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文

作品数:17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脊髓
  • 7篇脊髓损伤
  • 5篇细胞
  • 5篇恒河猴
  • 4篇干细胞
  • 3篇行为学
  • 3篇下肢
  • 3篇步态
  • 2篇神经干
  • 2篇神经干细胞
  • 2篇神经生物学
  • 2篇生物学
  • 2篇灵长类
  • 2篇后肢
  • 2篇非人灵长类
  • 2篇分化
  • 2篇步态分析
  • 1篇蛋白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学

机构

  • 17篇首都医科大学
  • 14篇北京航空航天...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康复研究...
  • 1篇中国康复科学...

作者

  • 17篇赵文
  • 15篇杨朝阳
  • 15篇李晓光
  • 11篇段红梅
  • 6篇郝鹏
  • 5篇赵璨
  • 4篇饶家声
  • 3篇宋伟
  • 3篇魏瑞晗
  • 2篇李莹
  • 2篇蒲放
  • 2篇张皑峰
  • 2篇郝飞
  • 1篇赵文
  • 1篇郝鹏
  • 1篇李曼丽
  • 1篇曹金柱

传媒

  • 4篇中国康复理论...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中国科学:生...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解剖学报
  • 1篇生理学报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年份

  • 1篇2025
  • 4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对七年制医学生开展神经生物学课外科研实践初探被引量:1
2016年
仅有课内教学无法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为了培养医学七年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系决定尝试开展一定方式的课外科研实践活动,旨在提高七年制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其创新性的科研思维。根据本人及同事们在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近年来指导七年制医学生课外科研实践活动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探讨通过导师负责制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与意义。通过课外科研实践活动,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医学生的课本知识,在拓展其科研视角、激发其求知欲的同时,培养了其实践能力,最终提高了综合素质。
李晓光段红梅高钰丹赵文杨朝阳
关键词:神经生物学
活性生物材料支架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高比例分化并形成神经网络被引量:2
2018年
背景:活性生物材料的良好组织相容性和生物活性与神经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均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和应用价值。目的: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活性生物材料支架在体外对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及神经干细胞神经营养因子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方法:提取并纯化新生24 h Wistar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分4组进行诱导分化:对照组(单纯培养基组)、可溶性神经营养因子3组、单纯壳聚糖组、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组。诱导6 h,提取蛋白质行Western Blot检测神经营养因子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TrkC、Akt/p-Akt、Erk/p-Erk的表达;诱导7 d,行MAP2、MBP、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神经元的多向分化及各类细胞的分化比例;诱导14 d,行MAP2、Synapsin-1、PSD9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活性生物材料是否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形成神经网络。结果与结论:(1)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组诱导神经干细胞高比例分化为神经元,比例为73.8%,明显高于其他3组,同时分化形成的胶质细胞低于其他3组;(2)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组中关键蛋白TrkC、p-Akt、p-Erk的表达高于其他3组;(3)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可以诱导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分化形成神经网络。
李莹张皑峰高钰丹赵文赵文段红梅郝鹏杨朝阳杨朝阳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神经营养因子3神经元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周期同步化的方法及对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影响
2016年
