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鹏

作品数:49 被引量:303H指数:9
供职机构:陕西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9篇眩晕
  • 8篇前庭
  • 7篇缺血
  • 6篇细胞
  • 5篇蛋白
  • 5篇血管
  • 5篇阵发
  • 5篇阵发性
  • 5篇位置性
  • 5篇位置性眩晕
  • 5篇小胶质细胞
  • 5篇良性阵发性位...
  • 5篇疗效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胶质
  • 5篇胶质细胞
  • 4篇头痛
  • 4篇偏头痛
  • 4篇缺氧

机构

  • 48篇陕西省人民医...
  • 7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宝鸡市人民医...
  • 2篇复旦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浙江省人民医...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西安医学院
  • 2篇空军军医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陕西中医药大...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包头市中心医...
  • 1篇西安高新医院

作者

  • 48篇刘鹏
  • 24篇唐鹏
  • 23篇刘玥
  • 23篇种莉
  • 20篇李锐
  • 18篇陈丽
  • 16篇李晓青
  • 12篇张欣
  • 11篇郭民侠
  • 8篇侯辰
  • 6篇张李娜
  • 4篇汤敏
  • 4篇王瑾
  • 4篇张小玲
  • 4篇刘西玲
  • 3篇张鑫
  • 3篇苗常青
  • 2篇吴小红
  • 2篇赵性泉
  • 2篇高甜

