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绥燕
- 作品数:75 被引量:125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态势被引量:3
- 2024年
- 地球系统可以划分为固体地球系统、表层地球系统和日地空间系统三大组成部分,这三大部分之间不仅存在能量和物质上的相互传输和耦合关系,而且涉及从微观到宏观的多个尺度.地球系统科学以全球性和统一性以及整体观、系统观和多时空尺度为特征,不仅着眼于地球各圈层之间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上的相互作用,而且以此来研究地球整体及其圈层之间的性质、行为、过程和机制.虽然对这三大系统内部学科领域的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对它们的整体行为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仍然认识不足,因此面临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挑战.固体地球系统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现有的观测技术难以深入到地幔内部,导致直接观测和数据获取困难;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和强磁场等极端环境,也给观测设备和科学实验带来了巨大挑战.表层地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内部各子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使得对表层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和长期演化的理解变得困难;生物活动对表层地球系统的影响日益显著,地球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的耦合更加复杂,如何区分和量化地球圈层相互作用和生物活动对表层地球系统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挑战.日地空间系统包括太阳活动、地球磁场、大气层、空间天气等多个物理过程,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显著,但现有的观测与重建方法和预测模型在精度和时效性方面仍存在不足;如何提高太阳活动的预测能力并减少空间天气灾害的影响是日地空间系统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跨越不同尺度并建立多物理过程的耦合模型是日地空间系统研究的重要挑战.由于上述地球三大系统内部及其之间的各种过程和现象往往跨越多个时间和空间尺度,并且表现出强烈�
- 郑永飞郭正堂焦念志穆穆朴世龙傅绥燕杨顶辉朱茂炎
- 关键词:地球内部地球圈层
- 一种中能电子探测探头及一种中能电子探测器
-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能电子探测探头及中能电子探测器,所述中能电子探测探头包括多个小孔成像结构探测单元、放大器板、探头支架,以及多个探头侧盖板。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包括四个线阵列小孔成像结构探测单元和一个面阵列小孔成像结构探测单...
- 邹鸿叶雨光施伟红宗秋刚傅绥燕仲维英王永福
- 文献传递
- 强磁暴时环电流离子的注入
- 大磁暴和强磁暴是地球空间极其严重的一种空间天气现象。磁暴的形成机制一直是日地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研究的中心。多数大磁暴和强磁暴起源于太阳日冕物质抛射事件(CMEs)。CME产生的太阳风高速流压缩磁层,造成磁场水平分量明显增...
- 谢伦濮祖荫周煦之傅绥燕
- 关键词:对流电场合环电流
- 文献传递
- 日地空间高能带电粒子的加速传输及效应研究
- 宗秋刚傅绥燕邹鸿王玲华何建森周煦之肖池阶田晖任杰叶雨光刘晗刘鹰陈兴燃郝以鑫李莉刘志扬赵玖
- 在地球磁层亚暴注入、超低频波与能量粒子间相互作用、超低频波激发机制、无碰撞磁重联电子扩散区就位探测、太阳风磁重联出流区的两步能量转换机制、太阳风湍动功率谱拐点(MHD尺度转向动力学尺度)的各向同性特征、电子尺度上磁洞空间...
- 关键词:
- 亚暴膨胀相近磁尾位形不稳定性模型Ⅰ.近磁尾位形不稳定性被引量:4
- 1996年
- 用单流体和双流体MHD近似,研究了近磁尾位形不稳定性(NETC).分析表明,NETC可能存在两种漂移不稳定情况C1和C2与卫星观测资料对比显示,C2较容易在亚暴膨胀相前夕出现,它可以解释亚暴膨胀相期间磁场和等离子体扰动的特征周期、尾向传播速度、磁场扰动和等离子体压强扰动之间的位相关系,场向电流的周期性结构,西向涌浪头部的电子沉降和极光隆起等观测特性和现象.薄电流片的极端情况(Rc≈ri)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 濮祖荫洪明华王宪民陈祖幸傅绥燕宗秋刚王敬芳刘振兴A.KorthR.FriedelG.Kremser
- 关键词:磁层亚暴
- 磁暴时期环电流中Fe离子的观测研究
- 众所周知,地球磁层的环电流离子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地球的电离层,另一个是太阳风例子。由于磁暴期间从电离层上行的氧离子增多,环电流离子成分的相对丰度也发生显著变化,氧离子和氦离子相对丰度增加,但质子的相对丰度减小。对于太阳风...
