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娜
- 作品数:10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肺动脉高压靶向治疗药物新品种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3年
- 肺动脉高压(PAH)以肺小动脉增殖和重塑为特征,患者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加,右心室后负荷增加,最终导致右心衰竭。大部分PAH患者疾病进展快,长期预后差。本文综述前列环素受体激动剂、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Rho激酶抑制剂等几类靶向治疗药物潜力品种的最新临床评价研究。
- 高兰孙娜荆志成
- 关键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RHO激酶抑制剂
- 高血浆BMP7水平反映肺动脉高压患者肺血管床功能障碍
- <正>目的遗传性肺动脉高压(HPAH)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骨成形蛋白受体Ⅱ(BMPR2)基因突变是主要致病原因。通过单倍剂量不足机制可引起骨成形蛋白受体Ⅱ表达减少。本研究假设正常生理状态下,受体和配体保持相对平衡...
- 刘岽孙娜冯宇旋颜艺孙智超袁平荆志成
-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
- 文献传递
- 肺栓塞常见诊治误区被引量:1
- 2013年
-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美国也是公认的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其中肺血栓栓塞症是其最常见的类型,主要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PE的主要特点可归结为"三高一有效":(1)误诊漏诊率高,据不完全统计约有80%以上的PE被误诊,而仅7%的PE患者得到及时诊治;(2)再栓塞发生率高,约1/3的PE患者可发生再栓塞;
- 吴炳祥孙娜
- 关键词:肺栓塞肺血栓栓塞症病理生理特征呼吸功能障碍静脉系统
- 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评估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于2012年2月至2016年9月确诊的99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选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中位数,将急性肺栓塞患者分为高尿酸组(血清尿酸水平>330.0μmol/L,n=48)和低尿酸组(血清尿酸水平≤330.0μmol/L,n=51)。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在入选患者中,高尿酸组的右心室舒张末期直径显著大于低尿酸组[(26.6±5.0)mm vs.(24.3±5.1)mm,P=0.019],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高于低尿酸组[(4502.0±1480.0)pg/ml vs.(1236.0±459.0)pg/ml,P=0.005],肺动脉收缩压(sPAP)高于低尿酸组[(65.9±23.2)mmHg vs.(56.7±22.3)mmHg,P=0.043]。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尿酸水平与右心室直径(P=0.020,R=0.237)、肺动脉收缩压(P=0.039,R=0.212)、右心房平均压(P=0.049,R=0.244)、右心房收缩压(P=0.041,R=0.234)均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血流动力学参数呈正相关,有助于对病情程度的评估。
- 陈义强孙娜苏亚芬
- 关键词:尿酸肺栓塞血流动力学
-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进展被引量:2
- 2014年
-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此类疾病已成为西方住院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尚缺少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抗凝治疗是VTE治疗的基石,也是目前公认的标准治疗措施。抗凝治疗主要包括肠道外抗凝和肠道内抗凝,前者主要包括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后者则是指口服抗凝药物,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主要是维生素K拮抗剂(VKA),如华法林。
- 吴炳祥孙娜
-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药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
- 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治疗进展
- 2013年
- 肺动脉高压是一类以肺小动脉重构为特征的恶性肺血管疾病,自然预后较差。近年来,靶向药物的出现使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仍不容乐观;除前列环素途径、一氧化氮途径和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途径的传统靶向药物之外,新兴靶点药物层出不穷,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现综述近年来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治疗进展,包括传统靶向药物和新兴途径靶向药物的进展。
- 孙娜吴炳祥
-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
- 低钠血症与中危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流动力学和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
- 2018年
