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世俊

作品数:12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细胞
  • 5篇蛋白
  • 4篇杀伤
  • 4篇杀伤细胞
  • 3篇树突
  • 3篇糖蛋白
  • 3篇淋巴
  • 3篇耐药
  • 3篇P糖蛋白
  • 2篇单核
  • 2篇血细胞
  • 2篇血细胞减少
  • 2篇血小板
  • 2篇树突细胞
  • 2篇贫血
  • 2篇肿瘤
  • 2篇综合征
  • 2篇细胞减少
  • 2篇疗效
  • 2篇免疫

机构

  • 12篇天津市第四中...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2篇李世俊
  • 8篇司玉玲
  • 6篇庞华
  • 5篇王英娟
  • 3篇王亮
  • 3篇綦振家
  • 2篇李妍
  • 1篇张丽莉
  • 1篇梁芳芳
  • 1篇乔丽葵
  • 1篇古欣

传媒

  • 4篇山东医药
  • 3篇天津医药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被引量:5
2020年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其治疗主要集中在表观遗传学治疗、化疗、干细胞移植以及新药方面,现将各种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李世俊齐军元(审校)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高危
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治疗难治性ITP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效果。方法 9例难治性ITP患者均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100 mg,每次持续时间不少于1 h,每周1次,共4周;同时于每周第1 d静脉滴注环磷酰胺0.8 g/次;之后序贯口服环磷酰胺2 mg/(kg·d),维持2-3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判定疗效。结果 9例患者出血症状均得到改善,其中显效3例,良效5例,进步1例,总有效率88.9%。治疗过程中出现寒战、高热2例,肺部感染3例。治疗后随访6个月未出现复发患者。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治疗难治性ITP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较轻。
李世俊司玉玲庞华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巨幼细胞性贫血致精神障碍一例被引量:2
2013年
患者男,47岁。因出现乏力伴活动后气促、面色苍白半个月于2006年8月8日就诊于我院,患者不伴有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憋气,无头晕、头痛。血常规:WBC4×10^9/L,血红蛋白(Hb)78g/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124.6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45.6Pg,
李世俊庞华司玉玲
关键词:巨幼细胞性贫血致精神障碍红细胞平均体积血红蛋白含量活动后气促面色苍白
伴全血细胞减少的巨幼细胞贫血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伴全血细胞减少的巨幼细胞贫血(MA)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8例伴全血细胞减少的MA患者的临床特点并与34例单纯贫血者比较。观察28例伴全血细胞减少者叶酸及维生素B12治疗期间网织红细胞比率(Ret)、中性粒细胞(NEUT)及血小板计数(PLT)变化。结果与单纯贫血比较,伴全血细胞减少的MA患者Hb水平更低,病程及住院时间更长(P均<0.05)。伴全血细胞减少者治疗5 d时Ret升高达峰值,9 d时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治疗前。NEUT及PLT恢复时间分别为(9.27±2.00)d、(7.82±1.1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全血细胞减少的MA病情相对更重;Hb为评价MA病情的主要指标,治疗期间NEUT与PLT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王亮司玉玲王英娟綦振家李妍李世俊
关键词:巨幼细胞贫血中性粒细胞血小板
来源于干细胞的树突细胞激活免疫细胞对同源白血病干细胞的杀伤作用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白血病干细胞(LSC)来源的树突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同培养对自身LSC的杀伤作用。方法:提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CML-AP)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再应用CD34+CD38-CD44+标记BMMC,流式分选仪分选出LSC并扩增、诱导出DC。取同源的单个核细胞诱导出CIK。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和CIK细胞免疫表型、DC的P-糖蛋白(P-gp)耐药蛋白表达。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在LSC及DC中的表达,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CIK与DC共培养后,CD40、CD80、CD83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的构成均高于共培养前;CD3、CD3CD8、CD3CD56的成熟表型表达率高于共培养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干细胞来源DC的P-gp表达阳性率为(60.61±12.38)%。3种效靶比对应的杀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效靶比的增加,细胞杀伤作用增强。结论:白血病干细胞来源DC功能正常,与CIK共培养对自身LSC有杀伤作用。
张丽莉李世俊司玉玲梁芳芳庞华王玫
