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正福
- 作品数:31 被引量:177H指数: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王宝恩肝纤维化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刀豆蛋白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浆细胞外组蛋白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研究细胞外组蛋白在刀豆蛋白A(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时的水平变化及干预价值。方法小鼠经尾静脉注射Con A(35 mg·kg-1)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同时给予特异性抗组蛋白中和抗体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小鼠的存活率、肝功能以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给予小鼠Con A后,染毒3 h、9 h、16 h和24h时血清ALT水平升高为(106.5±25.5)IU/L、(769.1±138.2)IU/L、(1340.2±205.9)IU/L和(1304.7±300.7)IU/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5.5±3.165)IU/L,P<0.01];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有大量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Con A染毒小鼠血浆细胞外组蛋白水平亦呈时间依赖方式明显增高,染毒3 h、9 h、16 h和24 h时,细胞外组蛋白相对水平分别为(1.199±0.1087)、(2.467±0.197)、(2.655±0.2295)和(2.631±0.3014),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0.206±0.024),P<0.001];染毒小鼠经特异性抗组蛋白中和抗体干预后,死亡率明显下降,病理学显示肝损伤程度亦得到减轻,其血清IL-6和TNF-α水平分别为(16.98±3.67)pg/ml和(3.25±0.67)pg/ml,较模型组水平显著降低[分别为(238.10±48.56)pg/ml和(16.52±2.43)pg/ml,P<0.01]。结论细胞外组蛋白是Con A所致急性肝损伤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炎性介质,以细胞外组蛋白为靶点进行干预能减轻肝脏炎症反应。
- 温韬刘焱任锋朴正福陈德喜
- 关键词:肝损伤刀豆蛋白A小鼠
-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血脂和血糖水平分析被引量:19
- 2016年
- 目的评价不同程度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肝功能血脂血糖水平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初次来我院就诊,未接受过任何治疗措施的NAFLD患者,通过CT分类的轻、中、重患者各30例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者30名为健康对照组,对肝功能、血脂、血糖进行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中度NAFLD组ALT(34.80±20.85)U/L、AST(25.93±8.23)U/L、γ-GT(44.03±35.01)U/L、TG(2.12±1.07)mmol/L和重度NAFLD组ALT(41.00±35.37)U/L、AST(31.67±16.88)U/L、γ-GT(48.13±25.57)U/L、TG(2.25±1.32)m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LT(15.77±6.27)U/L、AST(18.10±3.36)U/L、γ-GT(21.17±9.18)U/L、TG(1.12±0.67)mmol/L(均P<0.05);中度NAFLD组HDL(1.29±0.23)mmol/L,重度NAFLD组HDL(1.35±0.25)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HDL(1.53±0.28)mmol/L(均P<0.05);轻、中、重3组的LDL分别为(3.29±0.77)mmol/L、(3.58±0.78)mmol/L、(3.64±0.63)m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LDL(2.67±0.63)mmol/L(均P<0.05);中度NAFLD组的TC(5.95±0.99)mmol/L、GLU(5.93±2.03)mmol/L和重度NAFLD组的TC(6.14±0.93)mmol/L、GLU(5.55±1.25)mmol/L比对照组的TC(4.98±0.89)mmol/L、GLU(4.63±0.46)mmol/L和轻度NAFLD组的TC(5.34±1.08)mmol/L、GLU(4.71±0.82)mmol/L均显著升高(均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FLD患者脂质代谢紊乱,转氨酶、血糖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但基本属于正常范畴。这些结果提示患者还处于单纯性脂肪肝阶段,这时期如果加强运动,改善饮食,减肥降糖降脂,能预防糖尿病发生,避免进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等。
- 李晓斐陈晶晶朴正福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转氨酶血脂
