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傅绥燕

作品数:75 被引量:129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文化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30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4篇天文地球
  • 3篇理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5篇磁层
  • 17篇重联
  • 13篇亚暴
  • 13篇磁重联
  • 12篇磁暴
  • 12篇磁层顶
  • 9篇高速流
  • 8篇星际
  • 8篇行星
  • 8篇行星际
  • 8篇磁尾
  • 7篇等离子体片
  • 7篇地磁
  • 7篇磁层亚暴
  • 6篇电流
  • 6篇卫星
  • 6篇极化
  • 6篇磁结构
  • 5篇等离子体
  • 5篇星际磁场

机构

  • 75篇北京大学
  • 30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山东大学(威...
  • 4篇山东大学
  • 3篇北京航空航天...
  • 3篇中国科学院国...
  • 2篇武汉大学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中国科学院国...
  • 1篇北京应用物理...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国防科学技术...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航天医学工程...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电子科技...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75篇傅绥燕
  • 50篇濮祖荫
  • 27篇谢伦
  • 26篇宗秋刚
  • 20篇肖池阶
  • 19篇刘振兴
  • 12篇史全岐
  • 9篇周煦之
  • 8篇黄宗英
  • 8篇曹馨
  • 8篇王永福
  • 7篇曹晋滨
  • 6篇沈超
  • 6篇史建魁
  • 6篇孙为杰
  • 5篇杨彪
  • 5篇郑玲
  • 4篇田安民
  • 4篇郑昊
  • 4篇陈涛