关键词:白血病干细胞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并发Evans综合征1例报告被引量:1
2013年
患者女,51岁,2006年2月因右腹股沟肿物于天津市肿瘤医院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心母细胞淋巴瘤,其后多次予CHOP、ECHOP方案化疗,右腹股沟肿大淋巴结消失。2010年2月26日患者发生鼻腔、牙龈出血及肉眼血尿于我院就诊。人院查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肝脾肋下未及。
王亮司玉玲綦掁家王英娟李妍李世俊古欣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EVANS综合征CHOP方案并发腹股沟肿物医院诊断
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并发甲状腺癌二例被引量:1
2017年
例1患者女,55岁。2年前体检发现颈部肿物,无不适,未予重视。2014年11月12日,我院复查颈部超声显示,甲状腺多发小结节伴微小钙化,左叶结节大小约0.6 cm ×0.6 cm,右叶结节大小约0.8 cm ×0.6 cm。2015年1月23日复查超声显示,甲状腺多发结节伴部分囊性变,行穿刺活检。病理报告:(甲状腺左叶结节)可疑甲状腺乳头状癌,于2015年1月30日收住入院。入院后查体:甲状腺双侧叶均可触及肿物,右叶较大约1 cm ×1 cm,左叶可触及多个肿物,最大直径约1 cm,双侧肿物表面尚光滑,质中等,均随吞咽上下活动,双侧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李世俊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
耐药乳腺癌裸鼠模型免疫治疗初探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观察负载耐药乳腺癌细胞抗原的树突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培养后,用于治疗耐药乳腺癌裸鼠模型的抑瘤效果。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获得单个核细胞,分别诱导为DC和CIK细胞。将人类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ADR细胞接种裸鼠建立荷瘤裸鼠模型。利用MCF-7/ADR细胞的冻融物抗原冲击DC(AP-DC),然后将AP-DC和抗原未冲击DC分别与CIK细胞共培养(AP-DC+CIK、DC+CIK),并设立CIK细胞单独培养组(CIK)和生理盐水组,将上述4组细胞经尾静脉注入荷瘤裸鼠体内,观察裸鼠肿瘤体积变化,根据瘤质量计算抑瘤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和CIK细胞成熟表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CIK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2的水平。结果:DC和CIK细胞共培养后,2种细胞成熟表型均增高,共培养后的CIK细胞分泌IFN-γ、TNF-α和IL-2的能力亦得到提高,以上均以AP-DC+CIK组增高最为明显;荷瘤裸鼠经上述4组效应细胞治疗后,对照组肿瘤进一步增大,治疗组生长受到抑制,肿瘤体积不同程度缩小,肿瘤质量亦存在差异,以AP-DC+CIK组肿瘤生长明显受抑制,瘤体质量最小,抑瘤率最高。结论:经耐药肿瘤抗原负载的DC与CIK共同作用后,对同种耐药肿瘤的裸鼠抑瘤能力最强。
庞华司玉玲綦振家王英娟王亮李世俊
关键词:树突细胞P糖蛋白杀伤细胞
针对多药耐药肿瘤的潜力性治疗策略——CIK细胞被引量:5
2012年
对初始化疗抵抗或多次化疗后肿瘤复发的患者,究其原因是肿瘤细胞的初始或二次多药耐药(MDR)所致,P糖蛋白(P-gP)高表达是MDR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针对MDR的治疗包括钙通道阻滞剂和免疫抑制剂,但其针对肿瘤细胞的P-go抑制效应微弱,而不良反应较为严重。
李世俊庞华
关键词:肿瘤多药耐药P糖蛋白杀伤细胞
帕米膦酸二钠联合鲑鱼降钙素、骨化三醇胶丸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痛的疗效评估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评估帕米膦酸二钠联合鲑鱼降钙素、骨化三醇胶丸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骨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具有骨痛伴/不伴病理性骨折的MM患者47例,按照双盲、随机的方法分两组:研究组(24例)应用三药联合治疗,帕米膦酸二钠90 mg静脉滴注1次,鲑鱼降钙素50 U隔日肌内注射,连续1个月,骨化三醇胶丸0.25μg,每日1次口服,连续1个月。对照组(23例)仅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同研究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 d和28 d对两组患者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生活质量量表(QOL)、Karnafshy评分(KPS)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14、28 d,两组患者的NRS均呈下降趋势,且研究组对应时间点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28 d,两组患者的QOL、KPS均呈升高趋势,且研究组对应时间点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研究组总缓解率为91.7%(22/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2%(1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8 d,研究组总缓解率为91.7%(22/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5%(1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帕米膦酸二钠联合鲑鱼降钙素、骨化三醇胶丸治疗MM骨痛效果可靠,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李世俊司玉玲王英娟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帕米膦酸二钠鲑鱼降钙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