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晓东

作品数:57 被引量:1,003H指数:20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社会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7篇经济管理
  • 12篇历史地理
  • 5篇社会学
  • 3篇建筑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旅游
  • 14篇乡村聚落
  • 14篇聚落
  • 7篇影响因素
  • 7篇生态
  • 7篇丘陵区
  • 7篇乡村
  • 7篇黄土丘陵
  • 7篇黄土丘陵区
  • 5篇人口
  • 5篇农村
  • 4篇协调发展
  • 4篇协调发展度
  • 4篇发展度
  • 3篇生态环境
  • 3篇土地利用
  • 3篇丘陵
  • 3篇旅游经济
  • 3篇空间分布特征
  • 3篇城镇化

机构

  • 54篇兰州大学
  • 15篇西北师范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
  • 5篇西北大学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哈尔滨理工大...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兰州理工大学
  • 1篇海南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55篇郭晓东
  • 14篇马利邦
  • 14篇牛叔文
  • 10篇李莺飞
  • 6篇吴文恒
  • 5篇刘正广
  • 4篇李国柱
  • 2篇石培基
  • 2篇李钢
  • 2篇陆大道
  • 2篇周恬羽
  • 2篇逯晓芸
  • 2篇周江
  • 2篇曾明明
  • 2篇白永平
  • 2篇谢作轮
  • 2篇杨施思
  • 2篇刘卫东
  • 2篇林真如
  • 1篇张馨

