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龙凤
- 作品数:183 被引量:758H指数:13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Scientific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th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Scholars, State Education Ministry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山西省戊型肝炎410例临床分析
- 1999年
- 戊型肝炎病毒(HEV)经肠道传播感染人,在我国新疆、辽宁、内蒙古等省、市曾报告均有流行〔1〕。近几年来,山西省亦陆续出现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呈散发性。我们就1992年4月~1997年4月5年间太原、忻州、大同、长治、运城等地、市收治的410例戊肝患者作...
- 赵龙凤贾因棠
- 关键词:戊型肝炎HEV流行病学
- 药物性肝损伤66例分析被引量:11
- 2010年
- 本研究对66例药物性肝损伤(DI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治能力。
- 王艳赵龙凤王勤英
- 关键词:肝疾病中草药
- 双利肝合剂治疗各型肝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00年
- 赵龙凤韩德五
-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中医药疗法
- 抗组胺治疗对实验性肝炎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肝脏炎症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 研究抗组胺治疗对实验性肝炎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和肝脏炎症的影响.方法 取Wistar大鼠30只(雌雄各15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8只、慢性肝炎组12只和抗组胺治疗组10只.慢性肝炎组和抗组胺治疗组采用40%四氯化碳溶液皮下注射,同时辅以低蛋白、低胆碱、高脂肪、高醇饮食,抗组胺治疗组在造模成功(一周)后用酮替芬(1.25 mg/kg体质量)抗组胺治疗.4周末处死动物,取血分别检测血浆内毒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类胰蛋白酶、组胺、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IL)-12、IL-10与IL-4水平,同时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及肥大细胞的形态和超微结构改变.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结果 慢性肝炎组血浆内毒素、ALT、TBil、类胰蛋白酶、血浆和肝组织中的组胺浓度分别为(81±19) pg/mL,(186±140) U/L,(10.2±6.2) μmol/L,(0.75±0.21)mg/mL,(145±52) ng/mL和(107±43) ng/100 mg,抗组胺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降低,除TBil外,其余指标与慢性肝炎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慢性肝炎组有脂肪变性和纤维化形成,而抗组胺治疗组肝损伤明显减轻;甲苯胺蓝染色可见慢性肝炎组肝脏血管周围及纤维间隔内大量正在脱颗粒和已经脱颗粒并充满紫色颗粒的肥大细胞,而抗组胺治疗组仅见细胞质中充有少量紫色颗粒.慢性肝炎组肥大细胞的数量为(10.9±1.6)个/HP,而抗组胺治疗组为(6.5±1.5)个/HP,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2.2±0.9)个/HP,P=0.000].电镜下,慢性肝炎组肥大细胞明显脱颗粒,抗组胺治疗后脱颗粒减少.与慢性肝炎组比较,抗组胺治疗组的IL-4和IL-10水平较慢性肝炎组明显降低(P<0.05),IL-12水平明显升高(P<0.05),IFNγ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抗组胺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肝�
- 李红赵龙凤郝彦琴韩德五
- 关键词:组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 1b型HCV-NS3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
- 2012年
- 目的构建1b型HCV-NS3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epG2细胞并做表达谱基因芯片,筛选其影响肝癌细胞凋亡的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研究HCVNS3致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准备了条件。方法采集1b型HCV感染患者血清,提取HCV RNA,PCR获得HCV-NS3编码片段,经T-A克隆,构建pcDNA3.1-myc-His(-)-NS3,用pcDNA3.1(-)及上述重组载体的转染级质粒瞬时转染HepG2细胞,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同时提取细胞总RNA,进行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测定。结果从1b型HCV感染患者血清RNA中扩增出的1893bp片段大小正确,双酶切凝胶电泳结果证明已将此片段克隆到pcDNA3.1-myc-His(-)-NS3内,经测序证明其碱基序列为编码目的基因的正确序列,转染HepG2细胞后蛋白免疫印迹证实;芯片结果显示凋亡相关基因2个上调,3个下调。结论成功地构建了1b型HCV NS3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NS3;HCV-NS3可能是通过对FAIM2、FADD、TNFRSF4、FASLG和TNF基因的调控影响细胞凋亡。
- 张海栋张锦前王琦刘顺爱成军赵龙凤贾因棠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NS3凋亡
