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婷婷
- 作品数:58 被引量:207H指数:7
-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一般工业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一种设施土壤抗蒸发剂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设施土壤抗蒸发剂及其制备方法,抗蒸发剂包括以下原料制备而成:Mg(OH)<Sub>2</Sub>乳剂、草木灰水溶液、CaSO<Sub>4</Sub>悬浊液、腐植酸悬浊液和EM菌。制备方法包括S01,将Mg...
- 常婷婷叶欢秦恒基邵孝侯张展羽杨绪王金鑫
- 文献传递
- 一种微生物-电动联合修复设施连作酸化土壤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生物‑电动联合修复设施连作酸化土壤的方法,在土壤表面设置两个电极槽,分别插入阴阳两极电极,槽内加入碱液,使槽中的pH为11‑12,通电进行电动修复;将微生物发酵,取发酵液与Ca(OH)<Sub>2、</...
- 常婷婷邵孝侯叶欢秦恒基陈立华张展羽杨绪崔雪松
- 文献传递
- 一种滩涂盐碱地的生物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滩涂盐碱地的生物改良剂,所述生物改良剂按重量份数包括以下组分:淤泥粉1~2份、生物炭粉0.25~2份、稻壳粉0.1‑1份、水4~15份、高耐盐的微生物菌液0.5~1份。本发明还公开了该生物改良剂的制备方法...
- 张宇杰常婷婷杨绪邵孝候张展羽张洁李敏慧陈立华张齐兴
- 文献传递
- 一种设施酸化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设施酸化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包括由以下原料制备而成:纳米氧化钙、EM工程菌、糖蜜、水和镁渣。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01,将纳米氧化钙、EM工程菌、糖蜜和水混合,在30℃、摇床转速150‑180rpm...
- 常婷婷杨绪邵孝侯张展羽叶欢秦恒基王春芳
- 文献传递
- 一种快速消除设施栽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暗管系统及其应用
-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消除设施栽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暗管排盐技术;一种快速消除设施栽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暗管系统,其特征是包括主排盐暗管、暗管集水管、集水池、抽水泵和外部排水明沟;其中主排盐暗管与暗管集水管垂直连通,暗管集水管的...
- 常婷婷邵孝侯张洁谈俊益徐征邱艳金斌斌廖林仙
- 文献传递
- 设施次生NO<Sub>3</Sub><Sup>-</Sup>盐化土壤改良剂、制备方法及改良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设施次生NO<Sub>3</Sub><Sup>-</Sup>盐化土壤的改良剂及改良方法。本发明包括A和B两种生物土壤改良剂的制备工艺及其施用方法,具体为:(1)土壤改良剂A:固态,以秸秆粉和米糠等物质为原...
- 常婷婷邵孝候徐会连王伟娜陈立华毛欣宇王春芳
- 文献传递
- 一种利用畜禽粪水为原料的高效生物液态肥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畜禽粪水为原料的生物液态肥,属于农业生产技术领域。包括有按重量份计的稀释粪水1份、麸皮0.06~0.2份、复合微生物菌剂0.1~0.15份;所述的稀释粪水是畜禽粪用水按重量比1:4~1:6稀释而成;所...
- 常婷婷邵孝候陈立华王伟娜毛欣宇王春芳
- 文献传递
- 一种新型盐渍化土壤保水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盐渍化土壤保水装置,包括种植盆和种植盆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盆体内壁设有隔水层,所述种植盆底部设有通孔,所述种植盆内设置有土壤水分传感器和土壤盐分传感器,同时,所述种植盆内部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
- 叶欢张宇杰邵孝侯常婷婷杨绪王众李敏慧
- 文献传递
- 一种可提高滨海盐碱地持水性的微生物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提高滨海盐碱地持水性的微生物制品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微生物制品由植物乳杆菌、EM菌、脱盐后的浒苔粉碎液和猪粪为原料联合发酵后得到液体微生物制剂,进一步和聚丙烯酰胺、纳米粘合剂二次发酵,并造粒、烘干而成。该...
- 常婷婷叶欢秦恒基邵孝侯张展羽陈立华杨绪
- 文献传递
-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红壤坡耕地产流产沙特征
- 2024年
-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0.30、0.45、0.60和0.75 kg/m^(2))和不同还田方式(粉碎覆盖还田(crushed mulch reversion,CV)、粉碎翻耕还田(crushed tillage reversion,RT)、覆盖-粉碎翻耕还田(mulch-crushed tillage reversion,CR))下地表产流产沙变化过程,分析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和不同还田量下地表产流产沙规律及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1)在相同还田方式下,秸秆还田量对产流时间有显著影响,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初始产流时间、产流稳定时间均增加;在相同秸秆还田量下,CV和RT产流时间差异不大,CR推迟产流时间最明显,CR初始产流时间比对照组推迟19.42~55.17 min。2)在相同还田方式下,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地表径流初始产流强度、稳定产流强度减小,地表总产流量显著减小,其中RT、CR在0.60 kg/m^(2)与0.75 kg/m^(2)还田量时地表总产流无显著差异;相同秸秆还田量时,CR减流效益显著大于CV、RT,初始径流强度较对照组减少23.64~44.04 mm/h,地表总产流量较对照组减少55.74%~98.92%。3)在相同还田方式下,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产沙强度不断减小,地表总产沙显著减小,3种还田方式下还田量在0.60 kg/m^(2)与0.75 kg/m^(2)时地表总产沙无显著差异;相同秸秆还田量下,CR减沙效益大于CV、RT,较对照组减沙效益为93.73%~99.99%。可见,0.60 kg/m^(2)覆盖-粉碎翻耕还田为最佳还田模式。
- 杜勇强常婷婷陈晓安王策
- 关键词:红壤坡耕地人工模拟降雨产流产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