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云鹏

作品数:7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计量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立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审美
  • 6篇审美对象
  • 3篇现象学
  • 2篇杜夫海纳
  • 2篇现象学还原
  • 1篇意向性
  • 1篇感性
  • 1篇感性存在

机构

  • 7篇中国计量学院

作者

  • 7篇张云鹏
  • 4篇胡艺珊

传媒

  • 3篇浙江海洋学院...
  • 2篇东方论坛(青...
  • 1篇东岳论丛
  • 1篇泰山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审美对象就是自然
2014年
审美对象之"美"呈现为自然性。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辉煌地呈现的感性,作为感性,审美对象包含自在、自为、感性存在三个层面,与此相应,"审美对象就是自然"这一命题中的"自然"有三个意思:一是作为自在的自然,它是无人性且与人对立的。二是作为自为的自然,这就是说自然也是人的意向性对象。在此,自然与人发生关系,这就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在这个层面上,自然具有表现力。三是感性存在的自然,这是本体层次上的自然。这个自然具有表现力且是自然的,而且,只有当它是自然的,它才是具有充分表现力的。
张云鹏
关键词:现象学审美对象感性存在
审美对象的世界
2012年
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存在于世界中,但它不是现成式地存在,而是此在式地存在,所以审美对象有自己的世界。对这个世界不能定义它是"什么",而只能说"世界世界化"。如果要描述这个世界,那么它就是作为个性化标志的"风格"和作为可直觉到的世界的整体的"气氛"。用结构主义的观点看,"再现的世界"和"表现的世界"作为组分、作为要素构成了审美对象的世界这一系统,两者体现的正是审美对象的世界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关系。从先验哲学的角度看,"表现的世界"和"再现的世界"构成为先验与后验的关系,表现物可以说是再现物的可能性,再现物可以说是表现物的现实性。它们二者一起并连同给予它们形体的风格构成审美对象的世界。
张云鹏
关键词:审美对象
“纯粹意向性对象”还是“纯粹知觉对象”?——论茵加登与杜夫海纳之争被引量:1
2007年
茵加登在考察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时,明确提出文学作品是一个"纯粹意向性对象",杜夫海纳则把审美对象看作是一个"纯粹知觉对象"。在现象学的框架内,虽然两者都是意象性对象,但是,在对各自意向性对象含义的理解和阐释上则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茵加登把意向对象看作是意向活动的指向者和构成者,而杜夫海纳仅仅把意向对象看作是意向活动的指向者,而否定其构成。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茵加登更深地受到胡塞尔纯粹理性意识的影响,把意识活动看作是智性活动,因而其所说的纯粹意向性对象就被杜夫海纳看作是智力对象;而杜夫海纳则更深地受到梅洛-庞蒂的影响,把胡塞尔的纯粹意识修正为纯粹知觉意识,因而其所说的纯粹知觉对象就是一个感性对象。杜夫海纳就是立足于此展开对茵加登的批评的。概而言之,现实性与非现实性、自律与他律成为"纯粹知觉对象"与"纯粹意向性对象"的最显著区别。
张云鹏胡艺珊
关键词:现象学还原
感性: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
2009年
"审美对象就是辉煌地呈现的感性",也就是说,"感性"是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在"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审美知觉"这一具有现象学意向性的理论框架里理解"感性",会使"感性"的含义更具整体性和深入性。在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的关联中,"物质材料"(未被审美地感知时的艺术作品)与"物质手段"(材料的材料)有别,原始感性与审美感性有别。审美感性不是审美对象依存性的属性,而是具有独立自主性的对象本身。在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的关联中,两者相互之间具有原初性的可逆性关系——"呈现"。呈现是非对象性的、存在性的"绝对呈现",所以,"感性"在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与知觉主体的肉体之间以呈现的方式生成了具有独立自主性的自身,成为审美对象。
张云鹏胡艺珊
关键词:审美对象感性
审美对象的意义形态和特点
2012年
形式、意义、世界三要素的相互指引表明,意义是审美对象"感性的统一原则"。人与世界的关系包含三个层次:前主客关系、主客关系、超主客关系,在不同层次上,相应地存在着不同形态的意义。对应于主客关系层次的意义,其存在形态是概念的,它诉诸人的知性思维;对应于前主客关系层次的意义,其存在形态是原始感性的,它诉诸人的一般知觉;对应于超主客关系层次的意义,其存在形态是纯粹感性的,它诉诸人的纯粹知觉。感性的存在形态决定了审美对象的意义具有如下特点:多样性、暧昧性、深刻性。
张云鹏
关键词:审美对象
杜夫海纳的纯粹知觉意向性与现象学还原被引量:1
2007年
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纯粹知觉对象。从现象学的角度看,这是经现象学还原而达到的具有主客关系本源性的意识结构,本文称之为"纯粹知觉意向性"。在现象学还原问题上,杜夫海纳受到了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的多重影响,而又有自己独到的发挥和创见,这主要表现为,他把还原看作是由纯粹知性意识(胡塞尔)、经知觉意识(梅洛-庞蒂)到纯粹知觉意识的回溯,即回到知觉主体与世界的根源处。这种回溯表现在意识活动方面,就是走向感性,并外化为对象,杜夫海纳称其为"异化";而表现在意向对象方面则是,在悬置外部世界的同时,审美对象从非现实转化为现实的"现象",即在呈现中被给予和被还原的感性的对象,杜夫海纳称其为"中立化"。
张云鹏胡艺珊
关键词:审美对象现象学还原
审美对象作为“知觉对象”存在方式含义阐释被引量:1
2010年
审美对象存在方式的具体含义可以逻辑地表述为:"自在-自为-为我们"的"准主体"。与此相应,纯粹知觉主体则是一个"自为-自在-为对象"的"准客体"。在审美对象与知觉主体"自在-自为"的整体层面上,两者互为主体,互为客体。从这样一个角度看,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两者之间的可逆性的辩证关系实则是主体间性关系。
张云鹏胡艺珊
关键词:审美对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