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洁
- 作品数:58 被引量:161H指数:7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急性心肌梗死QRS波终端变形与其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 2001年
- 试探讨通过静息心电图形态的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预后进行判定。将 397例AMI患者根据心电图QRS波终端变形分为两组即QRS(+)组 (即qR型导联的J点≥ 5 0 %的R波或Rs型导联的S波消失 )和QRS(- )组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肌酸激酶和QRS计分法对梗死面积的估计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 ,并对其预后进行随访。结果 :QRS(+)组 89例 ,QRS(- )组 30 8例 ,QRS(+)组年龄偏大 ,前壁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QRS(+)组血浆肌酸激酶峰值水平 (332 1± 2 5 77u/l)较QRS(- )组 (2 2 6 9± 32 5 1u/l)高 (P <0 .0 0 1) ,前壁心肌梗死患者QRS(+)组坏死面积 (7.3± 0 .34 )明显大于QRS(- )组 (5 .5± 0 .34 ,QRS计分法 ,P <0 .0 5 )且一年死亡率高于后者 (2 0 .5 %vs 9.8% ,P <0 .0 5 )。结论 :心电图QRS波终端变形可以作为早期判断心肌梗死病人预后的评价指标 ,对于前壁AMI的病人更有意义。
- 曲秀芬刘莹李晶洁池洪杰张卓琦黄永麟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心电图
- 心肌梗死后区域性神经支配异常及其对心室复极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是否存在区域性自主神经分布不均现象,评价交感神经刺激对心脏不同区域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将14只犬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7只)与假手术对照组(7只),心肌梗死组手术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主干造成左心室前侧壁心肌梗死模型。术后4周应用程序刺激测定梗死区近端心底部及远端心尖部梗死比邻部位的有效不应期(ERP),假手术对照组取心肌梗死组对应部位进行检测。刺激左星状神经节后重复测定上述部位的ERP。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电生理电极所在部位的交感神经支配情况。结果心肌梗死组未给予左星状神经节刺激时,梗死区近端心底部的梗死比邻部位ERP值(162ms±9ms)与梗死区远端心尖部的梗死比邻部位ERP值(161ms±6m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假手术对照组相似(162ms±10ms比164ms±5ms,P>0.05);但在给予交感神经刺激后,仅心肌梗死组心尖部位的ERP值无明显变化,其他被测区域均出现ERP值缩短现象,心肌梗死组呈现心底部(141ms±10ms)与心尖部(157ms±8ms)之间心室复极离散(P<0.05)。心肌梗死组心尖部电极所在部位交感神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阴性,心底部及假手术对照组均可见正常的免疫染色阳性的神经纤维分布。结论心肌梗死后心脏局部存在区域性失神经支配现象;自主神经异常分布导致神经刺激后心室复极离散的发生。
- 李晶洁曲秀芬岳乐喜杨谷宏越王桂照黄永麟
- 关键词:交感神经系统
- 联合溶栓和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溶栓及PTCA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预后的影响。