目的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细胞同步化于G0/G1时期的效果以得到最佳的同步化条件,并研究同步化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 FGF)的作用下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成年大鼠BMSCs,5%、1%、0.5%、0.1%、0胎牛血清(FBS)分别处理24 h、48 h。PI染色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各时相细胞所占比例,与正常培养条件(10%FBS)处理下对比。得到最佳处理条件后,b FGF处理3 d、7 d,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检测Nestin和Tuj-1的表达。结果成年大鼠BMSCs原代提取,经传代后,细胞形态为长梭形。不同处理条件下G1/G0期细胞比例均高于正常培养条件,1%FBS处理48 h时G1/G0期细胞比例为(94.274±0.468)%,达最高峰(F=39.91,P<0.001)。b FGF诱导3 d后,细胞周期同步化后的Nestin+细胞数显著高于未同步化的细胞数[(80.3±2.4)%vs.(12.1±1.5)%](F=28.25,P<0.001);b FGF诱导7 d后,同步化后的Tuj-1+细胞数显著高于未同步化的细胞数[(74.8±3.2)%vs.(19.3±2.5)%](F=17.95,P<0.001)。结论 1%FBS处理48 h是将BMSCs同步化于G0/G1期的最佳条件。细胞周期同步化于G0/G1期能够提高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比例。
李曼丽赵文高钰丹段红梅杨朝阳李晓光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周期同步化神经分化
干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细胞来源、数量、修饰手段及给药途径
2025年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干细胞疗法已经被用于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的治疗。目的:综述干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研究进展,展望该领域的发展趋势。方法:以“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祖细胞,多能诱导干细胞;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mesenchymal stem cells,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pluripotent stem cells”为关键词,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1995-2024年。共检索到1700余篇文献,最终纳入58篇文献用于综述。结果与结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一种影响脑干和脊髓的下部运动神经元以及运动皮质的上部运动神经元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干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相关研究已成为一大研究热点。在这篇综述中,总结了不同种类干细胞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包括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祖细胞、多能诱导干细胞,评估了干细胞来源、细胞量、干细胞修饰手段及给药途径等临床前研究关键,为未来干细胞治疗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赵文毕玉琳付旭阳段红梅杨朝阳李晓光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诱导多能干细胞神经退行性疾病
脊髓损伤后神经环路重建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22年
成年哺乳类脊髓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是一项复杂且尚未解决的挑战.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脊髓损伤可能导致永久性的运动功能障碍和感觉丧失,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治疗脊髓损伤的新策略.近年来,应用外源性或内源性神经元中继的治疗手段为脊髓损伤后环路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将干细胞或生物材料等移植物作用于脊髓损伤区,可改善损伤区局部微环境,诱导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促进脊髓环路重建和功能恢复,因此成为较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方法.本综述主要介绍细胞移植治疗、组织工程策略和基因调控等方法在修复受损脊髓的神经网络中的应用,并讨论了脊髓损伤后新生神经元是否具有潜在的功能整合,重建受损神经环路,并恢复其运动和感觉功能等问题.
王子珏高钰丹赵文郝飞郝鹏段红梅李晓光杨朝阳
关键词:脊髓损伤再生微环境
非人灵长类运动行为学在脊髓损伤研究中的应用
2022年
随着脊髓损伤治疗研究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成果开始向临床转化.非人灵长类动物具有与人类相似的基因序列和相近的神经解剖结构,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脊髓损伤研究的临床转化前阶段.运动行为学评价是脊髓损伤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几乎在所有的脊髓损伤相关工作中都有所应用,为评估诊疗措施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参考.近年来,非人灵长类的运动行为学研究迅速发展,使得运动行为测试从单一、粗放的评估演变成复杂化、精细化的观测.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相关实验通过非人灵长类的运动行为测试来分析脊髓损伤程度的变化及有关干预方案的疗效.本文从非人灵长类独特的脊髓运动控制通路及运动行为能力入手,结合其在脊髓损伤相关研究中的应用,针对不同部位的运动行为评估方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目前运动行为测试所存在的不足,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饶家声饶家声赵文赵文杨朝阳杨朝阳
关键词:脊髓损伤非人灵长类
AMPA受体参与的出生后大鼠海马发育早期的电生理学特点被引量:2
