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大力

作品数:9 被引量:120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4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功能磁共振
  • 4篇儿童
  • 4篇磁共振
  • 3篇抑郁
  • 3篇双相
  • 3篇儿童青少年
  • 3篇成像
  • 2篇抑郁患者
  • 2篇受欺负
  • 2篇欺负
  • 2篇自杀
  • 2篇自杀意念
  • 2篇静息态
  • 2篇静息态功能磁...
  • 2篇功能磁共振成...
  • 2篇初中生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低频振幅
  • 1篇心理
  • 1篇心理评估

机构

  • 8篇中南大学湘雅...
  • 3篇泰山医学院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中南大学
  • 1篇衡阳师范学院

作者

  • 9篇苏林雁
  • 9篇卢大力
  • 5篇高维佳
  • 3篇钟元
  • 3篇周丽华
  • 3篇肖茜
  • 3篇卢光明
  • 3篇刘小群
  • 3篇焦青
  • 3篇戚荣丰
  • 3篇陆邵佳
  • 2篇郭永新
  • 2篇崔栋
  • 2篇曹卫芳
  • 2篇许强
  • 1篇胥传健
  • 1篇杨新华
  • 1篇陈贵
  • 1篇陈健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心理...
  • 2篇中国医学物理...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心理科学进展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无望与希望:从认知方式看无望抑郁的风险和恢复被引量:7
2014年
由于视角和侧重点的差异,无望抑郁认知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取向。一是以认知易感-压力模型为核心,围绕"无望"展开的病因学研究,关注认知危险因素、消极生活事件与无望以及抑郁风险之间的关系。二是以恢复模型为核心,围绕重获"希望"展开的无望抑郁恢复研究,关注认知保护因素、积极生活事件与重获希望以及抑郁缓解之间的关系。厘清一些相关问题、整合两个研究取向有利于准确评估个体无望抑郁的风险和弹性恢复。
周丽华陈健卢大力刘小群苏林雁
关键词:无望
基于局部一致性方法的儿童青少年双相抑郁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目的 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Pediatric bipolar disorder,PBD)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社会功能的一种精神障碍,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明.既往大量的研究显示儿童青...
高维佳钟元戚荣丰卢大力陆邵佳苏林雁
儿童抽动障碍心理评估及心理治疗被引量:25
2012年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尤其是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患儿存在很多行为与情绪问题,共患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很高。这些共患病和行为问题及抽动症状本身均严重干扰患儿的学习和生活,恶化其社会人际关系,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评估,为治疗提供依据,并有针对性的采用心理治疗,控制抽动症状、缓解心理压力,促进患儿全面康复。
卢大力苏林雁
关键词:抽动障碍心理评估心理社会治疗
初中生欺负、受欺负行为与抑郁、自杀意念的关系被引量:63
2013年
目的:探讨初中生欺负、受欺负行为与抑郁、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对946名7、8年级中学生进行了欺负、受欺负、抑郁和自杀意念的问卷测量。结果:参与欺负学生(欺负者、受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的抑郁和自杀意念水平显著高于未参与学生;其中欺负-受欺负者的抑郁和自杀意念水平最高,并显著高于受欺负者;受欺负者与欺负者的抑郁和自杀意念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在抑郁和自杀意念水平上,性别的主效应显著,但性别与欺负/受欺负身份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不同欺负/受欺负身份学生的抑郁和自杀意念水平有一定差异,但总的来说,都显著高于未参与学生,应特别重视并合理干预参与欺负学生的抑郁情绪和自杀意念。
刘小群卢大力周丽华苏林雁
关键词:欺负受欺负抑郁自杀意念
