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奉有壁

作品数:15 被引量:61H指数:4
供职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种质
  • 7篇小麦
  • 6篇种质资源
  • 5篇玉米
  • 3篇新种质
  • 2篇地方种
  • 2篇地方种质
  • 2篇地理
  • 2篇性状
  • 2篇玉米地
  • 2篇玉米地方种质
  • 2篇早熟
  • 2篇早熟小麦
  • 2篇生态
  • 2篇生态分布
  • 2篇通径
  • 2篇通径分析
  • 2篇资源类型
  • 2篇麦种
  • 2篇抗锈

机构

  • 14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云南省农科院

作者

  • 15篇奉有壁
  • 9篇伍少云
  • 6篇伍绍云
  • 5篇孙荣
  • 3篇杨延华
  • 2篇周金生
  • 1篇汤翠凤
  • 1篇汤翠风

传媒

  • 5篇西南农业学报
  • 3篇玉米科学
  • 2篇云南农业科技
  • 2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作物品种资源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内外早熟小麦种质资源在云南的利用被引量:3
1996年
通过国内外小麦早熟品种在云南的利用,及云南省育成品种的亲缘系谱分析表明:(1)在过去近30年中,云南省小麦育种的中心亲本为Mentana、Funo、Mexi-pak65、Mexipak66、NP798及Chapingo;(2)由于中心亲本的时效性,80年代后期.云南的中心亲本仅Mexipak65、Mexipak66及Chapingo三个品种;(3)尽快发掘新的育种中心亲本,是云南小麦生产及育种上新台阶的关键。
伍绍云周金生杨延华奉有壁
关键词:小麦种质资源早熟性
小黑麦新种质“yv97-32”和“yv97-33”的研制
2000年
利用小黑麦 (Triticale)和普通小麦 (T .aestivumL .)杂交、复交和定向选择 ,成功培育出小黑麦新种质“yv 97- 32”和“yv 97- 33”。农艺性状分析表明“yv 97- 32”和“yv 97-33”在穗粒数和产量方面明显优于普通小麦内乡 5号、云麦 2 9号及云麦 39号 ,并有较好的抗病性。克服了小黑麦在产量及熟期方面的局限性 。
伍绍云奉有壁
关键词:小黑麦新种质穗粒数
云南省地方玉米种质资源的类型、品种及其子粒颜色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2
2004年
对云南省地方玉米种质资源类型、品种(遗传)及子粒颜色的整理和分析,表明云南省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共有7个类型。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但不同类型的生态分布区和品种及其子粒色泽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硬粒型品种及其子粒色泽多样性指数最大,品种数最多,占地方种质总数的58.2%;其次是半马齿型和糯质型品种,子粒颜色以黄、白色为主,分别占品种总数的43.3%和42.8%,其他颜色较少。糯质型品种主要集中分布于滇南和滇中两大生态区,存在不同的品种类型和丰富的种质资源,以及水平分布的区域性和立体分布的生态特点。硬粒型玉米品种的多样性与云南省的耕地成分、分布状况、人们种植和利用玉米的目的及用途密切相关。糯质玉米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生态分布特点主要与云南省各民族人民的民族饮食文化密切相关。
伍少云孙荣奉有壁
关键词:玉米多样性种质资源
云南地方糯玉米自交系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采用NCⅡ遗传设计和朱军QGA加性-显性模型(AD模型)软件,分析来自云南省18个地方品种糯玉米、2个普通玉米和4个引进的自交系,研究了穗粗、单株粒重、千粒重、穗行数和穗重等9个性状的加性和显性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单株粒重、穗重和穗行数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加性效应方差对表型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33.7%、33%和29%;千粒重、穗长和穗粗受基因加性效应-显性效应控制,加性和显性效应方差对表型方差贡献率分别为千粒重33%和21%、穗粗39%和13%、穗长17%和10%;其它3个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遗传模式也较为复杂。遗传力分析揭示了对单株粒重、穗重、穗行数、千粒重和穗粗选择效果明显;以性状加性效应值及显著性,筛选出3、10、15、16和18号5个糯玉米优异自交系,其所有观察性状的加性效应值均优于对照CK1(忻州黑糯)和CK3(中糯246)自交系,部分性状优于CK2(N9605)和CK4(自330)。
伍少云孙荣奉有壁
关键词:糯玉米自交系
云南创新小麦种质资源的抗锈性筛选和生态适应性鉴定被引量:1
2002年
