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玲霞

作品数:47 被引量:384H指数:11
供职机构:咸阳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咸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经济管理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天文地球
  • 5篇水利工程
  • 4篇文化科学
  • 3篇农业科学
  • 3篇社会学
  • 2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建筑科学

主题

  • 6篇农民
  • 5篇影响因素
  • 5篇生态
  • 4篇生态系统
  • 4篇生态系统服务
  • 4篇生态系统服务...
  • 4篇水资源
  • 4篇土地利用
  • 4篇气候
  • 4篇满意度
  • 3篇游客
  • 3篇植被
  • 3篇时空演变特征
  • 3篇土地利用变化
  • 3篇结构方程模型
  • 3篇教学
  • 3篇耕地
  • 3篇耕地变化
  • 3篇感知
  • 3篇NDVI

机构

  • 34篇咸阳师范学院
  • 14篇西北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河北北方学院
  • 2篇宁夏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作者

  • 47篇郭玲霞
  • 15篇封建民
  • 13篇张勃
  • 9篇刘宇峰
  • 4篇戴声佩
  • 4篇原志华
  • 4篇孙铂
  • 4篇王兴梅
  • 4篇董莉丽
  • 4篇王亚敏
  • 3篇李晓华
  • 3篇苏英
  • 3篇许晓婷
  • 2篇李丹
  • 2篇孔伟
  • 2篇王海军
  • 2篇文琦
  • 2篇康淑媛
  • 2篇吴林
  • 1篇杨明金