青少年双相障碍缓解相患者功能磁共振成像局域一致性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通过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信号的局域一致性(Re Ho)分析及认知功能测试,研究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Pediatric Bipolar Disorder,PBD)缓解相患者的静息态脑活动一致性情况,以及脑活动与认知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18例PBD缓解相患者和18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青少年参与功能磁共振数据采集,并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临床检查和认知功能测试。计算磁共振成像信号的Re Ho指标,分析Re Ho结果与临床指标和认知测试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青少年相比,PBD缓解相患者的Stroop色词干扰测试评分显著降低,Re Ho数值在右侧小脑、左侧额下回、右侧后扣带回显著增加,在左侧顶上回及左侧辅助运动区显著降低。左侧额下回的Re Ho值与发病年龄及Stroop色词干扰测试评分显著负相关,与连线测试评分显著正相关,右侧后扣带回及左侧辅助运动区的Re Ho值分别与发病年龄呈显著负相关与正相关。结论:PBD缓解相患者存在小脑、额下回、后扣带回、顶上回及辅助运动区的神经活动一致性异常改变,且额下回的神经活动异常与PBD缓解相患者的发病年龄及认知功能受损有关。
陈浩然高维佳焦青崔栋许强曹卫芳郭永新卢大力肖茜苏林雁卢光明
关键词:功能磁共振成像
社会支持在初中生受欺负与自杀意念间的调节作用被引量:22
2015年
目的探讨受欺负行为、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对干预初中生的欺负行为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对邵阳市946名七~八年级中学生进行受欺负、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杀意念的问卷测量。结果相关分析表明,受欺负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0.22,P〈0.01),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与自杀意念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0,-0.24,P值均〈0.01);回归分析表明,受欺负对自杀意念有正向预测性(P〈0.01),社会支持对自杀意念有负向预测性(P〈0.01),朋友支持与受欺负的交互项对男、女生自杀意念均有负向预测性(β男=-0.10,P〈0.05;β女=-0.11,P〈0.01),家庭支持与受欺负的交互项对男生自杀意念有负向预测性(β=-0.11,P〈0.05)。结论社会支持(特别是朋友支持)能有效缓解初中生受欺负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对于初中男生来说,家庭支持仍是其缓解受欺负压力的有效资源。
刘小群陈贵杨新华卢大力周丽华苏林雁
关键词:社会支持自我伤害行为统计学
基于局部一致性方法的儿童青少年双相抑郁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目的: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Pediatric bipolar disorder,PBD)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社会功能的一种精神障碍,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明.既往大量的研究显示儿童青...
高维佳钟元戚荣丰卢大力陆邵佳苏林雁
儿童青少年双相躁狂患者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探讨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Pediatric bipolar disorder mania,PBD-mania)患者脑白质完整性的改变。方法:在湘雅二医院儿童精神科门诊收集21例年龄在10-18岁的PBD-mania患者(男/女:8/13)作为患者组,另在一学校选取18例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受试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磁共振扫描采集DTI数据。运用基于体素的分析法(voxel-based analysis,VBA)对DTI数据进行全脑白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BD-mania患者右侧前扣带和左侧丘脑的FA值显著下降,未发现有FA增高的脑区。上述两区域的FA值与PBD-mania患者的疾病病程、起病年龄、发作次数以及Young躁狂量表(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得分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前扣带与丘脑微观结构的改变可能是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的重要因素。
高维佳钟元戚荣丰卢大力肖茜焦青陆邵佳胥传健卢光明苏林雁
关键词:躁狂相弥散张量成像
青少年双相障碍缓解相患者功能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及认知功能测试研究青少年双相障碍(PBD)缓解相脑功能及认知功能改变状况。方法:采集PBD缓解相患者及正常青少年的功能磁共振成像信号(各16例),计算信号低频振幅,对被试进行认知功能测试,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BD缓解相组的低频振幅数值在右侧小脑、右侧颞上回及左侧海马旁回显著增加,在左侧枕中回、左侧楔叶及右侧枕上回显著降低(P<0.01,FDR校正)。右侧小脑与Stroop1测试结果负相关,左侧枕中回与数字广度-倒背测试结果正相关。结论:PBD缓解相会出现颞叶、小脑、边缘系统及枕叶自发神经活动紊乱,且小脑和枕中回的异常与PBD缓解相认知功能损伤有关。
魏明翔高维佳焦青崔栋许强曹卫芳郭永新卢大力肖茜苏林雁卢光明
关键词:功能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