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善广

作品数:14 被引量:61H指数:5
供职机构: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6篇腹针
  • 5篇平刺
  • 5篇面瘫
  • 5篇粗针
  • 4篇督脉
  • 4篇类风湿
  • 4篇类风湿因子
  • 4篇风湿
  • 3篇血沉
  • 3篇针刺
  • 3篇针疗
  • 3篇针疗法
  • 3篇类风湿关节炎
  • 3篇关节炎
  • 3篇风湿关节炎
  • 3篇腹针疗法
  • 2篇针灸
  • 2篇神道穴
  • 2篇周围性面瘫
  • 2篇温针灸

机构

  • 10篇浙江省立同德...
  • 5篇浙江中医药大...
  • 3篇浙江省中医院
  • 2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浙江医院
  • 1篇杭州市中医院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江西中医药大...

作者

  • 14篇吕善广
  • 4篇宣丽华
  • 4篇张艳艳
  • 3篇杜嘉
  • 3篇阮晨
  • 2篇虞彬艳
  • 2篇廖开森
  • 2篇李红玉
  • 2篇韦英姿
  • 1篇戈言平
  • 1篇谢强
  • 1篇熊高云
  • 1篇李新伟
  • 1篇姚旭
  • 1篇曲建鹏
  • 1篇林炜
  • 1篇沈亚芳
  • 1篇裘波