传媒

  • 8篇咸阳师范学院...
  • 4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资源科学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经济地理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生态经济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3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19
  • 3篇2017
  • 5篇2016
  • 7篇2015
  • 7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6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干旱区农户作物选择及农作物空间格局变化模拟研究——以甘肃省高台县为例被引量:2
2014年
通过对甘肃省黑河流域中游下段的高台县60个村578户农业户进行参与式调查,采用决策树分类和空间分析方法,探索干旱区农户作物选择的影响机制,模拟不同水资源供应情景下的作物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影响作物选择的首要因素是作物所需的灌溉次数,其次是预期收入、预期成本以及灌区;2作物种植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水资源相对充足的灌区种植结构单一,以收益较高的制种玉米为主,山区及灌溉用水不足的灌区,以低耗水作物和套种模式为主;沿黑河干流向下游套种比例逐渐增多,高耗水作物逐渐减小;3情景模拟结果显示,若水资源供给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比例将会下降,中、低耗水的作物种植比例将会增加;大田种植减少,套种模式增加。
郭玲霞张勃封建民董莉丽
关键词:水资源决策树
张掖市生态足迹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本文在简要介绍生态足迹的基础上,利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了张掖市1995-2004年的人均生态足迹,研究建立了人均生态足迹时间序列作为模型因变量,并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足迹变化的作用机理选择了7个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指标为自变量,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了计算分析,最后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检验结果比较理想。结果表明:(1)张掖市人均生态足迹从1995年的1.449增加到2004年的2.321hm2,而生态承载力变化微弱,致使生态赤字日趋严重;(2)各因子与人均生态足迹相关性在置信水平α=0.01时均为显著,其中与二、三产业比重和人均GDP的相关性最大,分别达0.981和0.962,人均生态足迹是社会经济各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张勃郭玲霞
关键词:生态足迹主成分分析
一种适用于防洪的水文遥感监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适用于防洪的水文遥感监测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水泥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立杆,所述立杆的侧壁安装有防护组件,所述防护组件包括防护板,所述防护板设为弧...
白萌刘宇峰郭玲霞
张掖市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根据张掖市1949年以来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土地概查、土地详查分析和研究,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近55年来的耕地变化态势及总人口、城市化水平、粮食单产水平、工农业总产值、人均GDP、财政收入等影响耕地资源变化的主要动因进行了探讨。应用SPSS进行逐步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与张掖市耕地资源变化最密切的因子为总人口、城市化水平以及人均GDP。
郭玲霞张勃张华
关键词:耕地
陕北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感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分析陕北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感知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解决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对榆林市靖边县288户农户进行参与式调查,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陕北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3个内生变量之间存在显著且重要的路径关系。感知对意识的路径系数为0.50(t=3.31),感知对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59(t=3.35),意识对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59(t=2.82)。[结论]农民对于区域环境变化的感知度较高,满意程度较低,农民的居住时间、受教育程度、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影响其环境感知、意识和行为的主要因素。
郭玲霞封建民孙铂
关键词:农民环境感知生计资本
中国西北地区植被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31
2010年
利用GIMMS/NDVI数据分析了1982~2006年我国西北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25 a来,中国西北地区年均植被NDVI增速为0.5%/10a,7月、8月和10月份增加趋势最显著。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青海的中东部等地区植被覆盖显著增加;青海的格尔木至玉树一线、陕西的南部地区、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塔河、托里等地区植被退化。植被覆盖与气温、降水的年际关系都呈弱的正相关。但年内关系则都呈显著的线性关系,植被覆盖随月均温升高而增加,当月均温超过20℃时,植被NDVI呈下降趋势;月降水量在0~100mm之间,植被NDVI随降水呈线性增长,当月降水量超过100 mm之后,不再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戴声佩张勃王海军郭玲霞王亚敏
关键词:植被NDVI气候变化
基于个案研究的农民用水者协会水资源管理绩效评价被引量:3
2014年
农民用水户协会是农村参与式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实施载体。以行政村为研究尺度,构建水资源管理绩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黑河中游末段张掖市高台县西大村(山区)和胜利村(平原区)农民用水户协会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对比分析2000年与2010年水资源管理绩效变化。结果显示:用水者协会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具有普遍性,山区协会更加注重供水设施建设,平原地区则在水资源供给和日常灌溉管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郭玲霞
关键词:水资源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绩效指标体系
1959年至2008年石羊河流域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26
2011年
利用石羊河流域气象站点1959年-2008年的逐日、逐月、逐年的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应用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法分析研究区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复值Morlet小波法分析研究区日照时数的周期变化,并在ArcGIS环境下分析了研究区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①近50a来流域年日照时数呈现不明显的增加趋势,变化趋势(β)值为1.78;四季日照时数均为增加趋势,其中以春季增加为主;②日照时数变化存在25a的主振荡周期和58a左右13a左右的次振荡周期;③日照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北部城区日照时间长,南部山区日照时间短,中部走廊平原的日照等值线大概和纬线平行;④暗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区日照时数的变化,气溶胶、降水量、排放物等的变化以及地形因素的影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域日照时数发生变化。
康淑媛张勃郭玉刚郭玲霞王兴梅
关键词:石羊河流域日照时数周期
兰州市生态足迹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11
2008年
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法对兰州市1996-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别由1996年的1.66hm2、1.56hm2增加至2005年的2.15hm2、1.11hm2,同期的人均生态赤字也由0.10hm2上升到1.04hm2,分析兰州近几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生态足迹的主要因子。目前兰州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现有的发展模式是值得深思的。
张永芳张勃郭玲霞
关键词:生态足迹
中国农作物生产碳足迹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26
2017年
基于中国1993—2013年的农业统计数据,采用生命周期评价、重心模型以及GIS等方法分析农作物生产碳排放及碳足迹的时序变化、碳足迹重心的移动轨迹、碳排放和碳足迹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碳排放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国农作物生产碳排放量(GHGe)、单位播种面积碳足迹(CFs)和单位耕地面积碳足迹(CFc)均显著增加,而单位产量碳足迹(CFy)和单位产值碳足迹(CFv)显著减少.CFs重心一直分布在河南,且逐渐移向西南;CFc重心位于湖北或河南,并向西北方向移动;CFy重心位于陕西或河南,且整体移向东南;CFv重心始终在河南,并逐渐移向西南.GHGe和碳足迹存在显著的省域差异,GHGe具有南北低、中部高的特点,CFs是东西两翼高、中间低,CFc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及东部沿海省份,CFy在西北-东南方向上表现为"高-低-高",CFv在西北-东南方向上则是由高走低.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同投入占农作物碳足迹的比例以化肥最为突出,化肥投入构成中以氮肥和复合肥所占比例较大.通过分析GHGe与各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得出化肥尤其是磷肥和氮肥、灌溉以及农田N_2O排放是导致GHGe显著增加的主导因素,并据此提出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建议.
刘宇峰原志华郭玲霞孙铂孔伟唐淑慧
关键词:农作物碳排放碳足迹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