方法 随访观察 1 1 0例PTCA+支架治疗的AMI患者 ,分为联合治疗组 (联合溶栓和介入治疗 ) 6 2例和直接介入组 (直接PTCA +支架术 ) 4 8例 ,对比观察临床事件、心功能、心室重构及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 :心绞痛发生率 2 9 5 1 %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发生率 6 5 6 % ,死亡率 1 6 1 % ,都低于直接介入组 (分别为 :5 0 0 0 % ,2 5 0 0 % ,1 4 89% ) ,两组比较P <0 0 5 ;而左室射血分数 (LVEF)联合治疗组 (5 8 88± 8 87) % ,高于直接介入组 (5 4 0 0± 8 2 6 ) % ,P <0 0 5 ;联合治疗组 :左室扩大率 33 87% ,室壁瘤形成率 8 4 7% ,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2 1 31 %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1 8 0 3% ,ST -T改变 4 5 90 % ,都低于直接介入组 (分别为 :5 3 1 9% ,2 5 6 4 % ,5 7 5 0 % ,4 7 5 % ,72 5 % ) ,两组相比较P <0 0 5。结论 联合应用溶栓和随后的介入治疗AMI,是一种可行、实用的AMI治疗新方法 ,可使梗死相关动脉 (IRA)早期开通率增高 ,有利于左心室功能的保护 ,不增加临床不良事件 。
- 刘丕栋曲秀芬陈桂英李晶洁刘和平赵侃杨威黄永麟
- 关键词:心肌梗死溶栓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 急性心肌梗死后溶血磷脂酸水平与心肌重塑的关系被引量:9
- 2004年
-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溶血磷脂酸 (LPA)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左室重塑的相关关系 ,及LPA在AMI后心肌重塑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AMI患者 86例 ,分别于入院即刻及第 4天测定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和Ⅲ型前胶原蛋白的水平 ,并于入院即刻和发病第 8~ 10天对患者进行心脏彩色超声的检查 ,测定左室舒张末期直径 (LVDEd)和左室射血分数 (EF) ,并计算心肌梗死占左室面积的百分比。正常对照 4 0例 ,测定其血浆溶血磷脂酸和Ⅲ型前胶原蛋白的水平。根据入院第 4天所测得的LPA水平把患者分为两组 :LPA水平较低组 (LPA <6 0 μmol/L)为A组 ,4 5例 ;LPA水平较高组(LPA≥ 6 0 μmol/L)为B组 ,4 1例 ,比较各组参数的差异性 ,分析它们的相关关系。 结果 (1)AMI后患者血溶血磷脂酸水平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 (5 1μmol/L± 1 1μmol/L和 6 4 μmol/L± 1 3μmol/Lvs 2 5μmol/L± 1 1μmol/L ,P =0 0 0 0 1) ;(2 )溶血磷脂酸水平较高组患者与溶血磷脂酸水平较低组患者相比其左室舒张末期直径较大 (5 4 0mm± 3 3mmvs 5 1 1mm± 2 7mm ,P <0 0 5 ) ,心肌梗死面积占左室总面积的百分比较高 (114 %± 6 %vs2 6 %± 12 % ,P <0 0 5 ) ,PCⅢ水平高 (136 μg/L± 10 μg/Lvs113μg/L± 12 μg/L ,P
- 曲秀芬宋颖李晶洁于彦伟赵娟许东秀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血磷脂酸心肌重塑AMI生物活性
- 健康人不同导联QT变异及QT变异指数被引量:1
- 2005年
- 探讨健康人不同导联的QT变异(QTV)及QT变异指数(QTVI)。55例健康人在保持日常工作和生活起居的情况下佩戴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仪,计算机辅助下自动测量12导联QT间期,计算每个导联每小时、24h、白天(6:00~22:00)和夜间(22:00~6:00)QT间期均值及其标准差、HR间期均值及其标准差,它们分别代表相应时间段的QT间期均值(QTm)、QTV、HR间期均值(HRm)和HR间期变异(HRV)。计算QTVI。同时运用心率变异时域指标SDNN观察自主神经活性。结果:不同导联间的QTV、QTVI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导联24hQTV、QTVI与SDNN均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在使用QTV、QTVI来评价不同人群的心室复极离散时,要考虑到不同导联之间的可比性和一致性。QTVI是一种能更直接地反映心室复极逐波变化的新指标。
- 郭晓宁曲秀芬王馥李晶洁高冠宇黄永麟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健康人心率变异
- QT的空间特征与T波的形态的相关研究
- 2002年
