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冬阳
- 作品数:6 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渊兮,似万物之宗”——从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而来,对“诗与哲学之争”的一个准备性分析
- 本文试图从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而来,对“诗与哲学之争”这一贯穿了整个西方思想史的大问题做一个准备性分析。对这一问题,思想史上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方式,甚至截然相反。在笔者看来,如何理解、看待“诗与哲学”这一贯穿古...
- 贾冬阳
- 关键词:德国哲学家西方思想史
- 文献传递
- 城邦中的三种爱智生活——苏格拉底的“临界之思”初探被引量:3
- 2015年
- 希腊城邦的"爱智之人"不只一类,有耽于纯粹静观探究自然的"自然学家",有意欲改变世界移风易俗的"智术之师",当然还有"知-无知"的苏格拉底式的"临界哲人"。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所展现的哲人身姿让世人看到,城邦中的三种爱智生活其实是一种微妙之"二"——作为"爱智能"之结果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同一"与"爱智术"之结果的"虚无主义"并不构成真正的两极,二者恰恰是一体两面,互为因果。真正对其构成哲学审断的,乃是因"知-无知"而"爱智慧"的苏格拉底式的"临界之思"。
- 贾冬阳
- 关键词:苏格拉底柏拉图阿里斯托芬
- “通识”与“启蒙”——从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反观中国通识教育改革
- 2010年
- 在教育大众化、民主化时代,通识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如何在大学中构建一个"真正的教育一文明基础",让这个民族的优秀青年们不至于被教育与学术的技术化分工与实利性诉求搞得六神无主,陷入"要么沉默绝望,要么激进好斗"(沃格林语)的异化状态。
- 贾冬阳
- 关键词:教育改革阿里斯托芬《云》反观喜剧
- 哲人、洞穴与“灵魂立法”——柏拉图“洞穴比喻”的临界启示被引量:1
- 2013年
- 《理想国》的读者多将目光盯在苏格拉底谈论"政制"的部分,却忘记苏格拉底一开始就提醒人们,谈论城邦政制不是《理想国》的根本目的,考察城邦归根结底是为了考察"个人灵魂中的正义",即究竟该如何生活。论题以"洞穴比喻"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哲人与"洞穴"的关系,区分了两种哲人与两种哲学生活,进而表明哲人苏格拉底如何"为灵魂立法"。
- 贾冬阳
- 关键词:苏格拉底柏拉图洞穴比喻《理想国》
- “凡事开端最重要”——柏拉图《泰阿泰德》“序幕”中的基要问题被引量:1
- 2018年
- 柏拉图《泰阿泰德》的显白议题是"什么是知识?",这似乎意味着,苏格拉底和泰阿泰德试图探究"知识的本性",即所谓的"知识论"问题。但柏拉图的"笔法"表明,苏格拉底并没让"哲学"和"泰阿泰德"仅仅停留在试图发现"知识"是"什么",而是引导泰阿泰德在探问"知识"的途中领悟一种政治性的探问:为何求知?换言之,单单追问所谓"知识论"问题,很可能就丢失了柏拉图更为紧迫的教诲。柏拉图精心设计的这个"开端",为我们理解《泰阿泰德》提供了纲领性的线索:只有将一显一隐两个议题结合起来,我们才有可能领会,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的"灵魂学"所探问的"知识",究竟具有怎样的整全面相。
- 贾冬阳
- 关键词:苏格拉底柏拉图麦加拉学派知识
- 海德格尔探问“诗的本质”被引量:1
- 2015年
- 《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一文,是海德格尔于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表的唯一一篇论文。他强调,"我的思想和荷尔德林的诗歌处于一种非此不可的关系中"。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以五个具有"确定次序"与"内在联系"的中心诗句为提示,将诗的本质性的本质端到我们眼前。通过悉心释读荷尔德林的诗,海德格尔引领读者从"之间"即存在本身的"显-隐二重性运作"的不可同一的"相关性"上来思索"诗的本质",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大地的本质乃至理解贯穿整个西方思想史的"诗与哲学之争"都提供了一种另类眼光。
- 贾冬阳
- 关键词:荷尔德林诗与哲学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