- SARS临床特征分析(附56例病例报告)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归纳和探讨临床诊断SARS病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X线胸片变化规律。方法 :对 5 6例临床诊断为SARS病例的临床表现、血常规、血氧饱和度和X线胸片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和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以高热和全身不适、乏力和肌肉酸痛为主诉症状 ;2 0例有明确一次性接触史者的平均潜伏期为 ( 4 .70± 0 .92 )d(X±SD ) ;大部分病例有干咳 ( 71 .4% )、气短 ( 4 8.2 % ) ,少数病例在病程中有短暂的胸痛、头痛和鼻塞 ,但无 1例发生腹泻。血常规检查 ,1 0 0 %的患者有白细胞减少 ( <4× 1 0 9/L)和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 <1 .5× 1 0 9/L) ,5 3.6%的病例出现血氧饱和度降低 ( <90 % )。X线胸片异常改变中双侧云雾状阴影占 62 .5 % ,单侧病变占 32 .1 % ,单一肺叶病变的仅占 5 .4%。结论 :本组SARS病人的主要临床症状与WHO提示的有关症状基本符合 ,但未见腹泻和血小板下降者 ;X线胸片单侧病变也占相当比例 ( 32 .1 + 5 .4) %。胸片病变局限可能与及时治疗干预有关。
- 赵中夫王庸晋刘明社赵龙凤王燕
- 关键词:SARS病例分析
- 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反式激活基因5在酵母细胞中的表达
- 2007年
- 目的在真核生物酵母细胞中表达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反式激活基因5(PS1TP5)。方法以HepG2细胞来源的mRNA为模板,经RT-PCR法扩增PS1TP5基因,克隆到pGEM-T载体中,并测序鉴定,酶切回收后连接到酵母表达质粒pGBKT7中,并转化酵母AH109,色氨酸缺陷型培养基(SD/-Trp)上筛选阳性菌落,提取酵母蛋白质,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以明确PS1TP5是否可在其中表达。结果成功扩增出PS1TP5,测序鉴定符合基因库报告序列,酶切回收的PS1TP5基因片段成功克隆入酵母表达载体pGBKT7,并转化入酵母细胞AH109中,Western免疫印迹显示该基因在酵母细胞中成功表达,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为36950。结论成功构建了PS1TP5酵母表达载体,并在酵母细胞中表达。
- 张健康成军郭江伦永志王丹琼赵龙凤洪源毛羽
- 关键词:前S1蛋白酵母菌基因表达
-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02年
- 目的 观察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内毒素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中药双利肝的临床疗效。方法 2 6例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正常组 10例为健康人 ,肝功能正常 ,各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分三组 :正常组、对照组 (一般用药组 )、治疗组 (一般用药 +双利肝组 )。检测以下指标 :血浆内毒素 (ET)、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细胞介素 -6 (IL -6 )、T细胞亚群和肝功能。结果 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治疗前血浆ET、TNF -α、IL -6及ALT水平明显升高 ,治疗后明显下降 ;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CD+ 3 、CD+ 4下降 ,CD+ 8上升 ,CD+ 4/CD+ 8下降 ,治疗后CD+ 3 与CD+ 4升高 ,CD+ 8下降 ,CD+ 4/CD+ 8升高。对照组与治疗组ET、CD+ 3 、CD+ 4及CD+ 8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明显差异 (P <0 0 5 )。血浆中ET水平与CD+ 3 、CD+ 4、CD+ 4/CD+ 8呈显著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6 38(P <0 0 5 )、 -0 6 76 (P <0 0 5 )、 -0 6 12 (P <0 0 5 )。结论 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 ,且与免疫功能的变化密切相关。双利肝通过降低内毒素水平 ,可调整机体免疫功能 ,达到治疗目的。
- 李琴赵龙凤韩德五
- 关键词: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急性病毒性肝炎免疫功能
- 内毒素对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类胰蛋白酶的影响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通过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腹腔肥大细胞(RPMC),进而探讨内毒素(endotoxin,ET)对RPMC脱颗粒释放组胺和类胰蛋白酶的影响。方法将悬浮培养的RPMC分为5组:①无ET处理组;②0.5μg/mlET处理组;③1μg/mlET处理组;④2μg/mlET处理组;⑤4μg/mlET处理组。37℃孵育2h,收集RPMC上清,荧光法测定RPMC培养上清中组胺含量;专性底物α-N-苯甲酰-DL-精氨酸-P-硝基苯胺(BAPNA)测定RPMC培养上清中类胰蛋白酶含量,分析不同浓度ET对RPMC释放组胺和类胰蛋白酶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ET处理组与无ET处理组相比RPMC脱颗粒现象明显;不同浓度ET处理组刺激RPMC释放组胺和类胰蛋白酶的量均高于无ET处理组(P<0.05),与ET剂量依赖性不明显(P>0.05),并且给予1μg/mlET处理时组胺和类胰蛋白酶的释放量最高。结论ET体外可刺激RPMC脱颗粒释放组胺和类胰蛋白酶,但与ET剂量依赖性不明显。
- 王沁芳赵龙凤郝彦琴李红
- 关键词:肥大细胞内毒素组胺类胰蛋白酶
- 甘露聚糖肽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40例观察
- 2008年
- 黄彤杨玲赵龙凤
- 关键词:失代偿期肝硬化甘露聚糖肽白细胞减少症肝硬化腹水脾功能亢进腹腔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