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惜琳

作品数:8 被引量:10H指数:1
供职机构:湖北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专利
  • 1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7篇加筋
  • 6篇轮胎
  • 6篇加筋土
  • 6篇加筋土结构
  • 3篇土模型
  • 3篇位移测量系统
  • 3篇筋材
  • 3篇旧轮胎
  • 3篇废旧
  • 3篇废旧轮胎
  • 3篇测量系统
  • 2篇延展性
  • 2篇试验测量
  • 2篇土料
  • 2篇变形模量
  • 1篇地基
  • 1篇水分
  • 1篇水分蒸发
  • 1篇水特征曲线
  • 1篇胎面

机构

  • 8篇湖北工业大学

作者

  • 8篇肖衡林
  • 8篇崔惜琳
  • 7篇肖本林
  • 7篇李丽华
  • 7篇马强
  • 6篇杨超
  • 5篇杨智勇
  • 4篇何俊
  • 3篇万娟
  • 3篇黄彩萍
  • 3篇宋桂红
  • 3篇刘德富
  • 2篇庄心善
  • 2篇郑俊杰
  • 2篇陈轮
  • 1篇吴巍
  • 1篇刘毅
  • 1篇徐慧
  • 1篇徐维生
  • 1篇胡春华

传媒

  • 1篇岩土力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轮胎加筋土结构拉拔模型两用试验装置及试验测量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轮胎加筋土结构拉拔模型两用试验装置及试验测量方法,本发明的装置,通过顶部竖向加载系统,并配合相应测量系统可开展加筋土模型实验;通过竖向加载系统结合侧面拉拔载荷施加系统及位移测量系统可开展轮胎、格栅等加筋材...
李丽华刘德富肖本林肖衡林陈轮马强崔惜琳何俊杨智勇宋桂红黄彩萍杨超
文献传递
轮胎加筋土结构拉拔模型两用试验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轮胎加筋土结构拉拔模型两用试验装置,本实用新型的装置,通过顶部竖向加载系统,并配合相应测量系统可开展加筋土模型实验;通过竖向加载系统结合侧面拉拔载荷施加系统及位移测量系统可开展轮胎、格栅等加筋材料的大...
李丽华肖衡林肖本林马强杨超万娟崔惜琳王翠英宋桂红黄彩萍刘毅
文献传递
一种复合加筋地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加筋地基,包括由上至下水平交错放置在地基内的加筋结构a(1)和加筋结构b(2)。所述加筋结构a为2个及以上轮胎(5)通过胎面相互连接而成;所述加筋结构b为土工格室,所述地基的填充材料为建筑填料(3)...
李丽华崔飞龙肖衡林马强刘德富肖本林庄心善崔惜琳任增乐杨超
文献传递
轮胎加筋土结构拉拔模型两用试验装置及试验测量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轮胎加筋土结构拉拔模型两用试验装置及试验测量方法,本发明的装置,通过顶部竖向加载系统,并配合相应测量系统可开展加筋土模型实验;通过竖向加载系统结合侧面拉拔载荷施加系统及位移测量系统可开展轮胎、格栅等加筋材...
李丽华刘德富肖本林肖衡林陈轮马强崔惜琳何俊杨智勇宋桂红黄彩萍杨超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8字形轮胎的柔性加筋土结构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8字形轮胎的柔性加筋土结构,涉及一种加筋土结构。本实用新型基本单元的结构包括8字形废旧轮胎(10)、高强塑料螺栓螺母(20)和建筑填料(30);在8字形废旧轮胎(10)中间连接有高强塑料螺栓螺母(...
李丽华肖衡林马强郑俊杰肖本林杨智勇崔惜琳何俊万娟杨超
文献传递
基于8字形轮胎的柔性加筋土结构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8字形轮胎的柔性加筋土结构,涉及一种加筋土结构。本发明基本单元的结构包括8字形废旧轮胎(10)、高强塑料螺栓螺母(20)和建筑填料(30);在8字形废旧轮胎(10)中间连接有高强塑料螺栓螺母(20),...
李丽华肖衡林马强郑俊杰肖本林杨智勇崔惜琳何俊万娟杨超
文献传递
高填方路堤加筋机理及稳定控制技术
谭显坤肖衡林徐慧李丽华吴巍马强李小林肖本林余世根江波胡春华张航孙贤斌黄国俊胡光虎胡其志王红英刘永莉崔惜琳杨智勇
主要内容:修正了土工合成材料蠕变模型,提出了加速土工合成材料蠕变试验和预测其长期特性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工格栅加筋土和土石混合料的性能,确定了填土中铺设新型格栅的优化方案。研究了轮胎加筋土结构中加筋单元体的应力-变形特性...
关键词:
关键词:高填方路堤加筋机理稳定控制
利用土中水分蒸发特性和微观孔隙分布规律确定SWCC残余含水率被引量:10
2018年
残余含水率在非饱和土渗流理论、强度理论等方面都是重要的参数,然而土-水特征曲线(SWCC)试验测量时一般难以达到残余阶段,常常通过经验法(包括模型拟合法)估算残余含水率,方法的适用性值得论证。以武汉黏性土为研究对象,制备不同初始孔隙比试样,利用压力板仪测量SWCC,通过模型拟合的方法计算残余含水率;进行自然状态下水分蒸发试验,根据失水速率定义了临残时间,依据临残时间确定残余含水率;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微观孔隙分布特性,解释控制残余含水率大小的微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拟合的方法可估算残余含水率,但准确性与模型选择及残余含水率初步范围的限定直接相关;水分蒸发试验是确定残余含水率有效可行的直接方法;武汉黏性土微观孔隙呈三峰分布,残余含水率与第1峰之前的微观孔隙水分紧密相关,依据弛豫时间小于0.267 38 ms的T2谱面积可较为准确地预测残余含水率,对于其他土体该方法需要进一步论证与完善。
陶高梁李进庄心善肖衡林崔惜琳徐维生
关键词:土-水特征曲线水分蒸发核磁共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