传媒

  • 7篇开发研究
  • 6篇干旱区资源与...
  • 4篇经济地理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中国人口·资...
  • 3篇山地学报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地域研究与开...
  • 2篇北京第二外国...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旅游科学
  • 1篇甘肃教育学院...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经济经纬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0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关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被引量:9
2014年
基于协调发展理论及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2001—2012年北京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动态演变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①2001—2012年北京市旅游经济效益函数g(x)与生态环境效益函数g(y)均呈明显的增长态势,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②2001年以来,北京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状态不断改善,协调发展度呈明显上升趋势,2006年之后已步入良好协调发展状态;③2003年的"非典"对北京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数(T)、"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度(C)及协调发展度(D)3个指标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但3个指标总体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郭晓东李莺飞
关键词: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
近10年来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的时空差异与演变特征被引量:8
2015年
本文基于2003—2012年甘肃省入境旅游统计数据,以甘肃省及其所辖14个市州作为研究单元,运用GIS手段及定量分析方法,分析探讨近10年来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2003—2012年甘肃省入境旅游经历了明显上升和显著下降两个阶段,省内各市州入境旅游也呈现出类似的阶段性演变特征;2甘肃绝大多数市州入境旅游的年际集中指数较高,旅游资源的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对入境旅游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旅游地域空间的近邻效应也非常显著;3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的空间差异非常显著,空间集聚度较高且呈明显上升趋势。2003—2012年,随着甘肃各市州入境旅游规模的消长变化,甘肃入境旅游由以往以"酒(泉)、甘(南)"为核心的空间格局,逐渐演变为以"酒(泉)、兰(州)"为核心的空间新格局。
郭晓东杨施思
关键词:入境旅游
山地丘陵过渡区人口——经济空间分布研究——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被引量:8
2005年
本文以乡镇为基本单元,运用GIS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天水市人口与经济分布现状进行了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并对人口密度与经济密度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计算了主要经济部门的基尼系数和地理联系率,对其均衡性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城镇化战略是天水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也是人口—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必由之路。
郭晓东牛叔文刘正广李国柱
近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被引量:25
2009年
文章选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两项综合指标,通过计算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最大与最小系数,分析了近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省区差异经历了一个在波动中上升的动态演变过程,四个演变阶段像一个不规则的"W"。通过计算1978—2005年几个代表年份各省区农村经济的区位熵,分析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变过程。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区在经历了由东北地区、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逐渐扩展和转移的空间演变过程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异。空间差异的形成既有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和原有社会经济基础的影响,也有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化进程中产业聚集、效益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等经济规律的作用。
郭晓东牛叔文吴文恒马利邦
关键词:农村经济
基于GIS的秦安县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被引量:108
2012年
以甘肃省秦安县为研究对象,以DEM和1998、2008年秦安县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98—2008年秦安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秦安县人口和聚落密度较高,乡村聚落在空间分布上极为分散,空间扩展特征显著;②秦安县不同高程与坡度上分布的聚落斑块,其数量与面积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聚落斑块随高程和坡度均呈正态分布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③聚落沿道路与河流集聚分布的趋向十分明显,随着距河流距离的增加,聚落斑块数量迅速减少;④地形等自然条件决定了秦安县乡村聚落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交通条件、政策制度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对秦安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郭晓东马利邦张启媛
关键词:乡村聚落影响因素
微观尺度绿洲乡村聚落质量评价及其空间重构被引量:28
2018年
丰富荒漠绿洲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及乡地域发展的研究案例,为河西走廊绿洲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基于1 km×1 km格网,综合运用乡村聚落质量评价模型和引力模型,分析山丹县1998,2008和2015年乡村聚落质量格局及特征,实现微观尺度上乡村聚落的空间重构。结果表明:1)乡村聚落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比例较小,不足0.1个百分点,但其面积扩张较快,其中1998—2008年间增加38.99 hm^2,年均增长3.9 hm^2,2008—2015年间增加315.2 hm^2,年均增长52.53 hm^2,后期快于前期;2)乡村聚落质量空间差异显著,与耕地和渠系分布关系密切,"耕地指向性"和"渠系指向性"较为显著;3)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后,斑块数量由3 143个减少至2 269个,斑块密度降低;微、小型聚落减少,中等聚落增加,重构后节约用地52.0 hm^2,乡村聚落"散、空、乱"现象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观。基于质量评价的绿洲乡村聚落重构,不仅实现了乡村聚落空间利用效率的提升,同时促进了绿洲乡村聚落的"人-地-水"的协调性。
马利邦田亚亚谢作轮郭晓东顾渊
关键词:农村土地利用遥感引力模型
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以天水市为例被引量:6
2015年
基于天水市2013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提取聚落、河流、道路等属性数据,借助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和景观格局分析模型,从县域和市域两个尺度分析天水市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天水市县域乡村聚落景观分异明显,秦安县乡村聚落斑块小,但分布密集,村村分离不明显;清水县乡村聚落斑块大,但分布稀疏,村村分离明显。清水县、甘谷县和秦安县聚落斑块复杂、不规则,分布较为破碎,随机分布态势较强;其他县区乡村聚落形态比较简单、规则,破碎程度小,分布较规整。此外,天水市域乡村聚落规模、形态和格局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各乡镇乡村聚落斑块规模与全市平均斑块规模差距小,在临近地域建筑观念和地形特征相似因素的影响下,乡村聚落规模大小有着趋同性;同时,天水市乡村聚落呈现"北部中部沿河密集,东部南部依山稀疏",具有明显的环境指向性,乡村聚落斑块数目和斑块密度在南北方向上均呈现较明显的"U"型态势,在东西方向上分别为西高东低和中部向东西两侧递减的趋势。
马利邦范昊石培基郭晓东孟小楠
关键词:乡村聚落空间分异黄土丘陵区
基于协调发展度模型的省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定量研究——以福建省为例被引量:6
2016年
基于协调发展度模型,通过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2005—2012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2年福建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态在不断改善,协调发展度呈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已步入良好协调发展状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函数对比分析显示,2005—2010年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2011—2012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已超前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生态旅游开发水平,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等促进福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郭晓东李莺飞林真如
关键词: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
山地—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95
2012年
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区各种形式的人口居住场所,是乡村人口空间分布的载体。以地跨陇东黄土丘陵区与西秦岭山地的天水市麦积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GIS与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麦积区乡村聚落的景观指数、规模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麦积区乡村聚落斑块面积相差悬殊,中小型聚落占主体;②分布呈现"北密南疏"格局,聚落分布的河流与道路指向性十分明显;③海拔和坡度对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海拔1 000—1500m和坡度5°—15°的范围是聚落的密集分布区,聚落随高程和坡度呈显著的正态分布;④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及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文社会因素是乡村聚落发展及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郭晓东张启媛马利邦
关键词:乡村聚落影响因素
基于改进Converse断裂点模型和加权Voronoi图的区域城镇体系结构研究——以天水市为例被引量:10
2017年
在对Converse断裂点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城镇中心性强度,对天水市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进行了划分;通过运用加权Voronoi图,划分了城镇影响范围和城镇经济区。研究表明:1)天水市城镇体系等级分化非常明显,可按中心性值的大小分为3个等级,其中一级城镇主要为天水各县区政府所在地;2)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城镇经济区打破了行政区划界线,更符合区域"城镇-腹地"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实际;3)城镇影响空间既受城镇综合实力和区位交通条件的影响,也与地形、资源分布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天水市东部和南部,城镇空间影响范围明显大于中部和北部地区。
郭晓东李莺飞马利邦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