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飞
- 作品数:19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开封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近四十年来“诗教”研究综述被引量:1
- 2022年
- 近40年来,诗教研究成果丰硕,研究者在诗教理论的形成、诗教内涵与功能、诗教发展与影响、诗教跨界融合研究、中外诗教比较研究、诗教的当代意义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富有见地的学术观点。然而,诗教发展史梳理还不够明晰,对魏晋南北朝、宋代、清代的诗教研究还不够深入;存在“三代诗教(孔子诗教)”“汉儒诗教”“以诗为教”的概念范畴混淆、混用的情况。这些都是诗教研究的薄弱环节,亟待有所突破。
- 叶飞
- 关键词:诗教中西比较
- 一种区域产业集群监视平台化方法及其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区域产业集群监视平台化方法,包括如下方法步骤:A、通过数据端口界面获取产业集群要素数据构建产业集群要素数据库进行存储;B、构建要素关联的产业集群发展数据库,形成多维空间动态数据网;C、区域产业集群监视和优...
- 白世杰马睿昕高珊叶飞兰正彦
- 文献传递
- 论颜延之诗文的写实主义特征
- 2013年
- 东晋一朝,玄言诗一直占据着诗坛的主导地位。晋末宋初,"元嘉三雄"之一的颜延之为革除玄言、开拓元嘉文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的诗歌雍容平实,"情喻渊深","极貌以写物",表现出鲜明的写实主义特征与风格,为刘宋文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 叶飞
- 关键词:颜延之抒情
- 陶渊明田园诗歌衍生成因考论
- 2020年
- 在玄学弥漫的时代,陶渊明独具一格的田园诗作为一种非主流的存在,其衍生、成熟并非异数和偶然,而是时代风气、诗歌发展内在规律、人生经历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综合来看,田园文学发展演进规律、以自然山水论玄悟道的时代风尚、应璩田园气息诗风的影响、陶渊明的归隐生活等共同构成陶渊明田园诗风的内外动因。
- 叶飞
-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玄学隐逸
- 钟嵘《诗品》班婕妤条疏证被引量:2
- 2009年
- 钟嵘在《诗品》中指出班婕妤"出于李陵"主要在于二人人生遭际相似,作品以怨情为主,均体现出重比兴和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另外,《汉书》不载《怨歌行》不能成为此诗为伪作的理由,因班固具有浓厚的忠君思想,多不选录怨君愤上之诗。
- 叶飞
- 河南历史名人与黄河文化衍生互动关系考论
- 2023年
- 通过梳理统计河南历史名人,着重探讨河南历史名人与黄河文化衍生互动关系。河南历史人物在思想、文学、政治、科技方面的建树与成就,共同铸就了黄河文化的兴盛。河南历史名人对黄河文化的贡献,反映了河南在黄河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分量。因此,充分挖掘利用河南名人文化资源,在推动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方面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 叶飞
- 关键词:黄河文化文脉
- 汉音、魏响与别调:沈德潜对魏诗的分期与定位
- 2021年
- 沈德潜将魏诗定位为"汉音""魏响""别调"三种审美典型,迥异于前人。曹操乐府诗对"俗乐"的赓续,"以诗写史"的实录精神,是构成"汉音"的重要因素。曹丕、曹植轻合乐而尚音韵,淡化叙事而侧重情感抒发,尚作用而远自然,由慷慨激昂转向温婉轻靡的审美取向,构成了"魏响"的核心要义。阮籍融随兴寓言、玄思意趣于一体,比、赋连用的表现手法,形成了"别调"的独特风貌。沈德潜以"汉音""魏响""别调"定位魏诗,体现了其所代表的清代格调派取法更广的诗学倾向,纠正了前代诗学以"建安风骨"代指魏诗的偏颇,更加准确地揭示出魏诗的总体特征、流变轨迹和艺术价值。
- 叶飞王宏林
- 关键词:沈德潜魏响别调
- 论诗学批评的“以史为鉴”——以《诗品》与《史记》为例
- 2019年
- 《诗品》在诗人创作心理机制、批评原则、编撰体例、写作手法四个方面受到了《史记》的影响。“托诗以怨”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继承发展;“掎摭病利”是对“不虚美,不隐恶”实录精神的创造性借鉴;诗人合评与《史记》人物合传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史记》的“互见法”进行了创造性转化运用。钟嵘“以史为鉴”的诗学批评思维为《诗品》嵌入了诗学批评的史学品格。
- 叶飞
- 关键词:诗学思想发愤著书
- 颜延之研究综述
- 2009年
- 目前,学术界对于颜延之研究主要集中在出仕时间、思想性格、著述、作品系年、诗歌创作、文赋、影响和颜谢比较八个方面。总体而言,成效显著,但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于出仕时间有争议,没有颜集的校注本,一些诗文的写作时间还有待考证和确定,诗歌"辞采"的研究比较表面化,文赋研究相对薄弱等。
- 叶飞
- 关键词:颜延之著述思想性格诗歌风格
- 郑州大学图书馆藏刻本《三茅宝卷》叙录被引量:2
- 2016年
- 郑州大学图书馆藏刻本《三茅宝卷》两种,属于同一版本系统,讲述道教上清派代表人物三茅真君修道及劝化事迹,突出"十二句好话"与"三十六戒"的劝善目的,系根据有关记载及民间传说敷衍而成,道教气息虽较浓厚,但无道教理论的阐发,又夹杂佛教宣传,且试图撇清与当时"邪教"和淫词唱本的界限,具有民间信仰佛道杂糅的特征。
- 韩洪波叶飞
- 关键词: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