- 目的 探讨QT间期的空间特征及其与T波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 描记 4 0名正常人静息时的同步 12导联心电图 ,计算QT间期及T波的幅度。并根据导联的解剖方向重新将肢体导联排列成I ,-aVR ,Ⅱ ,aVF ,Ⅲ ,-aVL ,-Ⅰ ,aVR ,-Ⅱ ,-aVF ,-Ⅲ ,aVL ,将胸前导联排列成V1,V2 ,V3 ,V4,V5,V6,-V1,-V2 ,-V3 ,-V4,-V5,-V6。以分析QT间期的空间特征及其与T波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果 均在较低幅度的T波上测得最短和最长的QT值 ,并通常在方向有微小差异的导联 (即相邻导联 )上测得 ,而且此导联的T波通常是扁平或是双向的。结论 T波的形态和QT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 刘莹黄永麟曲秀芬迟红杰李晶洁张卓琦
- 关键词:QT间期T波12导联心电图电生理学
- Brugada综合征口服药物治疗进展被引量:1
- 2019年
- 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以心源性猝死、心室颤动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致心律失常疾病。其治疗方式主要为安装植入型体内自动除颤器,但仍有复发性心律失常等问题亟待解决。以奎尼丁为代表的口服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问题,但其应用仍有限制。现对Brugada综合征中药物的治疗效果及相关临床数据做一综述。
- 张家坤杨双双李晶洁
- 关键词:BRUGADA综合征心律失常瞬时外向钾电流
- 急性心肌缺血对心脏电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应用长程晚电位及长程QT间期变异技术分别从心室除极、复极的角度探讨冠状动脉急性缺血对心电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心绞痛频繁发作的冠心病患者47例,佩戴数字化Holter记录仪,选取心绞痛发作时及症状缓解6h后的长程晚电位及QT间期变异各项参数指标,每一指标选取临近时间段的三个数值,取其均数用做统计数据。结果在心绞痛发作时及症状恢复后,晚电位及QT间期变异各项参数均显示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血流情况与心电稳定性指标显著相关,短暂心肌缺血时心室除极、复极指标也有显著变化,其敏感性高于普通心电图,可以成为评价无创冠状动脉缺血事件的有益补充。
- 李晶洁郭晖郭晓宁于艳伟曲秀芬
- 关键词:冠心病
- 心房颤动患者血清CRP测定及意义被引量:3
- 2002年
-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 (CRP)作为系统性炎症因子在心房颤动的发生与持续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 0 0 1年 8~ 12月入我院心内科的心房颤动患者共 5 3例 ,其中阵发性房颤 (<30d) 19例 ,持续性房颤 (>30d) 34例 ,同时选取同期入院的房性早搏及房性心动过速患者 18例作为对照 ,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浓度 ,正常参考值 0 0 1~ 2mg/L。同时应用ELISA法及放免法检测血浆IL - 1β及IL - 6、TNF -α浓度。结果 心房颤动组血清CRP浓度 (1 87± 0 4 6 )mg/L显著高于对照组 (0 4 3± 0 15 )mg/L ,P <0 0 1;而血浆IL - 1β及IL - 6、TNF -α浓度在心房颤动组及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在心房颤动患者中 ,持续性房颤组血清CRP浓度 (2 0 4± 0 5 6 )mg/L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 (1 5 7± 0 4 2 )mg/L ,P <0 0 1。结论 血清CRP在心房颤动患者中明显升高 ,其代表的全身炎症状态与心房颤动的发生与持续密切相关。
- 李晶洁王丽萍张卓琦曲秀芬陈桂英刘莹郭晓宁
- 关键词:心房颤动反应蛋白免疫比浊法白细胞介素-6
- 心肌梗死后迷走神经重构及普奈洛尔对其作用的研究
- 目的:通过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中迷走神经支配的研究,探讨心肌梗死后迷走神经重构现象及β受体阻滞剂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左心室心肌梗死模型,分为3、7、30天心梗组及普奈洛尔+30天心梗组,并分别以假手术组作为各组的对...
- 喜杨于彦伟曲秀芬李晶洁黄永麟
- 关键词:心肌梗塞Β受体阻滞剂神经生理学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