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良满
- 作品数:48 被引量:260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核科学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 单个大气超细颗粒物源特征的同步辐射光源X射线探针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研究了单个大气超细颗粒分析靶样的制备方法,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PS同步光源的13-ID-C试验站,用束斑为2μm的X射线探针分析了不同污染源超细颗粒物,得到了单个超细颗粒物的特征X射线谱.实验结果表明,来自不同污染源的超细单颗粒具有不同的特征X射线能谱.这为单颗粒分析方法识别大气超细颗粒物来源提供了依据.超细含铅颗粒物的分析暗示,大气颗粒物中的铅污染是多源的,除燃烧加铅汽油外,燃煤和钢铁工业也是大气铅污染的排放源.来自燃煤排放的超细颗粒分析提示,燃煤超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具有更大的潜在危害.
- 李晓林刘江峰包良满张桂林李燕杨科李爱国Steve SuttonMatthew Newville
- 关键词:超细颗粒物单颗粒物
- 多功能扫描质子微探针数据获取系统研制
- 2015年
-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新的扫描质子微探针数据获取系统。新的4LB-Ⅰ型数据获取系统基于NI公司的PXI-7852R数据采集卡和Lab VIEW软件平台,具备了多个物理信号采集、多能谱显示、存储,以及束流扫描和二维成像等功能,可以满足在一次实验中同时获取多种物理量的需要。实验验证了该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 刘江峰雷前涛包良满李晓林李燕
- 关键词:数据获取NI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
- 上海工业区大气颗粒物中硫的化学形态和分布被引量:5
- 2009年
- 用低压冲击式采样器(DLPI)采集了上海工业区和郊区大气中28nm~9.92μm粒径范围的颗粒物样品,用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XANES)和X射线荧光分析(SRXRF)对样品中硫的化学形态和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粗颗粒物和细颗粒物中的硫,大部分以硫酸盐形式存在;超细颗粒物中除了硫酸盐硫之外,一部分硫以低价的还原态形式存在,可能的化学形态为金属硫化物、噻吩类有机硫化物.细粒子中硫的质量浓度高于粗颗粒,约70%的硫分布在细粒子中.硫的质量浓度呈多模态分布.工业区的超细颗粒物峰值出现在0.091~0.154μm;细颗粒的分布为积聚模,峰值出现在0.38~0.611μm;粗颗粒分布为粗模态,在1.59~3.98μm和6.57~9.92μm出现2个峰值.郊区的超细颗粒物中硫的质量分布不存在峰值;积聚模出现两个亚模态,分别为峰值在0.261~0.380μm的"凝结模态"和峰值在0.611~0.945μm的"液滴模态";粗模态峰值在2.38~6.57μm.污染来源和颗粒物形成、转换机制以及不同采样时间的气象条件差异决定了2个地区颗粒物中硫的分布特性,工业区颗粒物中硫的来源有海盐源的贡献,而郊区较少受海洋源的影响.
- 包良满张元勋李晓林李燕刘卫赵屹东马陈燕韩勇
-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硫粒径分布
- 生活垃圾焚烧物中有机碳组分研究
- 2013年
- 采用XANES谱结合核分析技术ERD并利用配有EDS的SEM实验及OC/EC实验,对我国东部3个城市的生活垃圾焚烧物质中有机物进行初步的分类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芳香碳在生活垃圾焚烧物中存在的普遍性;同时,在对不同种类焚烧废弃物进行有机物的初步定量分类研究时得到了与利用其他化学分析方法上相似的结果。表明这一手段对有机物的初步分类识别上的可靠性,并且通过给出不同组分的生活垃圾在焚烧后的有机物组分的特征,可以对焚烧条件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 刘可林俊包良满曹玲玲曾建荣王广华龙时磊李燕
- 关键词:核分析技术XANESSEM焚烧
- Cu/SiO_2/Si(100)体系中Cu和Si的扩散和界面反应被引量:1
- 2006年
- 室温下,利用磁控溅射方法在P型Si(100)衬底上沉积了铜(Cu)膜。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卢瑟福背散射(RBS)分析了未退火以及在不同温度点退火后的样品,研究了Cu.SiO2.Si(100)体系的扩散和界面反应。RBS分析得出:对于Cu.SiO2.Si(100)体系,当退火温度高于350℃时,才产生明显的扩散,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体系扩散越明显;当退火温度在450℃以下时,XRD没有测得铜硅化合物生成;当温度到500℃时才有铜硅化合物生成。这比已有文献报道的温度低。
- 曹博包良满李公平何山虎
- 关键词:扩散硅化物
- 大气颗粒物中轻元素的PIGE研究
- 质子激发γ射线分析(PIGE)是一种用来分析轻元素的核反应分析方法,不仅能给出元素含量,而且能给出元素的深度分布。其原理就是利用MeV的质子束辐照样品,质子穿过轻元素的库伦势垒,激发样品的原子核,引起核反应,处于激发态的...
