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飞

作品数:179 被引量:973H指数:17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1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5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2篇文化科学
  • 17篇哲学宗教
  • 10篇政治法律
  • 2篇社会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98篇教育
  • 48篇德育
  • 37篇道德
  • 33篇公民教育
  • 25篇德教
  • 25篇公民
  • 24篇教师
  • 22篇道德教育
  • 15篇课程
  • 12篇学校德育
  • 12篇公共
  • 10篇学科
  • 10篇儒家
  • 9篇德育课
  • 9篇伦理
  • 8篇德育课程
  • 8篇品德
  • 7篇德育评价
  • 7篇文化
  • 6篇教学

机构

  • 135篇南京师范大学
  • 34篇北京师范大学
  • 7篇教育部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南京财经大学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长安大学
  • 1篇唐山学院
  • 1篇湖北省农业科...
  • 1篇西南大学

作者

  • 176篇叶飞
  • 8篇刘荣
  • 4篇管昊
  • 3篇王睿
  • 3篇郭刚
  • 2篇李会松
  • 2篇楚燕
  • 2篇楚燕
  • 2篇檀传宝
  • 1篇曹云
  • 1篇李凡卓
  • 1篇雷浩
  • 1篇黄建安
  • 1篇龚自明
  • 1篇叶飞
  • 1篇叶飞
  • 1篇罗军武
  • 1篇郭元祥
  • 1篇冯建军
  • 1篇刘志军

传媒

  • 12篇中国德育
  • 9篇中国教育学刊
  • 8篇南京社会科学
  • 8篇高等教育研究
  • 7篇教育理论与实...
  • 7篇教育导刊(上...
  • 6篇教育科学
  • 6篇教育科学研究
  • 6篇教育学术月刊
  • 6篇中小学德育
  • 5篇湖南师范大学...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4篇教育发展研究
  • 3篇福建教育
  • 3篇武汉科技大学...
  • 3篇贵州师范大学...
  • 3篇现代教育论丛
  • 3篇当代教育科学
  • 2篇江苏高教
  • 2篇教育研究与实...

