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地震
  • 7篇地震台
  • 7篇地震台网
  • 7篇台网
  • 4篇地震速报
  • 4篇数字地震
  • 4篇数字地震台
  • 4篇数字地震台网
  • 4篇速报
  • 3篇地震定位
  • 3篇卫星
  • 3篇国家数字地震...
  • 2篇通信
  • 2篇卫星通信
  • 1篇大震速报
  • 1篇地震观测
  • 1篇地震监测
  • 1篇地震信号
  • 1篇地震信号处理
  • 1篇多尺度

机构

  • 9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安徽省地震局
  • 1篇江苏省地震局
  • 1篇沈阳地震台

作者

  • 9篇赵永
  • 6篇王斌
  • 4篇刘阳
  • 2篇薛峰
  • 2篇孟玉梅
  • 1篇周云好
  • 1篇李杰飞
  • 1篇陈飞
  • 1篇顾小虹
  • 1篇王永力
  • 1篇刘泽民
  • 1篇宋锐
  • 1篇闻军
  • 1篇谢湘薇
  • 1篇包秀敏

传媒

  • 3篇地震地磁观测...
  • 2篇地震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中国地震
  • 1篇高原地震

年份

  • 1篇2004
  • 3篇2002
  • 3篇2001
  • 2篇199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技术系统与服务被引量:4
2002年
赵永薛峰刘阳闻军王斌
关键词: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卫星通信网人机交互系统数据库WEB服务器
中国数字化地震观测系统被引量:9
2001年
介绍了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中国数字化地震观测系统 ,特别重点介绍了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国家标准数字化地震台、中国地震局卫星数据通信网、中国数字地震台网中心的建设规模、设计思路、技术参数、设备结构、服务功能 。
赵永王斌孟玉梅
关键词:数字地震台网卫星通信地震观测技术参数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大震速报模式讨论
2002年
从大地震速报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出发,论述了我国地震速报的现状,回顾大震速报的发展历程。以此为基础,讨论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目前大震速报的模式,分析了在数字化代替模拟以后使用速度震级的可行性,以及量取20秒周期面波震级的必要性。从地震科研的发展方向构想我国未来地震速报的基本模式。
许玉红赵永陈建军刘阳陈兰新包秀敏
关键词:地震速报数字地震台网
宽频带数字地震仪计算面波震级的讨论被引量:7
2002年
包秀敏赵永刘阳许玉红刘泽民
关键词:震源面波震级
中国地震观测台网地震速报定位偏差的分析被引量:23
2001年
介绍并分析了中国地震速报台网目前地震速报定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并利用1 990~ 1 997年的速报定位资料 ,统计分析了中国地震速报台网测定地震震中位置的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 。
孟玉梅赵永王斌
关键词:地震台网地震定位地震速报
多尺度分解在地震信号处理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04年
利用小波分析中的多尺度分解及信号消噪技术 ,对记录不清、信噪比小、震相无法辨认的地震信号进行处理。结果表明 :多尺度分解在弱震信号提取和弱震相的识别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陈飞赵永刘阳周云好
关键词:小波分析多尺度分解信号消噪地震信号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实时处理及大地震速报软件系统被引量:16
2001年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实时系统是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软件系统主要功能有 :实时收集、存储 47个国家数字地震台的地动波形数据 ,进行地震事件实时检测、自动定位、报警、人机结合精确定位。可速报国内 MS≥ 5 .0、邻区 MS≥ 6 .0、世界范围 MS≥ 7.0地震的震源位置及震级。软件系统的主要特点 :双机热备份 ,使用多种编程技术 ,具有实时性好、可靠性、稳定性高。提出地震定位计算法的几何背景 ,双曲线与圆相交地震定位法等。丰富和发展了地震定位理论 ,解决了初始定位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 ,在全球大地震速报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人机交互系统 ,操作简便 ,用图形和数字给出丰富的信息 ,有助于分析地震波形和地震定位结果 ,是一个计算机辅助思维、分析系统。
宋锐顾小虹王永力赵永王斌谢湘薇
关键词:地震监测地震定位国家数字地震台网
我国首座卫星信道数字化地震台网落成被引量:1
1998年
文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我国第一座卫星信道数字化地震观测台网各配套仪器的性能,使用环境及整套系统的运行情况和目前在地震观测中所起的作用。作者展望了该系统的发展前景及其对我国地震观测事业的影响。
赵永王斌李杰飞
关键词:地震台网卫星信道地震速报
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走时残差分析与走时修正被引量:10
1998年
使用了30个速报台站的观测数据,计算了100多个中国境内外的地震事件初至波走时残差。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台所记录的所有地震事件的残差随方位角和震中距的分布,及产生这些残差的地球深部非流体静力平衡状态和地球表面构造等方面的原因,并给出了不同区域地震走时的平均校正值,从而提高了地震定位精度。
薛峰赵永王斌
关键词:地震定位走时残差地震台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