- 内质网应激在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诱导小鼠急性肝衰竭中的作用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研究内质网应激在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联合注射诱导小鼠急性肝衰竭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建立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动物分为对照组、急性肝衰竭模型组、4-丁酸苯酯干预组(建模前6h腹腔注射)。Westemblot方法检测肝组织内质网应激标志物蛋白表达水平,检测血清ALT、AST水平评价肝脏功能,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评价肝脏损伤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细胞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1β基因表达情况,凋亡细胞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试验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对于小鼠的生存分析,应用两两比较的Logrank检验。结果Westernblot方法结果显示,内质网应激蛋白标志物葡萄糖调节蛋白78和葡萄糖调节蛋白94随着急性肝衰竭的进展表达水平逐渐升高;非折叠蛋白反应蛋白1型内质网跨膜蛋白激酶1α、X盒结合蛋白1、活化转录因子6在急性肝衰竭早期被激活,而内质网应激诱导的凋亡蛋白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和caspasel2在急性肝衰竭晚期表达升高。4-丁酸苯酯抑制内质网应激可显著改善肝炎症[ALT:(1227.7±301.1)u/L与(727.5±412.5)u/L,P〈0.05;AST:(1682.9±580.2)u/L与(744.9±267.5)U/L,P〈0.051,并且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TNFα:1.55±0.47与0.63±0.20,P〈0.05;IL-1β:7.39±2.03与4.51±1.44,P〈0.05;IL-6:0.43±0.14与0.18±0.03,P〈0.05);凋亡细胞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试验和Westemblot方法研究结果表明,4-丁酸苯酯干预内质网应激可显著抑制肝细胞凋亡,并降低了剪切型caspase3表达。结论内质网应激在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诱导小鼠急性
- 任锋杨丙章张向颖温韬王欣欣殷继明朴正福郑素军张晶陈煜陈德喜段钟平
-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急性脂多糖类炎症内质网应激
- 羊膜干细胞分离方法及其细胞学特性鉴定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按照Kobayashi方法从羊膜间充质细胞(AMCs)的侧群细胞(SP)中分离羊膜干细胞并予以细胞学特性鉴定。方法按文献法取剖腹产手术胎盘,用色素染色法和流式细胞分选技术从AMCs中分离羊膜干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用PI染色DNA分析细胞周期,软琼脂培养法观察细胞体外集落,并与人肝癌细胞系HepG2比较。结果1.从AMCs中成功分离的(羊膜干细胞侧群细胞)AMCs-SP约占总AMCs的0.2%;2.细胞周期结果为AMC-SP细胞增殖缓慢或处于静止期;3.体外培养时细胞群体培增数达40以上,在软琼脂中AMC-SP不形成集落,与人肝癌细胞系HepG2可形成较大集落形成反差。结论AMC-SP具有细胞来源充足、稳定性好、安全性高、无伦理学争议,异体移植无急性免疫排外反应,无致瘤性的优点,可做为再生医学及急性损伤期疾病治疗的重要的人细胞来源应用于临床。
- 朴正福张海燕丁淑芹小林护佐佐木幸司菊池爱子加茂功樱川宣男李宁
- 关键词:干细胞侧群细胞细胞治疗
- 大鼠慢加急性肝衰竭模型肝脏组织病理学特征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大鼠慢性肝病基础上诱导的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模型肝脏组织病理学动态特征。方法购入雄性SD大鼠,以50%四氯化碳植物油溶液腹腔注射,每3天1次,连续3个月(第一个月1.5 mL/kg体质量,第2、3个月2.0 mL/kg体质量),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植物油溶液。肝硬化模型成立后,腹腔注射2 g/kg体质量D-氨基半乳糖(D-Galac-tosamine,D-Gal),建立肝硬化基础急性肝衰竭模型,并动态进行病理染色及电镜观察。结果大鼠慢加急性肝衰竭模型制备良好,所有大鼠出现明显的腹水及黄疸症状,出现假小叶结构及细胞凋亡等。D-Gal急性攻击后,短时间内出现组织水肿、脂肪变性明显,大片嗜酸性变性。电镜上开始胞浆疏松、亚细胞器变形、糖原减少等,逐渐出现细胞器变少、异性结构、核固缩等现象。最终整个细胞器形态结构破坏,碎屑样小体出现及细胞溶解坏死。结论肝硬化基础上药物急性攻击时除了细胞凋亡外,中毒所引起的溶解坏死后期参与大量肝细胞死亡。
- 朴正福赵丹张海燕郭素珍卢静王晶晶李胜利温韬戴洁
- 关键词:肝损伤D-氨基半乳糖细胞凋亡
- RPS4Y1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 2013年
- 目的探讨RPS4Y1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Real-timePCR、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RPS4Y1在不同细胞系以及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RPS4Y1的表达在C4-2中比LNCaP中下调(137.19±13.64)倍;RPS4Y1在LNCaP、C4-2、C4-2B中随着恶性程度的增加,其表达随之降低,在骨转移前列腺癌细胞系中未见表达,而脑转移的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中有较高表达,在MCF-7、HepG2、Hela、PC12、293T等细胞系中未检测到RPS4Y1的表达,特异性较好;RPS4Y1胞浆阳性,表达与恶性程度呈负相关,与表达谱结果一致。结论 RPS4Y1蛋白可作为前列腺癌进展诊断的候选分子标志物。
- 谢棒祥谢琪朴正福陈德喜周建光
-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聚合酶链反应