传媒

  • 7篇脑与神经疾病...
  • 5篇中国医学前沿...
  • 3篇中西医结合心...
  • 3篇中华老年多器...
  • 3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临床内科杂志
  • 2篇陕西医学杂志
  • 2篇神经损伤与功...
  • 2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河北医学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贵州医药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解剖科学进展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8篇2018
  • 4篇2017
  • 7篇2016
  • 6篇2015
  • 7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家族聚集型前庭性偏头痛与散发型前庭性偏头痛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比较家族聚集型前庭性偏头痛(VM)与散发型VM的疗效差异,为进一步提高VM的精准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7年4月于我院眩晕门诊就诊的VM患者386例,根据是否有家族聚集倾向分为家族聚集型VM组(89例)和散发型VM组(297例),再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别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前庭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其眩晕、抑郁及焦虑程度,并比较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的病情程度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前家族聚集型VM组DHI、HAMD及HAMA评分均明显高于散发型VM组(P<0.05)。散发型VM和家族聚集型VM试验组治疗前后的DHI、HAMD及HAMA评分差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相同治疗方案下,家族聚集型VM组与散发型VM组DHI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散发型VM各组HAMD及HAMA评分差值均较家族聚集型VM对应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庭康复训练联合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VM患者的眩晕及焦虑抑郁症状,且散发型VM患者的改善程度较家族聚集型VM患者明显,提示应重视VM患者的精神心理治疗,尤其是有家族聚集倾向的VM患者。
张李娜吉林祝刘鹏种莉张欣
关键词:散发型
二甲双胍对缺氧状态下高血糖诱导N9小胶质细胞释放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缺氧状态下高血糖诱导小胶质细胞释放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N9小胶质细胞分为四组:正常血糖组、正常血糖+二甲双胍组、高血糖组、高血糖+二甲双胍组。正常血糖+二甲双胍组与高血糖+二甲双胍组细胞均加入2 mmol/L二甲双胍处理12小时,四组细胞均进行缺氧处理24小时(3%O2)。采用小干扰RNA(si RNA)靶向沉默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1(AMPKα1),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MPKα1的m RNA和蛋白水平,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各组细胞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水平。结果二甲双胍对缺氧状态下高血糖诱导的炎性因子(IL-6、IL-1β、TNF-α)蛋白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并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高血糖组IL-6、IL-1β、TNF-αm RNA及蛋白分泌水平高于正常血糖组(P<0.05);高血糖+二甲双胍组IL-6、IL-1β、TNF-α蛋白分泌水平低于高血糖组(P<0.05);正常血糖组与正常血糖+二甲双胍组IL-6、IL-1β、TNF-α蛋白分泌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沉默AMPKα1能够上调高血糖+二甲双胍状态下IL-6、IL-1β、TNF-α蛋白分泌水平,与仅转染si-control细胞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二甲双胍能够抑制缺氧状态下高血糖诱导小胶质细胞炎性因子的释放,而AMPKα1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陈丽李晓青种莉刘鹏侯辰张李娜李锐
关键词:二甲双胍高血糖状态小胶质细胞炎性介质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被引量:54
2020年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是指由脑血管病变引起、并以前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对于部分缺乏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患者而言,其早期确诊仍极具挑战性。为此,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多次讨论,制定本共识,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早期识别与规范诊疗能力。
王武庆付蓉毕国荣刘鹏杨怡吴子明赵性泉赵桂萍施天明崇奕梁燕玲韩军良
关键词:头晕眩晕卒中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自然变化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大鼠神经行为、梗死体积、组织形态及缺血半暗带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水平变化。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2组,Ⅰ组(假手术组);Ⅱ组(脑缺血组)。用线栓法建立动物模型,不给予再灌注,各组在术后48h断头取脑,处死前行神经功能评分,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用HE染色观察组织学形态,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GF、BDNF的表达水平。结果Ⅰ组在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组织形态及大脑皮层相应部位NGF、BDNF阳性细胞数均正常。与Ⅰ组比较,Ⅱ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和梗死体积均严重受损;光镜下Ⅱ组缺血性病理改变较重,与Ⅰ组比较,Ⅱ组缺血半暗带NGF、BDNF阳性神经元数增加(P<0.05)。结论脑缺血本身可上调缺血半暗带NGF、BDNF的表达水平。
刘鹏王瑾苗常青刘玥唐鹏侯辰张欣种莉李晓青李锐
关键词:脑缺血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阿司匹林肠溶片与双嘧达莫联合用于脑血栓治疗的临床分析及对NIHSS评分的影响被引量:33
2017年
目的:对脑血栓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与双嘧达莫联合疗法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20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联合应用双嘧达莫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效果和血液流变学检查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方面,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沉淀率和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沉淀率和纤维蛋白原,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均得到一定改善,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与双嘧达莫联合的方法极大程度治疗患者脑血栓临床症状,总有效率更高,而且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情况,对于脑血栓患者NIHSS评分的降低有帮助,临床上应加以推广应用。
种莉陈丽唐鹏刘鹏刘玥
