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静
- 作品数:5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骨髓纤维化患者疗效的观察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合并骨髓纤维化患者使用伊马替尼等TKI药物作为一线治疗的疗效和相关不良反应。方法:收集136例初治的CML慢性期患者,按照欧洲骨髓纤维化分级标准,将骨髓纤维化程度分为3组:骨髓纤维化(-/+)组65例,骨髓纤维化(++)组40例,骨髓纤维化(+++)组31例。观察3组患者使用伊马替尼治疗后12个月的临床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在主要分子生物学反应方面,骨髓纤维化(-/+)组获得率明显高于骨髓纤维化(++)及骨髓纤维化(+++)组,分别为84.62%、65.00%、54.84%。根据NCI/NIH毒性标准分级,在血液学毒性方面,3组患者多为Ⅰ~Ⅱ级不良反应,大多具有自限性,Ⅲ~Ⅳ级不良反应少见。骨髓纤维化(-/+)组血液学毒性发生率明显低于骨髓纤维化(++)及骨髓纤维化(+++)组,分别为32.31%、47.50%、74.19%。结论:无明显骨髓纤维化的CML患者能更多的达到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且血液学毒性较少。
- 张震东曾庆曙倪静
-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血液学毒性
- 脑膜瘤1基因在216例成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中脑膜瘤1基因(MN1)表达,探讨其与AML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使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定量检测216例AML的MN1、同源异型盒基因5(HOXA5)、ETS相关基因(ERG)、核磷蛋白(NPM1)4种基因的表达,分析MN1表达量与AML治疗效果、预后相关因素、分型等的相关性。结果初治AML的MN1表达量比缓解AML高(P<0.05);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比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非M3)型低(P<0.05);初治AML一次标准诱导治疗完全缓解(CR)组比未缓解(NR)组低(P<0.05)。MN1表达量在初治AML年龄≥60岁、<60岁组及男、女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N1表达量与血象(WBC、Hb、PLT)、骨髓原始细胞比、免疫表型无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N1表达量、年龄、血象、骨髓原始细胞比、免疫表型均与初治AML一次标准方案化疗缓解与否无相关性。MN1表达量与HOXA5、ERG及NPM1表达量无相关性。结论 MN1可能是AML的一个重要不良预后因素,并可能指导AML的个体化诊治。
- 李丽丽夏瑞祥吴炜倪静王霖梁兴林
-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MN1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鼠的机制被引量:3
- 2009年
-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并有支持骨髓造血作用。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鼠存活率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9-01/04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雌性BALB/C小鼠40只,8~10周龄,体质量16~18g,作为受体。清洁级DBA/2小鼠5只,6~10周龄,体质量15~19g为淋巴细胞供体。方法:取BALB/c小鼠骨髓进行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培养,传至3~5代的细胞用于实验。建立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n=15):造模后将1×106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到治疗组小鼠体内进行治疗;模型组(n=15):仅造模不进行任何治疗;对照组(n=10):不进行任何干预。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第1,2,3,4周观察各组小鼠的存活率;流式细胞仪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第28天各组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结果:①模型组小鼠3只于第2周内死亡,7只于第3周内死亡,2只于第4周内死亡,28天存活率20%;治疗组小鼠4只于第3周内死亡,28天存活率73%。②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CD4的表达增高[(27.12±4.23)%,(32.18±6.73)%,(38.44±7.88)%,P<0.01];CD8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均降低[CD8:(34.42±5.13)%,(27.33±5.09)%,(23.31±5.24)%,P<0.01;肿瘤坏死因子α:(47.27±10.11),(12.34±5.87),(9.31±3.77)ng/L,P<0.01]。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提高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存活率,其治疗机制可能与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及抑制T淋巴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α有关。
- 董毅朱太岗夏瑞祥李月红葛曦曾庆曙倪静李庆生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贫血模型鼠肿瘤坏死因子Α
- 伊马替尼治疗后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BL激酶区域点突变的检测被引量:4
- 2010年
- 本研究主要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IM)治疗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ABL激酶区点突变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应用巢式RT-PCR对328例伊马替尼治疗效果欠佳及10例初诊慢性期CML患者不同时期的51份骨髓标本进行ABL激酶区扩增,并对产物进行纯化、测序以及序列同源性比对,确定点突变的存在及类型。结果显示,12例检出点突变,其类型分别为M351T2例,Q252H7例,E279K1例,E255V及E355G各1例;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的点突变发生率分别为17.6%(3/17)、45.5%(5/11)和44.4%(4/9);血液学和遗传学耐药患者的点突变发生率分别为50%(5/10)和44.4%(8/18),其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12.3%-87.7%和19%-69.9%;有点突变的12例患者的疗效均欠佳,经过加量至600m g,随访3-24个月,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疾病进展或死亡。结论:ABL激酶区点突变是伊马替尼耐药导致CML治疗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监测点突变的发生及其类型有助于早期进行疾病预后评估及调整治疗方案。
- 武琳琳曾庆曙杨明珍缪华纬夏瑞祥王霖倪静
- 关键词:慢性髓系白血病点突变
- CAG方案治疗急性白血病和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评价CAG方案治疗初治、复发难治、继发性急性白血病(AL)和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10例(185例AL和25例高危MDS)患者实施CAG方案诱导缓解治疗,中位年龄50岁(≥60岁100例)。所有病例均经过一个疗程CAG方案化疗,评估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210例患者中98例(46.7%)达到完全缓解(CR),总有效率(OR)是56.7%。其中初治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40例患者中24例(60.0%)达到CR,OR率是70.0%。42例预后良好核型患者中40例(95.2%)达到CR,OR率是100%;92例预后中间核型患者中73例(79.4%)达到CR,OR率是84.8%。此方案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结论采用CAG方案治疗初治、复发难治、继发性AL和高危MDS患者,临床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轻,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未见严重的非造血系统毒副作用。
- 田婉露曾庆曙葛健王永庆王霖鲍静吴炜倪静阮敏
- 关键词:CAG方案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