予以阐述。
李欢刘彩霞
六个成骨不全家系的临床表型分析及基因变异检测
2020年
目的分析6个成骨不全家系的临床表型并明确其致病变异,为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6个家系的临床资料以及外周血或引产组织样本,应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对先证者的全部基因进行检测,用PCR反应扩增检出的变异位点,之后进行Sanger测序。在6个家系的所有成员以及100名健康对照中对检测到的变异位点进行验证。结果家系1的先证者及其女儿携带COL1A1基因c.1976G>C杂合变异,家系2~6的先证者分别携带COL1A2基因c.2224G>A、COL1A1基因c.2533G>A、COL1A2基因c.2845G>A、COL1A1基因c.2532_2540delCGGACCCGC以及COL1A2基因c.1847G>A杂合变异。先证者的双亲均未携带相应变异,在100名健康对照中均未检测到上述变异。结论6个成骨不全家系的致病原因可能均为COL1A1/2基因的变异。新发现的变异丰富了成骨不全症的表现型-基因型数据库,并为这些家系的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侯瑞李闯刘彩霞李欢李岭吕远张志涛
关键词:成骨不全症基因变异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