关键词:脑血栓阿司匹林肠溶片双嘧达莫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神经营养因子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及丹参乙酸镁的影响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观察丹参乙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神经行为、梗死体积、组织形态及缺血半暗带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丹参乙酸镁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Ⅰ组(假手术+安慰剂组);Ⅱ组(缺血-再灌注+安慰剂组);Ⅲ组(缺血-再灌注+药物组)。用线栓法建立动物模型,各组在术后48h断头取脑,处死前行神经功能评分,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用HE染色观察组织学形态,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GF、BDNF的表达。结果Ⅰ组在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组织形态及大脑皮层相应部位NGF、BDNF阳性细胞数均正常。与Ⅱ组相比,Ⅲ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和梗死体积明显降低(P<0.05);光镜下,Ⅲ组缺血性病理改变较轻,缺血半暗带NGF、BDNF阳性神经元数显著增加(P<0.01)。与Ⅰ组相比,Ⅱ组缺血半暗带NGF、BDNF阳性神经元数显著增加(P<0.01)。结论丹参乙酸镁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缺血半暗带NGF、BDNF的表达而实现的。
刘鹏王瑾苗常青李正仪李晓青李锐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
急性脑梗死后IL-8、Fibulin-5和P-selectin水平及丹红注射液干预效果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后IL-8、Fibulin-5和P-selecti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控制血糖、血压,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红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疗效及血清Fibulin-5、P-selectin、IL-8水平。结果:观察组NIHSS评分由(14.47±3.01)分下降至(3.78±0.57)分,对照组NIHSS评分由(14.51±2.17)分下降至(6.13±0.93)分,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无差异,治疗后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57%,高于对照组41.07%,两组患者治疗前P-selectin、Fibulin-5、IL-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更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前后P-selectin为(10.63±1.54)μg/L、(7.65±1.02)μg/L,Fibulin-5为(124.56±22.67)μg/L、(66.31±12.21)μg/L,IL-8为(835.12±123.51)ng/L、(254.12±62.27)ng/L;对照组治疗前后P-selectin为(10.56±2.51)μg/L、(8.24±1.57)μg/L,Fibulin-5为(123.47±24.51)μg/L、(81.67±10.2)μg/L,IL-8为(824.57±135.46)ng/L、(424.52±64.51)ng/L。结论:丹红注射液能够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Fibulin-5、P-selectin、IL-8水平,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疗效。
王妮郭荷娜刘鹏郭生龙杨谦
关键词:IL-8FIBULIN-5P-SELECTIN丹红注射液
SRM-Ⅳ前庭功能诊疗系统改良坐-卧位试验对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的指导意义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SRM-IV前庭功能诊疗系统改良坐-卧位(SSPT)试验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指导意义。方法:BPPV患者311例,按自发眼震、改良SSPT试验、Dix-Hallpike试验、SRT试验顺序进行检查,比较改良SSPT试验诱发阳性率与经典变位试验判断患侧的准确性及复位成功率。结果:311例患者中,水平半规管结石(HC-BPPV)118例,后半规管结石(PC-BPPV)193例。假性自发眼震10例(3.2%),改良SSPT眼震226例(72.7%)。118例HC-BPPV中明确患侧96例(81.4%),改良SSPT试验阳性50例(52.1%),改良SSPT试验与经典变位试验结果一致43例(86.0%),结果不一致7例(14.0%),经典变位试验无法判定患侧22例(18.6%),其中经改良SSPT试验明确患侧19例。193例PC-BPPV中明确患侧181例(93.8%),改良SSPT试验阳性145例(80.1%),改良SSPT试验与经典变位试验结果一致143例(98.6%),结果不一致2例(1.4%),经典变位试验无法判定患侧12例(6.2%),经改良SSPT试验全部明确患侧。按经典变位试验判断结果复位有效率87.5%,按改良SSPT试验判断结果复位有效率95.6%(P<0.05)。结论:改良SSPT试验在判断BPPV患侧时准确率高。
李玉娟刘鹏杨丹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半规管
3D-SNAP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价颅内动脉夹层的价值研究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探讨三维同步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threedimensional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 plaque hemorrhage,3D-SNAP)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43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或脑梗死患者,其中颅内动脉夹层18例,非动脉夹层2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PhilipsIngenia 3.0 T MRI获取TOF-MRA、T1WI-VISTA、T2WI、3D-SNAP、CE-T1WI成像,双盲分析各序列颅内动脉夹层征象。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夹层组与非夹层组临床基本资料以及夹层组各序列影像学特征;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各序列对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效能。结果 (1)夹层组年龄较非夹层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性别、血压、糖尿病、吸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6例患者在TOF-MRA、T2WI、T1WI-VISTA、SNAP及CE-T1WI成像序列同时显示夹层瘤样扩张、真假腔、壁内血肿、内膜瓣征象;颅内动脉夹层壁内血肿、双腔征及内膜瓣显示率高分辨MRI各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AP显示壁内血肿最敏感,CE-T1WI显示双腔征、内膜瓣征最敏感。(3) TOF-MRA、T2WI、T1WI-VISTA、3D-SNAP、CE-T1WI、SNAP联合CE-T1WI成像序列诊断颅内动脉夹层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3、0.492、0.729、0.741、0.752、0.824。结论 3D-SNAP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无创性、有效评价颅内动脉夹层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汤敏张鑫张东升张小玲李陇超王莉刘鹏高洁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MRI对脑梗死继发皮质脊髓束华勒变性的动态研究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利用MRI观察脑梗死继发皮质脊髓束华勒变性的变化规律,探讨早期华勒变性扩散加权成像(DWI)信号特点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认识华勒变性提供影像学依据。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狭窄闭塞致脑梗死患者,依据脑梗死后所致皮质脊髓束变性DWI呈高信号和等信号分为两组,所有患者于发病后1 d、1个月、6个月、12个月均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测量患侧与健侧大脑脚宽度比,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比较两组大脑脚宽度比及NIHSS评分。结果随访1个月、6个月、12个月,急性期皮质脊髓束华勒变性DWI高信号组NIHSS评分均高于等信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发病后1 d 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急性期皮质脊髓束华勒变性DWI高信号组患侧大脑脚宽度比小于等信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高信号组大脑脚萎缩更明显;两组发病后1 d、随访1个月、6个月患侧大脑脚宽度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质脊髓束华勒变性1~6个月以轴突肿胀、髓鞘崩解、T2WI高信号为特征,6~12个月以有髓纤维容积减少、脑干不对称萎缩、胶质增生为特征。皮质脊髓束华勒变性DWI早期高信号提示预后较差。
汤敏张鑫吴小红闵智乾刘鹏张小玲
关键词:脑梗死WALLER变性锥体束扩散加权成像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