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刚
-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抗热休克蛋白72多克隆抗体血清的制备和检测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探讨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人热休克蛋白72(hHSP72)与组氨酸(His)的融合蛋白并制备其抗体血清的方法。方法将hHSP72片断插入His融合表达载体pPROEX1TM,重组载体酶切鉴定后,在大肠杆菌中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获得His hHSP72融合蛋白。采用纯化后的HSP72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抗血清;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重组抗原的免疫活性。结果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结果表明,hHSP72基因已正确插入到pPROEX1TM中,经IPTG诱导后,表达出分子质量约为73ku的蛋白,获得了效价为1∶100000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证明,所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以与hHSP72特异性结合,其效价高于市售的单克隆抗体。结论用hHSP72片断在大肠杆菌中能成功表达,并能制备得到多克隆抗体;这种多克隆抗体是一种新的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试剂。
- 黄帆徐康吴兴刚马中富林正
-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72多克隆抗体
- HSF1中的半胱氨酸残基氧化还原状态对其功能的调节被引量:2
- 2005年
- 人热休克转录因子1(heatshocktranscriptionfactorl ,HSF1)的结构和功能与其半胱氨酸残基的氧化还原化学性能相关.为了鉴别在氧化还原状态改变时参与分子内双硫键交联的HSF1半胱氨酸残基,了解其氧化还原化学性改变在生物学调节中的重要性,通过建立和应用重组人HSF1中的5个半胱氨酸突变体和1个双重突变体,并用已知的巯基氧化介导剂联氨(diamide ,H2 N·NH2 )和还原介导剂二硫苏糖醇(DTT)与在体外转录和翻译的HSF1突变体蛋白质预孵育,观察其构象和与DNA结合活性的改变.结果显示,与野生型一样,所有的HSF1半胱氨酸突变体都能被热激活并与DNA结合;联氨预处理能阻断这种作用,但对突变体C153 S和双重突变体C3 73、3 78S无效.氧化还原状态对HSF1构象改变显示联氨能使HSF1野生型和突变体C3 6T和C10 3 Y形成氧化型HSF1(ox HSF1)构象,但对C153 S和C3 73、3 78S双重突变体不起作用,而单一突变体C3 73 S或C3 78S在联氨作用下分别形成二种分子量稍不同的ox HSF1构象.结果提示,在氧化条件下HSF1中的半胱氨酸残基C153 可能与C3 73 或与C3 78形成分子内二硫键交联;在对抗氧化作用上,C153 和C3 73 、C3 78起着“关闭性”作用,预防了HSF1的激活.
- 林正黄帆罗兰张式鸿马中富吴兴刚徐康
- 衰老细胞中热休克转录因子1的异常调节和定位被引量:3
- 2006年
- 为评估人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在衰老细胞中呈现年龄依赖功能失调机制,通过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EMSA)和RNA酶保护实验等了解低总体倍增水平(PDLs)的年轻和高PDLs的衰老IMR90双倍体人肺纤维母细胞的HSF1 DNA结合活性、HSF1蛋白质及其编码转录子mRNA水平和亚细胞分布.使用H2O2诱导年轻IMR90细胞成为“应激诱导早熟性老化(SIPS)”细胞,并与复制性衰老细胞比较HSF1 DNA结合活性、HSF1亚细胞分布和细胞内过氧化物含量.在不同年龄的IMR90细胞中,无论体内或体外,HSF1激活能力与细胞年龄呈反相关,但细胞内HSF1蛋白质与其mRNA水平并无改变.HSF1的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HSF1主要存在于年轻细胞胞质中,热刺激促使三体形成和核转移;而在衰老细胞中,37℃时HSF1大部分存在于细胞核内,热刺激后形成三体,与DNA结合能力明显比年轻细胞弱;用H2O2诱导的应激成熟前老化细胞内,HSF1功能和亚细胞分布都与复制性衰老细胞相似.结果显示,细胞年龄与HSF1的激活和定位相关,而与HSF1含量无关,这些变化可能是通过氧化修饰所致.
- 林正张式鸿罗兰黄帆吴兴刚徐康马中富
- 关键词:热休克转录因子1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