传媒

  • 15篇地球物理学报
  • 9篇科学通报
  • 5篇空间科学学报
  • 5篇中国地球物理...
  • 4篇中国科学:地...
  • 3篇中国科学(E...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3篇中国空间科学...
  • 3篇第十届全国日...
  • 2篇中国科学:技...
  • 1篇物理学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A...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 1篇全国空间天气...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2篇2021
  • 2篇2019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 19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2篇1999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态势被引量:7
2024年
地球系统可以划分为固体地球系统、表层地球系统和日地空间系统三大组成部分,这三大部分之间不仅存在能量和物质上的相互传输和耦合关系,而且涉及从微观到宏观的多个尺度.地球系统科学以全球性和统一性以及整体观、系统观和多时空尺度为特征,不仅着眼于地球各圈层之间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上的相互作用,而且以此来研究地球整体及其圈层之间的性质、行为、过程和机制.虽然对这三大系统内部学科领域的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对它们的整体行为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仍然认识不足,因此面临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挑战.固体地球系统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现有的观测技术难以深入到地幔内部,导致直接观测和数据获取困难;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和强磁场等极端环境,也给观测设备和科学实验带来了巨大挑战.表层地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内部各子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使得对表层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和长期演化的理解变得困难;生物活动对表层地球系统的影响日益显著,地球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的耦合更加复杂,如何区分和量化地球圈层相互作用和生物活动对表层地球系统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挑战.日地空间系统包括太阳活动、地球磁场、大气层、空间天气等多个物理过程,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显著,但现有的观测与重建方法和预测模型在精度和时效性方面仍存在不足;如何提高太阳活动的预测能力并减少空间天气灾害的影响是日地空间系统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跨越不同尺度并建立多物理过程的耦合模型是日地空间系统研究的重要挑战.由于上述地球三大系统内部及其之间的各种过程和现象往往跨越多个时间和空间尺度,并且表现出强烈�
郑永飞郭正堂焦念志穆穆朴世龙傅绥燕杨顶辉朱茂炎
关键词:地球内部地球圈层
一种中能电子探测探头及一种中能电子探测器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能电子探测探头及中能电子探测器,所述中能电子探测探头包括多个小孔成像结构探测单元、放大器板、探头支架,以及多个探头侧盖板。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包括四个线阵列小孔成像结构探测单元和一个面阵列小孔成像结构探测单...
邹鸿叶雨光施伟红宗秋刚傅绥燕仲维英王永福
强磁暴时环电流离子的注入
大磁暴和强磁暴是地球空间极其严重的一种空间天气现象。磁暴的形成机制一直是日地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研究的中心。多数大磁暴和强磁暴起源于太阳日冕物质抛射事件(CMEs)。CME产生的太阳风高速流压缩磁层,造成磁场水平分量明显增...
谢伦濮祖荫周煦之傅绥燕
关键词:对流电场合环电流
日地空间高能带电粒子的加速传输及效应研究
宗秋刚傅绥燕邹鸿王玲华何建森周煦之肖池阶田晖任杰叶雨光刘晗刘鹰陈兴燃郝以鑫李莉刘志扬赵玖
在地球磁层亚暴注入、超低频波与能量粒子间相互作用、超低频波激发机制、无碰撞磁重联电子扩散区就位探测、太阳风磁重联出流区的两步能量转换机制、太阳风湍动功率谱拐点(MHD尺度转向动力学尺度)的各向同性特征、电子尺度上磁洞空间...
关键词:
亚暴膨胀相近磁尾位形不稳定性模型Ⅰ.近磁尾位形不稳定性被引量:4
1996年
用单流体和双流体MHD近似,研究了近磁尾位形不稳定性(NETC).分析表明,NETC可能存在两种漂移不稳定情况C1和C2与卫星观测资料对比显示,C2较容易在亚暴膨胀相前夕出现,它可以解释亚暴膨胀相期间磁场和等离子体扰动的特征周期、尾向传播速度、磁场扰动和等离子体压强扰动之间的位相关系,场向电流的周期性结构,西向涌浪头部的电子沉降和极光隆起等观测特性和现象.薄电流片的极端情况(Rc≈ri)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濮祖荫洪明华王宪民陈祖幸傅绥燕宗秋刚王敬芳刘振兴A.KorthR.FriedelG.Kremser
关键词:磁层亚暴
磁暴时期环电流中Fe离子的观测研究
众所周知,地球磁层的环电流离子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地球的电离层,另一个是太阳风例子。由于磁暴期间从电离层上行的氧离子增多,环电流离子成分的相对丰度也发生显著变化,氧离子和氦离子相对丰度增加,但质子的相对丰度减小。对于太阳风...
刘文龙傅绥燕
关键词:重离子环电流
空间物理学最新进展与展望被引量:5
2021年
空间物理学是人类进入空间时代后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国内外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简要介绍空间物理领域近年来取得的重要进展、重要成果、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王赤窦贤康龚建村傅绥燕张绍东张晓敏曹晋滨杨惠根吴健王劲松夏利东邓晓华肖伏良方涵先
关键词:空间物理
极光半球能量季节变化与太阳活动周期的关联被引量:1
2013年
极光半球能量(auroral hemispheric power,HP)是指通过极光沉降粒子进入地球南北半球的总能量,其南北半球不对称性或者季节不对称性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即冬季半球的HP与同期夏季半球的HP存在差异,但对于究竟冬季半球还足夏季半球获取更多极光能量尚有争议,且迄今还没有关于极光能量半球不对称性与太阳周期关联的报道.
郑玲傅绥燕宗秋刚PARKS George王赤陈曦
关键词:太阳活动周期总能量极光POWER
2001年1月26日高纬磁层顶通量管事件的观测研究——空间电流密度计算及分析被引量:16
2004年
讨论了三种根据ClusterⅡ四颗卫星的磁场测量数据计算空间电流的方法及其误差 ,论证了这几种方法的内在一致性 ,并得到了完全相同的计算结果 .进而依据ClusterⅡ磁场探测资料 ,计算了 2 0 0 1年 1月 2 6日多重磁通量管和FTE事件中高纬磁层顶边界层和磁鞘区的电流密度 .结果表明 ,磁通量管内电流密度较大 ,可达到约10 - 8A m2 ;计算精度较高 ,结果可靠 .本文还应用最小方差分析法 (MVA) ,发现电流方向与通量管的轴向基本一致 ;论证了电流MVA分析在研究通量管性质时的作用 。
肖池阶濮祖荫黄宗英傅绥燕谢伦宗秋刚T FritzK-H Glassmeier刘振兴曹晋滨史建魁沈超路立王迺权陈涛
关键词:电流密度磁层顶
2001年1月26日高纬磁层顶通量管事件的观测研究被引量:8
2004年
20 0 1年 1月 2 6日 11:10~ 11:4 0UT ,ClusterⅡ卫星簇位于午后高纬磁鞘边界层和磁鞘区 ,此时行星际磁场Bz 为南向 .本文对在此期间观测到的多次磁通量管事件作了详细的研究 ,获得一系列的新发现 :(1)高纬磁鞘边界层磁通量管的出现具有准周期性 ,周期约为 78s,比目前已知的磁层顶向阳面FTE的平均周期 (8~ 11min)小得多 .(2 )这些通量管都具有强的核心磁场 ;其主轴多数在磁场最小变化方向 ,少数在中间变化方向 ,有些无法用PAA判定其方向 (需要用电流管PAA确定 ) ,这与卫星穿越通量管的相对路径有关 .(3)每个事件都存在很好的HT参考系 ,在HT参考系中这些通量管是准定常态结构 ;所有通量管都沿磁层顶表面运动 ,速度方向大体相同 ,都来自晨侧下方 .通量管的径向尺度为 1~ 2RE,与通常的FTE通量管相当 .(4 )起源于磁层的强能离子大体上沿着管轴方向由磁层向磁鞘运动 ;起源于太阳风的热等离子体沿管轴向磁层传输 .通量管为太阳风等离子体向磁层输运和磁层粒子向行星际空间逃逸提供了通道 .(5 )每个通量管事件都伴随有晨昏电场的反转 ,该电场为对流电场 .
黄宗英濮祖荫肖池阶宗秋刚傅绥燕谢伦史全岐曹晋滨刘振兴沈超史建魁路立王迺权陈涛T FritzK-H GlassmeierP DalyH Rème
关键词:磁重联磁场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