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竹青
- 作品数:19 被引量:54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当代美国黑人文学寻根热潮被引量:12
- 2002年
- 当代美国黑人作家追寻历史实际上是在寻找黑人的文化归属 ,美国黑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 曾竹青
- 关键词:黑人文学中心话语主流文学
- 《霍华德庄园》中“文化”的处境被引量:3
- 2008年
- 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体现了阿诺德的文化观,即文化是我们思想过和言说过的最好的东西,具有启蒙大众、提升物质文明的作用。在小说中,施莱格姐妹代表阿诺德所定义的文化,威尔考克斯家代表阿诺德所批评的机械和物质文明。小说的作者让他们之间联姻,本意是为了体现文化的力量,让文化提升机械和物质文明,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文化却陷入了困境。
- 曾竹青谭静静
- 关键词:《霍华德庄园》文化
- 《黑暗的心》——探寻自我之旅
- 2011年
- 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是一个寻找自我的故事,本文通过对小说里主人公马洛自我心路历程的追寻的分析,揭示人性的阴暗面及殖民主义的黑暗。
- 张富强曾竹青
- 关键词:康拉德《黑暗的心》马洛
- 对外传播视域下中国古装剧名翻译困境及策略被引量:2
- 2019年
- 在中国古装剧的对外传播中,其剧名翻译存在语义错误、源于语法错误、缺失美感、剧名冗长、译法不一、拼音残留等翻译错误或偏差,这些问题主要源于文化背景差异、语言背景差异、思维方式差异、译者专业素养不足等。在翻译古装剧名时,需针对不同类型的剧名,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具体而言,以著名人名、地名命名的古装剧宜采用音译法,以人物传记、朝代、帝国命名的剧名宜采用直译与音译相结合法,以中国典故、诗词成语等命名的古装剧宜采用意译法,以不知名人物命名或简单平淡的剧名宜采用增译法,过长或带有不必要修饰词语的剧名宜采用减译法,晦涩难解、剧名与剧情不搭边的剧名宜采用创译法,根据中国名著拍摄的古装剧或系列古装剧宜采用套译法。
- 曾竹青杨越
- 关键词:翻译策略
- 关于四年制法语、英语双学位教学的探索——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被引量:1
- 2003年
- 文章针对新世纪法语专业教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根据需要尝试设想在四年制学制下进行法语和英语双学位教学。根据湘潭大学目前的教学现状 ,运用对外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 ,对实现“双语”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 ,并从教学计划的角度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 曾新民曾竹青
- 关键词:法语专业英语双语教学教学计划外语专业
- 过去与未来——评析奥古斯特·威尔森的《钢琴课》被引量:5
- 2002年
- 奥古斯特·威尔森的《钢琴课》揭示了在美国现实生活中美国黑人面对本种族群落的文化传统时所处的两难处境。威尔森通过对钢琴的去与留这一矛盾的解决 。
- 曾竹青
- 关键词:《钢琴课》
- 美国黑人女作家的白人女性书写
- 2015年
- 托妮·莫里森、艾丽丝·沃克以及雪莉·安·威廉姆斯小说中的白人女性既是白人父权社会的受害者,又是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者。她们将白人女性塑造成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的形象实际上是在影射美国妇女运动中迫使黑人女性与白人女性走向分裂的种族主义问题。在书写白人女性与黑人女性的分离与和解中,莫里森等向我们指出超越种族主义藩篱、实现所有女性解放和平等的途径——推翻白人男性权力的统治。
- 曾竹青
- 关键词:黑人女作家加害者
- 解读《秀拉》的喻指意象被引量:3
- 2007年
- 从盖茨的喻指理论中意象的喻指入手,分析解读莫里森《秀拉》中替罪羊意象和自杀意象在非裔美国黑人语境下的重复与改写。这些喻指意象的使用在莫里森的小说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有着强大的召唤作用。
- 任晓兰曾竹青
- 关键词:《秀拉》
- 从谴责到赞誉——凯特·肖邦《觉醒》的批评接受史回顾被引量:3
- 2008年
- 凯特.肖邦的《觉醒》在发表时,因大胆描写女性自我意识和性意识的觉醒而遭到舆论的抨击,当时的读者认为女性只能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因而很难接受小说主人公对传统的叛逆。随着20世纪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人们重新发现了《觉醒》的价值,并把它列入美国经典文学的行列。回顾《觉醒》的批评接受史,可以发现社会的变迁、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新发展,都会影响人们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接受与判断。
- 郭云曾竹青
- 关键词:凯特·肖邦觉醒文学接受史
- E.L.多克托罗《世界博览会》中的声音媒介隐喻
- 2022年
- 电报、唱片以及广播等声音媒介在多克托罗的《世界博览会》中不是冷冰冰的媒介技术,它们被小说作者赋予了特殊的功能和丰富的隐喻意义。对于唐纳德而言,电报是他摆脱父亲的控制、建构自我主体的手段;埃德加父亲收藏的唱片则被喻为能超越时空和种族的声音共同体;广播被喻为人类关系的黏合剂,构建了一个能自由表达、尊重彼此的共同体。总之,这些声音媒介寄托了小说作者期望改变疏离的现实世界的愿望,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 曾竹青谢众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