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姗姗

作品数:12 被引量:37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文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文学
  • 2篇小说
  • 1篇大众
  • 1篇得道
  • 1篇电影
  • 1篇虚构
  • 1篇叙事
  • 1篇叙事作品
  • 1篇艺术
  • 1篇艺术风格
  • 1篇影像
  • 1篇影像美学
  • 1篇于丹现象
  • 1篇指向
  • 1篇人民
  • 1篇人民日报
  • 1篇日报
  • 1篇日月
  • 1篇孺子
  • 1篇如一

机构

  • 10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许姗姗
  • 2篇张柠
  • 1篇梁振华
  • 1篇闫星烨
  • 1篇闫红

传媒

  • 3篇中国教师
  • 1篇文教资料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中北大学学报...
  • 1篇励耘学刊
  • 1篇媒介批评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展开一汪浅浅的海峡——我的儿童文学观
2008年
儿童文学的价值和本质历来为人所争论,在我看来,儿童文学应该是为儿童展开一汪浅浅的海峡."浅浅"是说其浅显易懂,它包含语言的平白不晦涩和内容上的符合儿童心理情趣与语言理解力:"海峡"是说其内蕴的丰富和深刻性,用寓理于情的方式完成某种情与理的隐喻.而通过儿童文学的书写,我们要达到的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才是真正的扎根儿童而又超越儿童的儿童文学样式.
许姗姗
关键词:儿童文学
洋枪,伪民俗和“东北乱炖”——评《三枪拍案惊奇》
2010年
作为影像的制造商,张艺谋已经成为中国影像美学与欲望经济学转换的典范。他长期经营着一个“乡村-小农”的符号世界,在遥远的过去和封闭的空间中放置着被制造出的欲望,生产着感性奇观,让观众欣赏窥淫。作为打响2010贺岁电影的“第一枪”,《三枪》在形式主义和欲望生产上依旧沿袭了张艺谋的一贯风格。拨开三声枪响过后缭绕的烟雾,子弹似乎脱靶,影片搞笑的定位并未完全达成反而引起了不小的口水之争。然而这子弹却穿过空气中无数的微粒,叩响了时代的文化病症。
许姗姗
关键词:贺岁电影《三枪拍案惊奇》影像美学观众欣赏
大众论语下的资本争夺与文学场特征——从布尔迪厄理论看于丹现象被引量:1
2008年
本文借助布尔迪厄的场域、资本等相关理论,来探讨于丹现象背后有关社会分层、资本争夺、传媒等文化隐喻。
许姗姗闫星烨闫红
关键词:于丹现象文学场传媒
朱自清:只问耕耘莫问年
2011年
对于今天的青年人来讲,朱自清大约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背影。他不像鲁迅,如同一个单身鏖战的武人,在旧思想的丛莽中用硬骨头做成的匕首将黑夜击得粉碎;他也不像徐志摩,如同一个浅斟低唱的游吟者,痴情于爱的温存与迷醉。朱自清的被人所知,是他情质并貌、和谐含蓄的为文风格,和他宁可饿死,
许姗姗梁振华
关键词:青年人为文含蓄
八十年代小说中叛逆青年形象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开启了一个接续五四多元共生和精神解放的新启蒙时代,人们的意识与习俗都发生了革命和变迁。这种革命和变迁也体现于这一时代文本符号系统里一个个具体的青年形象中。  八十年代的叛逆青年形象有一个发展演变...
许姗姗
关键词:小说创作精神指向艺术风格
迷途的青春期与得道的成年期——刘恒的城市系列小说研究
2010年
刘恒的城市系列小说通过空间、人物、语言三个方面关注城市文化的复杂属性:小杂院和街道等真实空间代表了传统乡土与现代都市的两个维度;纯情女与狐妖女等欲望空间充满了传统男权的想象;青春期和成年期两个人物代际展现着与生活和解或无法和解的状态;小说的语言也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北京第三代胡同青年对革命符号、都市符号的运用。
张柠许姗姗
关键词:城市文学青春期成年期
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
2011年
2010年教师节,温总理在讲话中说:“现在有一种看待,认为当中小学教师不会有大出息,我认为不是这样,教中小学也前出大师……在这个平凡岗位上完全可以成就一番不平凡事业。”遵循总理讲话精神,《中国教师》将以“从中小学讲坛走出的杰出人物”为主线,展现这些历史人物的中小学教师生涯对其本人终身成就的影响,与所有教师共勉。本期推出作家鲁迅和“两弹元勋”邓稼先。
许姗姗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讲坛教师生涯历史人物
颂歌时代的颂歌体——《人民日报》(1949-1966)诗歌研究
2010年
《人民日报》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的前十七年,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喉舌",对整个文学发展具有权威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因此,通过考察十七年《人民日报》刊载诗歌的总体状况,可以发现诗歌这样一种文学形式在新的意识形态建构中的功能,研究政治意识形态与诗歌美学标准建构间的关系。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颂歌体的概念和分类;第二部分研究当代颂歌体的艺术资源构成,指出它们"古典、民歌与五四自由体"的诗体范式是被删减和不完整的;第三部分总结诗歌的意象特征。从而得出结论,十七年间的诗歌以其单一的美学标准和书写模式完成着新的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和政权合法性的证明。
许姗姗
关键词:《人民日报》颂歌民歌自由体
丰子恺:静如一泓,反照日月被引量:1
2011年
在中国现代的文人墨客中,丰子恺先生无疑是别具一格的一道景语,他多彩的人生道途上,处处开满着文学与艺术的奇葩。这位被称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以其光华的风骨和气品为后世所推崇,又因其在人生盛年追随弘一大师皈依佛门,而成为一团永难捉摸的谜。
许姗姗
关键词:丰子恺别具一格弘一大师景语
当代“非虚构”叙事作品的文学意义被引量:35
2011年
所谓"非虚构"写作,从一开始就在自觉地警惕三种写作的陷阱:一是传统文学的纯粹"虚构"式的写作,二是以"事件"为中心的新闻式写作,三是传统的"报告文学"写作。《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计划刊登的十几部小说,大多都是借助于人类学"田野考察"的方法,力图通过"客观叙述",从不同侧面向读者呈现底层生活的真相。在警惕价值尺度和审美观念上的"先入为主"的前提下,通过叙事的方式,有力地切入了当代生活。
张柠许姗姗
关键词:非虚构文学现实关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