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喜娟

作品数:36 被引量:97H指数:5
供职机构:潍坊医学院威海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4篇科技成果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9篇溶血
  • 9篇溶血磷脂
  • 9篇脑梗
  • 8篇卒中
  • 8篇脑梗死
  • 8篇梗死
  • 8篇出血
  • 7篇血管
  • 6篇血浆
  • 5篇心房
  • 5篇心房颤动
  • 5篇血小板
  • 5篇血小板活化
  • 5篇溶血磷脂酸
  • 5篇脑出血
  • 5篇脑卒中
  • 5篇活化
  • 5篇高血压
  • 5篇房颤
  • 4篇溶血磷脂素类

机构

  • 19篇潍坊医学院
  • 17篇威海市文登中...
  • 7篇北京大学第一...
  • 3篇山东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山东大学第二...

作者

  • 36篇吴喜娟
  • 23篇鞠卫萍
  • 20篇李振光
  • 14篇詹霞
  • 11篇王远臣
  • 9篇于占彩
  • 8篇周丽
  • 8篇王道珍
  • 7篇唐朝枢
  • 6篇李霞
  • 6篇于战涛
  • 6篇伍期专
  • 6篇王道珍
  • 6篇苘红好
  • 5篇吕昭霞
  • 5篇周建华
  • 4篇周丽
  • 4篇蒋东晓
  • 4篇周建华
  • 3篇迟相林

