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卓
- 作品数:10 被引量:12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针刺通过调控不同信号通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3年
-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多发生于育龄期女性,以痛经、性交痛、慢性盆腔炎、不孕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70%~80%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针刺对妇科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可有效改善EMs疼痛。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数据库发现,针刺可通过调控NF-κB、JAK2/STAT3、MAPK、VEGF/VEGFR、PGE2等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治疗EMs疼痛的作用。未来可针对EMs疼痛机制以及从EMs过程出发对各信号通路进行深入研究,根据针刺调控相关信号通路在EMs疼痛中的治疗效果为针刺治疗EMs疼痛提供理论支持。
- 冯卓甘柠淼黄鼎坚农淯媛李季
-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针刺信号通路
- 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的研究进展
- 2023年
-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dtriosis, EMs)在妇科疾病中发生率较高,大多出现在育龄期女性中,主要是多种因素出现的,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会导致临床发病率明显增加,对女性健康造成较大影响。西医研究中,治疗治疗方案为药物与手术,常见药物中包括口服避孕药和雌激素,手术开展腹腔镜技术,疗效较可观。中医认为,EMs基本病机是血瘀,在治疗期间需要以活血化瘀为法,治疗方案可分为内治法及外治法两大类,对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治疗期间安全性较高。
- 冯卓邹卓成农淯媛甘柠淼李季
- 关键词:针灸中医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
- 针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被引量:3
- 2021年
- 检索从2001年1月1日—2019年11月20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数据库(VIP)和PubMed数据库中关于糖尿病胃轻瘫(DGP)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发病机制与针刺在DGP治疗上所产生相关机制的文献,目的在于探究针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作用机制。经分析发现,针刺可调节DGP患者的Cajal间质细胞、胃肠道激素水平、加快自主神经功能修复、增强胃肠动力、促进胃排空、调节肠肽系统及降低血糖。这些作用途径阐释了针刺治疗DGP的原理机制,同时也暴露出目前对于DGP机制认识的缺陷,对今后的研究引发了更加广阔的期望和思考。
- 庞瑞康耿宝忠玉杰锋范郁山聂英杰赵晓君冯卓
- 关键词:糖尿病胃轻瘫针刺电针
- 壮医药线点灸在功能性胃肠病气郁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2023年
- 目的:探讨壮医药线点灸在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气郁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FGIDs气郁质患者100例依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线点灸组(壮医药线点灸治疗)、非药线点灸组(常规点灸治疗)各50例,6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后3个月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制气郁体质量表评估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体质,检测两组患者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水平。结果 :药线点灸组总有效率高于非药线点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药线点灸组自制气郁体质量表评分下降幅度较非药线点灸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线点灸组HO-1水平低于非药线点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治疗FGIDs气郁质效果优于非药线点灸,其机制可能与调养患者体质,降低患者HO-1水平有关。
- 邹卓成庞勇冯卓何列涛薛丽飞
-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病气郁体质血红素加氧酶1壮医药线点灸
- 桂林西瓜霜对宫颈糜烂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机制研究
- 蒋秋燕李妹燕覃秀珠赵霞倪毅唐厚秀钟璐黄清张荣臻冯卓董林红唐乾利
- 宫颈糜烂是妇科的常见病,在20〜29岁发病率为63.1%,临床表现有白带增多,呈脓性,接触出血,腰酸,下腹不适,可诱发宫颈癌,引起不孕。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如:有可能造成阴道内壁神经灵敏度降低,对...
- 关键词:
- 关键词:西瓜霜宫颈糜烂中医药
- 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及针灸干预机制的研究进展
- 2023年
-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是指在梗死区缺血脑组织的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级联反应而造成的损害,其症状可较前期加重,表现为脑神经细胞凋亡、坏死或者组织形态学改变等。神经细胞凋亡在CIRI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现通过国内外文献总结了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兴奋性氨基酸/氧自由基、钙超载、线粒体损伤、凋亡基因、内质网应激、炎症反应。溶栓治疗是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IVCD)最有效、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但存在过程复杂化、操作不便利等缺点,而针灸疗法对于IVCD治疗具有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能很好地弥补溶栓疗法操作复杂、易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限制的不足,有较佳的辅助治疗效果。目前经大量基础研究发现,针灸疗法可介导包括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钙超载、炎症反应、凋亡基因等方面对神经细胞凋亡进行治疗,但目前在内质网应激、线粒体损伤的针灸疗法研究较少,故加强对于这2个方向的研究可为针灸治疗IVCD取得新的突破。
- 庞瑞康冯卓何列涛邹卓成许富何就杰覃宁婧
-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凋亡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钙超载凋亡基因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伴胰岛素抵抗的选穴规律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总结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伴胰岛素抵抗(IR)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及PubMed数据库,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针灸治疗PCOS伴IR的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4.1、SPSS Statistics 20.0对使用频次≥10次的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经筛选共纳入101篇文献,涉及腧穴81个。针灸治疗PCOS伴IR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关元、三阴交、中脘、天枢、足三里等;常用腧穴分布于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特定穴以交会穴、募穴、五输穴为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24组穴位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其中肝俞-膈俞-脾俞-肾俞-卵巢-水分、天枢-带脉-丰隆-阴陵泉-水分、下脘-中脘-气海-水道组合的关联度较高。聚类分析得到3类腧穴组合:(1)气海、中脘、天枢;(2)归来、太溪、大横、水道、下脘、太冲、血海、带脉、阴陵泉、卵巢、水分、膈俞、肝俞、脾俞、肾俞、中极;(3)子宫、关元、三阴交、丰隆、足三里。结论针灸治疗PCOS伴IR的选穴多以补脏腑之虚、调脾胃之功能、利水液之代谢为原则,其腧穴配伍体现了标本兼治、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
- 赵晓君范郁山冯卓麦威庞瑞康黄丽琳聂英杰
-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针灸选穴规律数据挖掘
-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25例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观察以体针结合灸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纳入标准的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运用体针结合灸法及药物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8.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6.0%,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相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比对照组更明显。结论体针结合灸法及药物治疗慢性盆腔炎均能取得疗效,但体针结合灸法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
- 冯卓
-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体针灸法
- 益肾调督针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大脑海马神经元凋亡及JNK、p-JNK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研究益肾调督针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益肾调督针法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应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益肾调督针法组予针刺百会、风府、大椎、命门及双侧肾俞和太溪穴,于缺血再灌注24 h后针刺1次。应用Zea-Longa评分法评估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应用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病理形态学变化,应用TTC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组织梗死情况,TUNEL法检测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技术检测JNK、p-JNK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鼠海马神经细胞排列散乱,核固缩、深染,脑组织相对梗死体积百分比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凋亡神经元数量、JNK及p-JNK阳性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肾调督针法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海马神经细胞形态改善,脑组织相对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凋亡神经细胞数目、JNK及p-JNK阳性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调督针法能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下调海马区JNK和p-JNK的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这可能是其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 冯卓赵晓君邹卓成刘学谦赵雪淳曾嘉志吴椋冰
- 关键词:益肾调督针法JNKP-JNK
- 针刺调控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 2023年
-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病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高的五大特点[1]。其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及时有效的疏通栓塞血管恢复血液供应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再通复流可加重脑组织损伤,使病情恶化,即发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
- 冯卓农淯媛甘柠淼吴椋冰
- 关键词:脑组织损伤CEREBRALISCHEMIA血液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