- 摘要目的探讨低钠血症与中危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流动力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第二医院住院的中危急性肺栓塞患者(超声心动图或CT血管成像证实右心室功能障碍,伴有或不伴有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110例。入选患者年龄(58.4±14.9)岁,男性49例,女性61例。依据血钠水平,将急性肺栓塞患者分为非低钠血症组(血钠水平 >135mmol/L,93例)和低钠血症组(血钠水平≤135mmol/L,17例)。收集入选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低钠血症组患者心率快于非低钠血症组[(106.7±21.9)次/min比(93.4±19.4)次/min,P=0.043],收缩压低于非低钠血症组[(113.5±21.9)mmHg(1mmHg=0.133kPa)比(129.5±28.9)mmHg,P=0.048],而N末端B型利钠肽原[(5561±1593)ng/L比(1738±589)ng/L,P=0.005]、肺动脉平均压[(42.6±12.6)mmHg比(33.9±13.3)mmHg,P=0.046]、右心房平均压[(20.6±8.1)mmHg比(10.2±5.4)mmHg,P=0.014]、右心房收缩压[(27.3±9.0)mmHg比(15.6±6.1)mmHg,P=0.013]和右心房舒张压[6.5(4.3,15.5)mmHg比5.0(2.0,8.0)mmHg,P=0.016]均高于非低钠血症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低钠血症与心率(r=-0.262,P=0.043)、N末端B型利钠肽原(r=-0.227,P=0.048)、肺动脉平均压(r=-0.259,P=0.046)、右心室平均压(r=-0.296,P=0.047)、右心房平均压(r=-0.550,P=0.001)、右心房收缩压(r=-0.552,P=0.001)和右心房舒张压(r=-0.542,P=0.001)均负相关。Kaplan-Meire生存分析显示,低钠血症组患者随访1、2和3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6.5%、70.6%和64.7%,非低钠血症组随访1、2和3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0.3%、86.0%和83.9%(log-rank检验,P=0.03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低钠血症是中危急性肺栓塞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4.126,95%CI1.982~11.343,P=0.036)。结论低钠血症与中危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较差及预后不良相关。
- 孙娜陈义强孙彬峰于芳莉于波吴炳祥
- 关键词:肺栓塞低钠血症血流动力学预后
- 心理一致感在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心理痛苦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心理一致感在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心理痛苦间的中介效应,为制订改善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心理痛苦的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复查的220例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心理一致感量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心理痛苦温度计对患者进行调查。采用AMOS 26.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采用Bootstrap法检验心理一致感在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心理痛苦间的中介效应。结果本研究共发放2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55%。208例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量表总分为(75.40±21.38)分、心理一致感量表总分为(50.24±14.92)分、心理痛苦温度计总分为(4.70±2.50)分。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心理一致感在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心理痛苦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217(P<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7.41%(0.217/0.580),起部分中介效应。结论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对心理痛苦有直接影响,心理一致感在疾病不确定感与心理痛苦间起部分中介效应。提示医护人员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给予患者信息支持,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并且采用一定的心理疗法提高患者的心理一致感,从而降低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的心理痛苦水平。
- 姚薇孙娜刘帅
- 关键词:直肠癌保肛术心理一致感疾病不确定感心理痛苦
- 肺血管阻力在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病情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9
- 2021年
-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类恶性肺血管疾病,主要由肺小动脉本身病变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最终导致右心衰竭而死亡。其中,肺血管阻力作为血流动力学诊断指标之一,在PAH的病理生理、诊断及治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为PAH患者病情评估提供了更多参考,该文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 畅佳雪孙娜吴炳祥
-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肺血管阻力
- 骨形成蛋白7与遗传性肺动脉高压
- 2014年
- 遗传性肺动脉高压是一类以肺小动脉重构为特征的恶性肺血管疾病,引起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并最终导致右心衰竭而死亡。自然预后极差,从诊断到死亡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2.8年,儿童患者则小于10个月。DRESDALE等”0于1954年首次报道了家族性肺动脉高压。2008年DanaPoint会议后,遗传性肺动脉高压这一命名取代了家族性肺动脉高压,主要考虑到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中有10%~20%的患者存在基因突变,可能遗传给后代,导致患病风险增加。
- 孙娜吴炳祥
- 关键词:特发性肺动脉高压遗传性骨形成蛋白7肺血管疾病肺血管阻力动脉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