传媒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中国实用医药
  • 2篇中华脑血管病...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现代康复
  • 1篇黑龙江医药科...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中国康复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华航海医学...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潍坊医学院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中溶血磷脂酸含量的动态变化
2008年
目的观察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脊液中溶血磷脂酸(LPA)含量动态变化的特点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选择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SAH患者67例为SAH组,另选同期住院的非SAH患者55例为对照组,分别于发病后1、7、14及28天测定脑脊液中LPA的含量,又将SAH组患者经脑血管造影和经颅多普勒超声确诊后分为CVS组(21例)和无CVS组(46例)。结果SAH组患者发病1天时脑脊液中LP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AH组患者发病7天时明显升高(P<0.01);14天时仍高(P<0.01),28天降至基线水平。CVS组患者发病1天时脑脊液中LPA含量与无CVS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VS组患者发病7天时明显升高(P<0.01);14天时仍高(P<0.01),28天降至基线水平。结论SAH后7和14天脑脊液中LPA含量与CVS的发生明显关联。检测脑脊液中LPA含量对预测CVS的发生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李振光于占彩伍期专王道珍鞠卫萍詹霞吴喜娟周丽唐朝枢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髓液溶血磷脂素类
不同抗栓治疗模式对房颤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2008年
目的观察不同抗栓方式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变化的影响,为临床进行抗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35例未接受抗栓治疗的NVAF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治疗组(A组)、阿司匹林/固定剂量华法林治疗组(B组)及适宜剂量华法林治疗组(C组)。测定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6周血浆LPA含量,分析各年龄亚组的变化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B组在2周和6周后血浆LPA含量的降低幅度均显著大于其他两组:A组中〈60岁年龄亚组血浆LPA在2周和6周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他曲个年龄亚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B组的〈60岁和60~75岁年龄亚组的血浆LPA含量在2周和6周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75岁年龄组在治疗前后则无显著变化;C组符年龄亚组的山浆LPA含量在2周和6周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结论不同抗栓治疗方式对不同年龄段NVAF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有不同影响。小于60岁者可给予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治疗,60~75岁的患者可给予阿司匹林联合固定剂量华法林治疗,大于75岁的患者推荐应用适宜剂量的华法林(INR1.5~2.1)治疗。
于占彩李振光伍期专王道珍鞠卫萍王远臣詹霞吴喜娟周丽唐朝枢
关键词:心房颤动血栓溶解疗法溶血磷脂素类血小板活化
银杏达莫与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中重度一氧化碳中毒50例疗效观察
2013年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oning,ACOP)是我国北方常见急重病,其发生率、病死率均较高,大脑是ACOP最常见的受累器官。段保亮报道,ACOP迟发脑病的发病率约为10%-30%,一旦发生迟发性脑病(DEACMP),病者将出现以急性痴呆为主的一组神经精神综合征,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
鞠卫萍周建华丛艳彬吴喜娟苘红好
关键词:中重度一氧化碳中毒高压氧治疗疗效观察依达拉奉银杏达莫ACOP
不同时间强度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比较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强度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7例,分为强化组17例和常规组20例,急性期均接受内科常规治疗;病情稳定后,2组均给予针刺及肌电反馈治疗,同时进行康复训练。常规组每天训练时间40~45min,每天1次;强化组则治疗时间延长至60~80min,每天2次。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Fugl-Meyer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与常规组比较,强化组表现更显著(P<0.05)。结论:强化康复训练对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詹霞迟相林郭兆荣吴喜娟董春玉
关键词:康复训练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脑出血患者血浆溶血磷脂类分子含量变化的研究以及微创血肿清除术的疗效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血浆溶血磷脂类分子(LPA/AP)含量变化的特点以及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镁制剂的影响,探索脑出血后病理生理学机制及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选取脑出血患者328例,测定其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其相似磷脂(AP)的含量变化,并与359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比较,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时观察微创血肿清除术及镁制剂对脑出血患者血浆LPA、AP含量及预后的影响。结果发病24h脑梗死组血浆LPA的含量[(4.23±0.61)μmol/L]显著高于脑出血组[(2.66±0.44)μmol/L,P<0.01]及对照组[(2.54±0.39)μmol/L,P<0.01]。脑出血组血浆AP含量[(6.65±0.76)U]显著高于脑梗死组[(5.35±0.57)U,P<0.01]及对照组[(4.09±0.48)U,P<0.01]。发病1周、2周,脑出血组血浆AP含量仍高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1)。微创钻颅血肿清除术及镁制剂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脑出血患者血浆AP含量(P<0.01),改善患者预后。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浆AP含量显著升高,提示脑出血后2周内均存在膜损伤;微创钻颅血肿清除术联合镁制剂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血浆AP含量,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李振光于占彩伍期专王远臣王道珍鞠卫萍詹霞吴喜娟周丽唐朝枢
关键词:脑出血脑缺血血肿硫酸镁
溶血磷脂类分子及其受体与多发性硬化的关系
2015年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临床以多发病灶及病程反复为特点,其病理表现主要是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对髓鞘的破坏及继发性轴索损害。溶血磷脂酸分子是调节细胞生存与凋亡的重要信号分子,与肿瘤、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等病理过程有关。近年来研究表明,溶血磷脂类分子不仅参与各种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而且同炎性细胞的浸润密切相关,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脱失、轴索损害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就溶血磷脂类分子与多发性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蒋东晓连艳芬詹霞林勇吴喜娟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溶血磷脂酸酸性磷脂
泰必利治疗三叉神经痛36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2年
吴喜娟于战涛
关键词:泰必利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年轻人脑梗死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近年来,脑血管病已经不是老年人特有的疾病,发病的年龄构成上已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发病明显增多,对其病因和相关研究也在深入。目前对青年人脑卒中的患病年龄尚无统一的标准,通常认为是45岁以下发生者。青年人脑卒中后给社会、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1,2]。现将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6例年轻人脑梗死病例进行病因和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如下。
鞠卫萍周建华吴喜娟李霞
关键词:年轻化脑梗死脑卒中后脑血管病年龄构成患病年龄
强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被引量:38
2007年
目的:研究强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4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常规康复训练组,一组为强化康复训练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剂量巴氯芬口服。采用Ashworth分级法(ASS)、Fugl-Meyer评定法(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法(MBI)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1),肢体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强化康复训练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训练组(P<0.05)。结论:强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所致偏瘫肌痉挛有更加显著的改善作用。
迟相林王道珍郭兆荣李振光蔄红好吴喜娟周丽董春玉
关键词:脑卒中肌痉挛
中脑海绵状血管瘤并出血1例报告
2005年
海绵状血管瘤是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的一种,较少见.现就中脑血管瘤并出血1例报道如下. 患者,女,40岁,因突然头昏、视物不清伴走路不稳6小时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入院查体:T37.2 C,Bp140/75Hg,P84次/分,R21次/分.青年女性,发育正常,心肺腹(-).神经系统:意识清,精神不振,言语不清,双眼睑下垂,右侧瞳孔2.5mm>左侧瞳孔2.0mm,对光反射存在,右眼内收、下视、上视均受限,左眼内收受限,复视,右侧鼻唇沟略浅,左侧上下肢肌力IV+级,四肢腱反射活跃.头部CT示双侧中脑背盖高密度病灶,右侧受累较重,诊为中脑出血.经予脱水剂减轻脑水肿,促进血肿吸收等治疗.2个月后行头部MRI见中脑背盖可见3个圆点状短T1长T2异常信号,边缘清,最大横截面约0.8cm,略微占位效应,中脑导水管下端略变窄,幕上脑室无明显扩大,符合海绵状血管瘤特征.患者家属曾携影像片到上级医院会诊,因病变位于脑干,手术困难,住院70天好转出院.出院时遗留右眼内收略受限,右侧上下肢共济运动差及躯干性共济失调.
吴喜娟丁红转
关键词:脑海绵状血管瘤并出血脑血管瘤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