- 贾彦彦包良满李晓林雷前涛张元勋李燕张桂林
- 沙尘暴对上海大气颗粒物中S、Cl、Ca化学种态的影响
- 2013年
- 为研究沙尘暴对上海大气颗粒物化学组成的贡献,本文连续采集了沙尘暴前、中、后期的颗粒物样品,使用同步辐射XRF以及XANES技术解析样品颗粒物中元素浓度以及S、Cl、Ca化学组成在沙尘暴过程中的变化。元素浓度变化结果显示,大气颗粒物样品地壳元素(Si、Al、Ca、K、Mg、Fe、Ti)随沙尘暴的到来大幅度增加,但是本地污染元素(S、Zn、Pb、Cu、V、Cr、As)却由于沙尘暴的"清洁"作用而降低。沙尘暴前后颗粒物样品中S元素主要以(NH4)2SO4的形式存在,Cl元素主要以有机氯的形式存在,而Ca元素主要以石膏形式存在。而沙尘暴期间的样品S元素主要存在形式是石膏(CaSO4·2H2O),Cl元素存在形式是有机氯及无机氯(–1价),Ca元素主要存在形式是CaCO3。结合后向轨迹,无机氯的来源可能是沙尘暴沿途(海面)携带的海盐成分,而石膏则是沙尘中富含的CaCO3在传输途中与SO42发生反应形成的。沙尘暴不仅给上海大气颗粒物带来了丰富的地壳颗粒物,而且沿途携带颗粒物,使得原本滞留的颗粒物随着沙尘暴输送到上海大气环境中,沙尘颗粒在传输过程中还会与当地污染颗粒物发生化学反应。
- 龙时磊刘可曾建荣曹玲玲包良满林俊李燕马陈燕
- 关键词:沙尘暴后向轨迹颗粒物
- 上海近海(洋山)海水主要成分及微量元素分析被引量:6
- 2012年
- 为研究人为活动等因素对近海海水成分和海洋环境的影响,本文使用离子色谱(IC)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ICP-MS)分别对上海沿海(洋山)海域海水中的主要成分和43种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通过钠度和富集因子等参数将测量值与全球海水平均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上海近海海水受长江等陆地河流的冲淡作用,主成分浓度整体下降,但主成分之间的比例变化不大;人为活动对近海海水微量元素的含量有显著影响,在海水被冲淡的背景下,40种所测微量元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富集,富集的可能来源有海事航运活动、沿海及长江流域工业废弃物排放及沿海河流水土流失等。
- 曾建荣龙时磊包良满李玉兰李燕
- 关键词:近海海水微量元素ICICP-MS
- 铜团簇束在硅上碰撞沉积的薄膜表面能谱分析被引量:2
- 2004年
- 用一种新型磁控溅射气体凝聚团簇源产生Cu-n(n是团簇原子个数)团簇束,当团簇束分别在偏压为:0,1,3,5,10kV的电场中加速后,在真空中,沉积在室温下的P型Si(111)衬底上,获得Cu/P-Si(111)薄膜样品。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薄膜,结果表明:薄膜本身不含C和O等杂质;当Cu/P-Si(111)样品暴露在空气中时,样品表面会氧化和碳污染,铜的特征电子峰几乎被湮没。用能量3keV流强为4~6μA/cm2Ar+束,预溅射处理样品表面后,用XPS分析,常规磁控溅射室温下得到的Cu/P-Si(111)样品和铜团簇束沉积,偏压分别为0,1,3,5,10kV的样品XPS谱和块状Cu标样谱基本一样,Cu2P1、Cu2P3、CuLMM特征峰位没有移动,反映不出原子结合能差异。
- 李公平丁宝卫张小东丁印锋刘正民朱德彰包良满
- 关键词:单晶硅
- 碳质大气颗粒物的扫描质子微探针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碳质颗粒物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质量、人类健康等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使用扫描质子微探针对上海两个典型环境监测点的大气颗粒物及7类污染排放源的单颗粒进行了分析.利用微束非卢瑟福弹性背散射谱micro-EBS(non-Rutherford elastic backscattering,EBS)分析了单颗粒中的C含量,发现燃煤烟尘、燃油烟尘、汽车尾气、柴油公交车尾气等污染源中碳质颗粒物占优,而水泥尘、钢铁工业尘、土壤尘中无机颗粒物占优;中心城区的碳质颗粒物占优,而工业区的无机颗粒物占优,单颗粒物的元素分布可以反映颗粒物发生大气化学反应的重要信息,利用微束质子激发X射线荧谱micro-PIXE(particle induced X-ray emission,PIXE)分析得到了大气颗粒物的S、Ca、Fe等元素分布,发现含Ca的碳质颗粒在大气中发生了硫化反应.
- 包良满刘江峰雷前涛李晓林张桂林李燕
-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单颗粒MICRO-PIXE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