传媒

  • 4篇上海针灸杂志
  • 3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国针灸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2013浙江...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温针灸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肱骨内上髁炎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 观察温针灸联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肱骨内上髁炎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8月至2017年7月肱骨内上髁炎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温针灸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温针灸疗法.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MEPS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MEPS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愈显率63.3%,总有效率90.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36.7%和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针灸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肱骨内上髁炎疗效优于单纯温针灸,在缓解患者局部疼痛、改善肘关节功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沈亚芳李新伟吕善广姚旭
关键词:肱骨内上髁炎温针灸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谢强教授转移兴奋灶针刺法治疗原发持续性耳鸣经验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总结谢强教授运用转移兴奋灶针刺法治疗原发持续性耳鸣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及整理谢教授医案,查找相关文献,分析选穴及转移兴奋灶针刺法治疗耳鸣的机制,阐述转移兴奋灶刺法治疗原发持续性耳鸣的临床经验。[结果]谢教授在治疗时先刺远离患处的健侧远端腧穴,针刺时针尖朝患部方向强刺激,使脑部兴奋灶转移;后刺近端上部患处腧穴,轻手法、弱刺激以应答远端腧穴针气。针刺取穴选取健侧合谷、神门、外关等远端腧穴为主,重刺激;选取听会、翳风、翳明、百会等病位近端腧穴为辅,轻刺激作为应答。文中所举验案为肝肾阴虚、虚火上扰之耳鸣,谢教授运用转移兴奋灶针法,滋补肝肾、清养耳窍,疗效甚佳。[结论]谢教授重视“近病远治”,倡导“转移兴奋灶”针刺法治疗原发持续性耳鸣,疗效显著,且操作简便,适宜临床推广。
张艳艳谢强熊高云吕善广林炜戈言平
关键词:耳鸣验案中医传承名医经验
腹针配合口服甲氨蝶呤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观察腹针配合口服甲氨蝶呤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RA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2例。A组采用腹针配合口服甲氨蝶呤片治疗,B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口服甲氨蝶呤片治疗,C组采用单纯口服甲氨蝶呤片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血清ESR、CRP、RF水平及各项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3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93.5%,B组为81.3%,C组为63.3%,A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且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C组(P<0.05)。3组治疗后血清ESR、CRP、RF水平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后血清ESR、CRP、RF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P<0.05)。A组和B组治疗后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生理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A组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B组为3.1%,C组为10.0%,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腹针配合口服甲氨蝶呤片治疗RA疗效确切,能有效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吕善广杜嘉阮晨曲建鹏余涛
关键词:腹针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针药并用
腹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指标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ESR、RF、CRP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ESR、RF、CRP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56.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是一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褚佳育吕善广
关键词:针刺疗法腹针疗法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
粗针督脉平刺治疗缺血性面瘫大鼠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观察粗针督脉平刺对缺血性面瘫大鼠面肌功能恢复情况,初步探讨粗针督脉平刺治疗面瘫的作用机制,为粗针督脉平刺治疗面瘫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改良血管栓塞法制作缺血性面瘫模型,将健康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粗针平...
吕善广
关键词:粗针面瘫低氧诱导因子-1Α
文献传递
火针结合腹针疗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火针结合腹针疗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粘连期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火针点刺阿是穴并配合腹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视觉...
吕善广
关键词:火针腹针疗法肩周炎
薄氏腹针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及对ESR、RF及CRP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探讨薄氏腹针"引气归元"加"腹四关"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10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52例,脱落3例)。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片治疗,每次5 mg,每周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薄氏腹针疗法,穴取中脘、下脘、关元、气海、滑肉门、外陵等,隔日1次,每周3次,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包括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关节肿胀、晨僵情况),以及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45/51),高于对照组的73.5%(36/49,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各项评分及总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SR、RF、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薄氏腹针"引气归元"加"腹四关"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其机制与降低ESR、RF及CRP水平有关。
吕善广刘昊杜嘉阮晨张伟波冯培培张艳艳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薄氏腹针引气归元血沉类风湿因子
薄氏腹针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研究薄氏腹针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为该方法的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腹针治疗组(A组)、传统针刺组(B组)和西药组(C组),每组各40例。A组采用薄氏腹针疗法配合口服甲氨蝶呤治疗,B组采用传统针刺配合口服甲氨蝶呤治疗,C组予以口服甲氨蝶呤治疗,治疗3个疗程(12周)后,观察各组中医症候评分(关节屈伸不利、关节疼痛、关节肿胀、晨僵),及血清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A、B、C三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92.1%、81.1%、64.9%,A、B组有效率明显高于C组(P<0.05);A组与B组比较,A组有效率高于B组(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关节屈伸不利、关节疼痛、关节肿胀、晨僵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A、B两组各症候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P<0.001);其中屈伸不利和关节疼痛评分比较,A组明显低于B组(P<0.05),在关节肿胀和晨僵评分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ESR、RF及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A、B两组各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C组(P<0.001);RF水平方面,A组明显低于B组(P<0.05),ESR和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薄氏腹针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ESR、RF及CRP水平,且优于传统针刺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吕善广阮晨杜嘉张艳艳廖开森
关键词:薄氏腹针甲氨蝶呤类风湿关节炎血沉类风湿因子
粗针督脉平刺治疗缺血性面瘫大鼠的机制探讨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观察粗针督脉平刺对缺血性面瘫大鼠的治疗效果,初步探讨产生疗效的可能机制。方法将6 0只W i s t a r大鼠随机分为A组(粗针平刺组)、B组(基础西药组)、C组(空白对照组)和D组(假手术组),每组1 5只。所有大鼠均采用改良血管栓塞法建立缺血性面瘫模型。在治疗期间对各组大鼠进行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组于造模后1 d选取神道穴平刺,留针4 h,每日1次,共治疗1 4 d;B组于造模后1 d予强的松灌胃、维生素B1 2腹腔注射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1 4 d;C组与D组不进行治疗。分别在造模后第3、7、1 4天随机选取4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面神经伴行固有血管组织H I F-1α蛋白测定,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N O,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E T含量。结果治疗7 d后,A组和B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逐渐升高,与同组造模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1)。A组和B组治疗7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C组和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C组治疗7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A组和B组治疗1 4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B组和C组治疗1 4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A组治疗1 4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同组治疗7 d后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A组、B组和C组治疗3、7、1 4 d后H I F-1αM O D值与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1)。A组和B组治疗3、7 d后H I F-1αM O D值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A组和B组治疗3、1 4 d后H I F-1αM O D值与同组治疗7 d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A组和B组治疗3、7 d后血清N O含量与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1)。A组和B组治疗7 d后血清N O含量与同组治疗3 d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A组、B组和C组治疗3、7
虞彬艳宣丽华吕善广万意佳韦英姿李红玉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
粗针督脉平刺对周围性面瘫大鼠口唇血流速度的影响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粗针督脉平刺治疗方法对周围性面瘫大鼠所产生的疗效及口唇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将4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粗针针刺组、西药治疗组、造模组,每组14只。在3组大鼠制作周围性面瘫模型成功后,分别对粗针针刺组及西药治疗组采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观察其行为学改变及口唇部血流速度变化。结果:粗针治疗1周、2周后大鼠口唇血流速度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周后,粗针针刺组与西药治疗组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西药治疗组血流速度减少程度较粗针治疗组大;治疗2周后,粗针针刺组与西药治疗组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大鼠口唇血流速度均基本达到造模前水平。结论:粗针督脉平刺疗法对周围性面瘫大鼠所产生的疗效确切,并且在恢复过程中对血流速度有改善作用。
吕善广宣丽华
关键词:粗针神道穴周围性面瘫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