年份

  • 5篇2024
  • 9篇2023
  • 4篇2022
  • 6篇2021
  • 11篇2020
  • 10篇2019
  • 7篇2018
  • 6篇2017
  • 11篇2016
  • 1篇2015
  • 18篇2014
  • 11篇2013
  • 12篇2012
  • 13篇2011
  • 4篇2010
  • 14篇2009
  • 15篇2008
  • 3篇2007
  • 14篇2006
  • 2篇2005
1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在小学品德课程中实施生态伦理教育的思考被引量:1
2006年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障碍,人口过剩、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正困扰着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正因为如此,自上个世纪早期以来生态学家们便开始呼吁建立一种新的调节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伦理——生态伦理。生态伦理学家莱昂波德(A.Leopold)就曾指出,人类伦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协调人与人关系的阶段,协调人与社会关系的阶段,以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阶段。不论此种阶段划分是否正确,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当前形势下确实非常突出。因此,鉴于生态环境的压力,我国的学校教育也应该把一些基本的生态内容纳入到教材当中,让学生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现行的小学品德课程,根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已经包含了一部分的环境地理教学内容,其中涉及到不少关于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为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渗透生态伦理教育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必要的。
叶飞
关键词:生态伦理教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品德课程
教育数字乌托邦的风险及其防范
2024年
数字技术在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的同时,也加剧了教育主体对数字技术的依赖、想象和崇拜,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教育数字乌托邦”现象的出现。教育数字乌托邦不单是一种技术乐观主义思维下的教育遐想,还是教育主体缺乏理性批判精神的一种教育数字冲动,它本质上隐含着教育与数字的关系失衡问题。教育数字乌托邦现象的发生,将给教育带来诸多潜在风险:教育主体地位异置的数字崇拜风险;数据隐私泄露与滥用的数字安全风险;数字资本煽动与鼓吹的数字消费风险;智能技术内生的数字算法风险。据此,我们需要重构数字与教育的关系,建立教育数据隐私安全机制,加强教育主体数字素养培育,基于数字人文优化教育算法设计,以此来防范教育数字乌托邦的产生及其风险,科学地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陈薪旭叶飞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
论孟子人格教育思想的平等理念
2020年
孟子人格教育思想对于人的平等人格的阐释和发扬,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专制权力文化和专制等级观念的束缚,倡导了一种朴素的道德人格平等的理念。具体而言,在道德本性上,孟子认为每个人都先验地具有同等的道德禀赋,因而,人性在起点上是平等的;在道德修习过程中,孟子认为道德修习者和道德教育者享有平等的人格,道德修习的过程是一个向内反思的、自主建构的过程,而非外在强制和灌输的过程;在道德人格尊严上,孟子认为道德人格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每个人都能以“道德挺立”的姿态来捍卫自身作为人的尊严;在道德境界上,孟子解构了儒家圣人观的神秘性、崇高性和等级性色彩,以平等的视角提出了圣凡同一观念,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普遍平等性的人格境界论。孟子人格教育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平等理念,值得我们不断去理解和借鉴。
叶飞
关键词:人格教育儒家
参与式公民学习与公民教育的实践建构被引量:13
2011年
"参与式公民学习"以公民参与实践为基础,引导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当中,从而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公民品德和公民实践能力。参与式公民学习克服了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公民社会的分裂状态,可以更好地实现前后者的有机融合。基于此,参与式公民学习可以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公民教育通过搭建公共参与的实践平台能够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公民品质。参与式的公民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公共生活以及学校领域外的社会公共生活当中,建构积极的公民参与,最终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和使命。
叶飞
关键词:公民教育公民品质
论孟子的“扩充四端”及其道德教育之理路被引量:3
2017年
孟子心性哲学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之"四端"植根于人的本心;因而,道德教育是一个不断向内扩充道德本心的过程,而不是向外求索的过程。孟子认为,"扩充四端"是道德教育的必经之路,因为人虽然先验地赋有道德本心,但是此心极易为自身之欲望以及外物之缠扰所遮蔽;而惟有通过"扩充四端",人的道德本心才能重新归于敞亮和澄明,人也才能成为真正的道德人。基于此,孟子建构了以人性善为理论基础、以存养扩充为主要方法机制、以"人皆可以为尧舜"为基本人格目标的道德教育思想,从而开创了儒家道德教育的新理路,奠定了中国传统德育理论的人性论、方法论和目的论的基础。孟子的"扩充四端"思想有助于矫治当代德育心灵缺席的弊病,对当代德育的逻辑原点、功能定位及方法体系等方面的变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的意义。
叶飞
关键词:道德教育儒家
浅论学校德育课程与社区治理的一体化建设
2018年
学校德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不仅涉及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学科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还涉及社区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学校德育课程与社区治理的一体化是现有的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补充,社区治理活动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一种隐性课程机制,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推动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社区治理还可以有效联结青少年学生的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推动青少年学生成长为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和谐发展的道德人。为了更好地落实学校德育课程与社区治理的一体化,可以开展"学校-社区"道德行动计划及治理机制,让儿童去发现、分析、解决社区道德问题,参与社区治理,在社区治理活动及道德行动中实现道德品质的全面成长。
叶飞
关键词:德育课程课程一体化学校德育
公共参与精神的培育——对“唯私主义综合症”的反思与超越被引量:17
2020年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如何通过公共参与精神的培育来提升人们共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显得愈来愈重要。但是,从当前教育现实的角度观之,青少年学生的公共参与精神正遭受着来自个体私利主义、竞争性个人主义等观念的不良影响,甚至引发了"唯私主义综合症"的产生乃至膨胀。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学校制度、公共文化以及实践行动等层面的整体性建构,形成一种参与式、交互性的教育体系,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公共参与中形成"他在性"的视野,构建个体与他者、个体与社会的有机联结,最终更好地培育具有共建共治共享精神的道德主体。
叶飞
关键词:公共参与
“治理”视域下的学校公民教育被引量:13
2013年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扩大和提升学校的公共利益,培育学生的更为健全的公民品质。因此,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有机联结的关系,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建构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制度保障,而公民教育则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治理意识,提升他们的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治理的发展。基于"治理"理念而建构起来的公民教育,不再是灌输式、概念式的公民教育,而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它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治理型的公民。
叶飞
关键词:公民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方式的建构——基于“服务学习”的理念
2012年
公民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公民课程和公民理论的知识授受,更为重要的,是要以公共生活为基础来陶冶、培育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社区生活是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区生活和社区服务,展开“服务学习”,
叶飞
关键词:公民教育教育方式公共生活公共精神
先秦儒家人格教育思想的主体性意蕴被引量:5
2011年
儒家教育思想虽然强调了受教育者对于既定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的服从和顺从,但同时也包含着主体性的道德意蕴。尤其是在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中,其主体性的精神内涵是比较突出的。先秦儒家倡导道德的自主修养,强调道德行为选择的自为自主,主张使自我成为道德意志的主宰者,赋予道德主体在道德低线与道德高线之间选择的权利。这些都可以视作是先秦儒家人格教育思想中所具有的主体性意蕴。虽然它与当代教育所倡导的主体性精神存在差异,但是其所体现的精神旨趣依然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挖掘。
叶飞
关键词:先秦儒家人格教育主体性道德主体性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