- 刘文龙傅绥燕
- 关键词:重离子环电流
- 文献传递
- 空间物理学最新进展与展望被引量:5
- 2021年
- 空间物理学是人类进入空间时代后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国内外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简要介绍空间物理领域近年来取得的重要进展、重要成果、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 王赤窦贤康龚建村傅绥燕张绍东张晓敏曹晋滨杨惠根吴健王劲松夏利东邓晓华肖伏良方涵先
- 关键词:空间物理
- 极光半球能量季节变化与太阳活动周期的关联被引量:1
- 2013年
- 极光半球能量(auroral hemispheric power,HP)是指通过极光沉降粒子进入地球南北半球的总能量,其南北半球不对称性或者季节不对称性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即冬季半球的HP与同期夏季半球的HP存在差异,但对于究竟冬季半球还足夏季半球获取更多极光能量尚有争议,且迄今还没有关于极光能量半球不对称性与太阳周期关联的报道.
- 郑玲傅绥燕宗秋刚PARKS George王赤陈曦
- 关键词:太阳活动周期总能量极光POWER
- 磁暴时ULF波多卫星联合观测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利用Cluster C1,GOES10,12和Polar四颗卫星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在2003年10月31日21:00~23:00 UT磁暴恢复相期间,地球磁层内大尺度ULF波的全球分布特征.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位于磁层不同区域的卫星观测到的ULF波的幅度、周期等性质差别很大.对ULF波幅度的全球分布来说,ClusterC1观测到的环向模最强,这可以解释为Cluster C1所在区域内发生了磁力线共振:空腔共振的压缩波模将能量耦合传递给磁力线共振的剪切阿尔芬波,从而观测到了到的很强的环向模.对ULF波周期的全球分布来说,ClusterC1观测到的波的频谱峰值周期最短,同步轨道高度的GOES卫星观测到的峰值周期较长,而位于更远处的Polar卫星观测到的峰值周期最长.Cluster C1在L=11.7~5.3范围内观测到环向模的周期几乎相同.GOES10和Cluster C1的三种波模的平方小波相关分析表明磁力线共振区域在向日面磁层至少扩展了四个地方时的宽度范围.Polar卫星观测的环向模是驻波,而极向模是行波,这可能是开放的磁尾波导模作用的结果.由于在时段内的太阳风速度很高而动压变化不明显,因此推测观测到的ULF波是高速太阳风在磁层顶激发的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激发的.
- 王永福傅绥燕宗秋刚杨彪濮祖荫谢伦周煦之
- 关键词:ULF波
- 不同起源地磁扰动期间极光沉降能量的统计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尽管对极光沉降能量(HP)的研究已经开展很久,但是关于不同行星际扰动源对HP影响的研究仍然很少.本文基于2001—2008年NOAA极轨卫星数据,对三类不同扰动源,即盔状冕流共转相互作用区(CIRs)、伪冕流CIRs和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ICMEs)驱动的中等磁暴期间HP的变化进行时序叠加统计分析,讨论了相关太阳风背景参数、地磁活动强度以及耦合函数的有效性;研究了三类磁暴事件期间HP的南北半球不对称性.结果表明,在磁暴之前盔状冕流CIR磁暴的HP明显低于伪冕流CIR磁暴和ICME磁暴,盔状冕流"磁暴前的平静期"与Newell耦合函数关系密切,而与Russell-McPherron效应关系较小.盔状冕流CIR磁暴主相HP高于伪冕流CIR磁暴和ICME磁暴,可能与盔状冕流相应行星际|Bz|和太阳风数密度均较高有关.此外,在Kp≤4时,冬夏季半球HP的差别随着Kp增加而增加,相应的变化规律符合电导率反馈机制的预测;在Kp>4时,盔状冕流磁暴和ICME磁暴冬季半球的HP大于夏季半球的,伪冕流磁暴事件夏季半球的HP大于冬季半球的或与冬季半球的相近.
- 陈曦傅绥燕郑玲杨利平崔燕波
- 关键词:磁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