采用多菌系人工混合接种鉴定和不同生态试点自然病害鉴定相结合的病害鉴定方法 ,对常规有性杂交、系谱选育成功的小麦创新种质进行了抗锈性和生态适应性鉴定。结果表明 ,小麦创新种质YV98- 15和YV98- 30 15对接种条锈病菌和不同小麦生态试点的条锈病菌具有良好的抗病性 ,并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 ,可作为广适性和条锈病的抗源亲本利用 ;除玉溪、德宏田麦和楚雄地麦生态型外 ,YV97- 32、YV98- 16、YV99- 10 19和YV97- 12 14可用作叶锈病的抗源利用 ;所有参试材料对所有生态试点的秆锈菌具有良好的抗病性 ,可用作小麦秆锈菌的抗源亲本 ;丽江、昆明田麦生态型的条锈病菌 ,以及玉溪、德宏田麦和楚雄地麦生态型的叶锈病菌可能与接种病菌不同 。
伍少云奉有壁汤翠风
关键词:小麦种质资源抗锈性病害鉴定有性杂交系谱选育创新种质
云南省玉米地方种质资源类型及其品种的地理和生态分布被引量:19
2004年
对云南地方玉米种质资源的类型及品种的整理和遗传分析,表明云南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共有7个类型,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昆明地区和滇中生态区是云南玉米资源类型的多样性分布地区和生态区;大理州、红河州、昭通地区和楚雄州是多种类型品种的多样性地理分布区,而滇中和滇南是多种类型品种多样性的生态分布区;但不同类型品种的地理和生态分布存在多样性差异,保山地区、昭通地区和大理州等5个地、州、市是马齿型品种的主要分布地区,昭通地区还是半马齿型、硬粒型和爆裂型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区;玉溪市、红河州利文山州等5个地、州、市是糯质型品种的多样性分布地区;滇中是马齿型、半马齿型和硬粒型品种分布的生态区;滇南是糯质类型品种分布的主要生态区;昭通地区分布有多种类型的玉米种质资源,与当地的耕地成分、分布状况,人们种植和利用玉米的目的及用途密切相关。南部地区和滇南生态区分布有较多的糯质类型品种,南部各民族的民族饮食文化偏爱糯食。
伍少云孙荣奉有壁
关键词:玉米种质资源地理分布
云南小麦(Triticum aestivum ssp yunnanense King)的抗旱性鉴定研究初报被引量:9
2001年
云南小麦(Triticum aestivum ssp yunnanense King)产于云南省澜沧江、怒江下游.为云南省所特有,具有护颖坚硬、极难脱粒、穗轴受压力易折断等原始特性,又有耐瘠薄、抗旱、抗穗发芽、抗鸟害等多种优点。本文研究了云南小麦的苗期和成株期抗旱性。结果表明云南小麦的苗期抗旱性在不同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但均不及云南普通小麦地方品种油榨地光头麦;而澜沧铁壳麦和永德铁壳麦的苗期抗旱性强于育成品种云麦42。云南小麦具有较强的成株期抗干旱能力,不同品种间差异不明显,其中云县铁壳麦超过油榨地光头麦,其它品种与育成品种云麦42接近。
伍少云奉有壁
关键词:小麦抗旱性
不同初始发芽率水平贮藏10年后的云南稻麦种质种子活力变化被引量:2
2004年
检测了云南作物种质低温中期库保存10年后的278份云南稻种和153份小麦的发芽率,分析了检测材料总体平均、物种、生态种植区来源和不同发芽率起始水平的平均活力变化。结果表明被检测的稻种和小麦总体平均活力下降极显著,但34 5%的稻种和26 8%的小麦活力有上升趋势;不同物种包括亚种、生态型和变型,生态种植区来源和起始发芽率水平间种子活力下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检测材料活力升高的主要因素来自种子本身的休眠和贮藏等遗传特性;就检测材料而言,籼粳交错区的云南地方稻种及早熟和中早熟麦区的小麦较其他稻区和麦区种质更容易贮藏。
伍少云奉有壁
关键词:发芽率种质稻种贮藏麦种生态种植
云南小麦资源创新种质的抗锈性与生态适应性鉴定研究被引量:7
2002年
采用条中 2 8、2 9、30和 31号生理小种和来自云南小麦生产上流行的 12个叶锈菌 ,以人工混合接种鉴定和不同生态试点自然发病鉴定相结合的方法 ,对常规有性杂交、系谱选育成的创新小麦种质进行抗锈性和生态适应性鉴定。结果表明 ,小麦创新种质 YV98- 15、YV98- 16、YV98- 30 0 6和 YV98- 30 17对接种条锈病菌和不同生态试点的自然条锈病菌具有良好的抗病性 ,并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 ,可作为广适性和条锈病的抗源亲本利用 ;除德宏田麦和楚雄地麦生态型外 ,YV97- 32、YV98- 16、YV99- 10 19和 YV97- 12 14可用作叶锈病的抗源亲本利用 ;所有参试材料对各生态试点的秆锈病菌具有良好的抗性 ,可用作小麦秆锈病的抗源 ;丽江、昆明田麦生态型的条锈病菌 ,以及玉溪、德宏田麦和楚雄地麦生态型的叶锈病菌可能与接种病菌不同 。
伍少云奉有壁汤翠凤
关键词:小麦创新种质抗锈性生态适应性锈病抗病育种
云南省黑甜玉米种质鲜果穗主要产量因子的遗传效应分析
2006年
以云南黑甜玉米种质材料20份,按Griffing(4)双列杂交法配制的90个测交种或组合为材料,采用朱军QGA软件及加性-显性模型(AD模型)分析被测试材料的鲜果穗重、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6个性状的加性和显性遗传效应。结果表明,鲜果穗重和穗粗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穗长和穗行数受加性-显性效应制约,秃尖长和行粒数的加性与显性作用不明显,6个性状遗传力均偏低。综合被测试材料6个性状的加性效应值(一般配合力)和组合或测交种显性效应值(特殊配合力),筛选出2、7、8和11号4个优良材料及2×8、8×10、8×9、4×5和4×8共5个优良组合或测交种。
伍少云孙荣奉有壁
关键词:黑甜玉米种质创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