-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在乙型重型肝炎肝衰竭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细胞内信号分子糖原合成酶激酶(GSK)30在HBV引起的重型肝炎肝衰竭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1年北京佑安医院就诊患者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例,慢乙型肝炎患者组)和HBV感染引起的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12例,乙型重型肝炎肝衰竭组)以及正常人(8例,对照组)的肝组织资料,进行各项临床检测指标的统计分析,用细胞裂解液匀浆提取蛋白,用GSK3D活性测定试剂盒检测肝组织中GSK3D活性,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p-GSK3、GSK3、β-肌动蛋白的表达;制备石蜡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检测。用LSD-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GSK3β第9位丝氨酸磷酸化程度上升,活性下降,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组GSK3β第9位丝氨酸磷酸化程度显著下降,即GSK3β活性显著上升(P=0.0342);同时,免疫荧光方法对各组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乙型重型肝炎肝衰竭组GSK3D磷酸化水平显著下降,证明其活性明显增高;最后,GSK3D活性检测试剂盒进行GSK3β活性检测,与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结果相一致,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GSK3β涪性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P=0.0289。结论GSK3活性在重型肝炎肝衰竭发生过程中被激活,因此其是重型肝炎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一种重要信号分子,抑制其活性可能在重型肝炎肝衰竭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 张向颖任锋魏琳琳郭媛媛张莉温韬谢棒祥时红波朴正福陈德喜段钟平
- 关键词:肝炎乙型肝功能衰竭
- 日本医科院校教育制度的现状
- 2014年
- 由于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日本的医学教育经历了重要的变革。通过对医学教育改革的反复摸索和不断深入,日本不断推动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培养符合当今时代所要求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 朴正福谢棒祥
- 关键词:医科院校教育制度继续教育
- 氧化应激介导糖原合成酶激酶-3β促进肝细胞凋亡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探讨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在氧化应激诱导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以人肝HL-7702细胞为研究对象,H2O2/抗霉素A诱导细胞产生氧化应激,建立肝细胞凋亡模型。SB216763为GSK3β特异性抑制剂,在H2O2/抗霉素A给药前2 h干预。采用钙黄绿素乙酰甲酯/碘化丙啶(PI)双染色观察细胞存活情况,采用annexinⅤ-FITC/PI联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同时对细胞培养上清进行乳酸脱氢酶(LDH)检测来评价细胞死亡程度;Western blot法检测p-GSK3β、GSK3β、caspase-3、cleaved caspase-3、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和细胞色素C(Cyt C)蛋白的表达。结果 H2O2/抗霉素A诱导的氧化应激促进了GSK3β活性增加,抑制GSK3β活性缓解了氧化应激和由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凋亡。与氧化应激模型组相比,SB216763干预组中PI染色的细胞显著减少,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降低,细胞培养上清中LDH显著降低,Western blot法结果显示干预组中cleaved caspase-3、JNK、Cyt C蛋白表达下降。结论 GSK3β是氧化应激诱导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种重要信号分子,抑制其活性可减轻氧化应激而改善肝细胞凋亡。
- 张向颖郭媛媛张莉温韬朴正福时红波陈德喜段钟平任锋
- 关键词: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 人羊膜上皮细胞对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人羊膜上皮细胞(hAECs)对急性肝衰竭(ALF)大鼠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从剖腹产人胎盘中分离羊膜,经过0.1%Trypsin-0.02%EDTA处理分离hAECs。hAECs用PKH26荧光生物素标记后经腹腔、门静脉、尾静脉三种不同途径注射到大鼠体内,观察细胞在肝脏分布情况,筛选出合适移植途径。选择240—260g雄性大鼠,采用D一氨基半乳糖(D—gal)2g/kg体重腹腔注射法建立ALF大鼠模型。模型制备1d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细胞治疗组。治疗组经腹腔直接注射hAECs,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21d内大鼠存活率、肝功能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hAECs表达白蛋白、糖原等肝细胞标记。经门静脉、尾静脉途径移植细胞后可见肝脏内移植细胞定居,经腹腔途径移植的细胞在肝脏内未见分布,但可将多量细胞植入体内且操作简便。由于尾静脉途径移植细胞数量有限,门静脉途径具有创伤且注射后产生微循环栓塞等情况,本课题组选择腹腔直接注射途径实施细胞治疗。细胞移植后大鼠存活率提高,肝功能及细胞因子指标有明显改善,肝脏组织病理逐渐恢复正常。结论通过腹腔途径移植的hAECs对ALF大鼠模型有明显治疗作用。
- 万红双张海燕谢棒祥樱川宣男加茂功陈德喜卢实春李宁朴正福
- 关键词:细胞治疗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