2018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PA)受体参与的出生后大鼠海马发育早期的电生理学特点。选择出生后0.5月龄、1月龄、2月龄和3月龄Wistar大鼠共计48只(每组各12只)。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及MED64平面微电极阵列技术检测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被动膜特性及AMPA受体参与的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t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PSC)和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EPSP)。结果显示,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在出生后0.5~3月龄期间,在被动膜特性方面表现为:膜电容与静息膜电位无显著性变化;膜输入电阻与时间常数均显著下降。在主动膜特性方面,呈现出阶段性变化:0.5~1月龄期间,s EPSC的反应表现为:振幅显著升高,频率明显增大,上升时间及下降时间显著增加;1~3月龄期间,sEPSC的反应特性与0.5~1月龄期间相反。此外,0.5~3月龄期间,海马CA1区诱发出的f EPSP范围明显扩大,而幅值显著减小;各月龄海马CA1区诱发出的fEPSP幅值均可被AMPA受体竞争性拮抗剂6-氰基-7-硝基喹喔啉-2,3-二酮(CNQX)明显降低。以上结果提示,在出生后大鼠海马发育早期过程中,AMPA受体作为调节突触传递和突触联系的主要兴奋性受体,可以促进海马的发育及功能成熟。
陈雪怡张皑峰赵文赵文赵文郝鹏段红梅郝鹏
关键词:AMPA受体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恒河猴脊髓半切损伤后下肢节段功能表现的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脊髓半切损伤后恒河猴下肢各节段运动功能的变化。方法:成年雌性恒河猴3只,行胸髓T7-9节段半切手术;于术前、术后6及12周分别记录猴的下肢节段仰角变化;计算并分析不同时间点猴下肢节段仰角幅值及节段间仰角相关性。结果:术后6及12周,大腿节段仰角幅值均低于术前(P<0.001),且术后6周与1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小腿和足部仰角幅值均低于术前(P<0.01),但术后12周高于术后6周(均P<0.01或P<0.001)。术后6及12周,大腿仰角与小腿仰角间相关系数均值均低于术前;术后6周,小腿仰角与足仰角间相关系数均值低于术前(P<0.001),术后12周,小腿仰角与足仰角间相关系数均值增加,但仍低于术前(P<0.01);术后6及12周,大腿仰角与小腿仰角间相关系数和小腿仰角与足仰角间相关系数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I后,下肢各节段均有严重运动障碍,经自发恢复,小腿足部节段活动范围及协调性有部分改善,这可能揭示了受损脊髓神经传导的可塑性恢复。
魏瑞晗饶家声饶家声赵文赵璨赵文
关键词:脊髓损伤恒河猴仰角
神经干细胞在加载神经生长因子角蛋白纤维支架上的生长与分化被引量:4
2018年
背景:神经组织工程的基本方法是建立生物材料支架复合神经细胞的三维空间结构,这种方法对修复神经损伤具有极大潜力。目的: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角蛋白纤维的理化性质以得到最佳的处理条件,并研究加载神经生长因子后角蛋白纤维材料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盐酸对角蛋白纤维进行处理,红外图谱分析其化学性质,以得到最佳的盐酸处理浓度。随后加载神经生长因子,并使用红外图谱证明神经生长因子成功加载到角蛋白纤维上。将角蛋白纤维、加载神经生长因子的角蛋白纤维分别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10 d,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检测MAP2,MBP,GFAP的表达及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结果与结论:8 mol/L盐酸处理的角蛋白纤维表现出最高的羧基含量。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10 d后,加载神经生长因子的角蛋白纤维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显著高于单纯的角蛋白纤维组和无材料的对照组。该研究证明了加载神经生长因子的角蛋白纤维可以显著增加神经干细胞分化成神经元的比例。
孙泉李莹高钰丹郝鹏赵文段红梅段红梅杨朝阳
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神经干细胞神经组织工程干细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改良光化学栓塞法诱导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的病理变化被引量:2
2022年
背景:大鼠光化学栓塞模型可以良好地模拟缺血性卒中,具有损伤脑区特异性、高重复性及低死亡率等优势,但光源的选择及玫瑰红注射浓度等多个条件都会影响造模的结果,需要后期进行细致的评估来确定造模的成功。目的:建立稳定、不易自发恢复的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并探究卒中区域的病理变化及大鼠行为学变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2只随机被分为假手术组6只、光化学栓塞组46只。光化学栓塞组取18只分别于大鼠股静脉注射20,40及80 mg/kg玫瑰红制作光化学栓塞模型,筛选出造模最佳的玫瑰红浓度;再对剩余28只大鼠进行光化学栓塞造模手术;假手术组大鼠不进行激光器定点照射及不注射玫瑰红染料。术后1 d利用TTC染色揭示在不同玫瑰红浓度注射下梗死范围的变化;对大鼠光化学栓塞后1,3,7,14 d运用NeuN染色观察梗死区域内神经元的死亡情况;Iba-1,GFAP,GLUT-1染色观察光化学栓塞后卒中区域炎症反应、胶质瘢痕及血管的变化;应用圆柱体实验及网格错误实验评价大鼠光化学栓塞后行为学的变化。结果与结论:(1)80 mg/kg的玫瑰红浓度引起的卒中腔体积最大,光化学栓塞模型重复性高,动物死亡率低,7 d可以形成较稳定的卒中腔;(2)光化学栓塞后在7 d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胶质瘢痕带,但炎症反应在1-14 d逐渐加重;(3)光化学栓塞减少卒中腔附近的血管面积,并在14 d趋于稳定;(4)光化学栓塞后大鼠出现长期的感觉及运动功能下降;(5)结果表明大鼠光化学栓塞模型稳定良好,不易自发恢复,适合缺血性脑卒中病理变化的研究。
李舒伦郝鹏郝飞段红梅赵文高钰丹杨朝阳李晓光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行为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