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利鹏

作品数:59 被引量:254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星火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轻工技术与工...
  • 8篇农业科学
  • 5篇化学工程
  • 4篇文化科学
  • 3篇医药卫生
  • 2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抗原
  • 9篇食品
  • 9篇抗体
  • 9篇半抗原
  • 7篇免疫
  • 6篇人工抗原
  • 6篇克隆
  • 5篇丁胺
  • 5篇沙丁胺醇
  • 4篇追溯系统
  • 4篇免疫层析
  • 4篇可追溯
  • 4篇可追溯系统
  • 4篇课程
  • 4篇教学
  • 4篇高职
  • 3篇单克隆
  • 3篇单克隆抗体
  • 3篇多克隆
  • 3篇多克隆抗体

机构

  • 51篇广东农工商职...
  • 5篇华南农业大学
  • 4篇广东省农垦集...
  • 3篇广州城市职业...
  • 3篇空军勤务学院
  • 2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山西师范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顺德职业技术...
  • 1篇中山大学
  • 1篇苏州农业职业...
  • 1篇广州万联生物...
  • 1篇广州云诺生物...
  • 1篇广州市食品检...

作者

  • 56篇袁利鹏
  • 28篇刘波
  • 16篇杨君
  • 8篇尹凯丹
  • 7篇刘后伟
  • 6篇林丹琼
  • 6篇黄丽
  • 5篇孙远明
  • 5篇刘旭光
  • 5篇雷红涛
  • 4篇万俊
  • 4篇苏智伟
  • 3篇彭述辉
  • 3篇沈玉栋
  • 3篇杨金易
  • 3篇徐振林
  • 2篇庞杰
  • 2篇王弘
  • 2篇王保玲
  • 2篇赖来展

传媒

  • 6篇现代食品科技
  • 4篇食品科学
  • 3篇食品工业科技
  • 3篇广东农工商职...
  • 2篇中国酿造
  • 2篇食品与发酵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食品工业
  • 2篇广东化工
  • 2篇食品研究与开...
  • 2篇中国农业教育
  • 1篇中国食物与营...
  • 1篇中国调味品
  • 1篇中国农垦
  • 1篇食品科技
  • 1篇农业机械
  • 1篇中国油脂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广州化工
  • 1篇热带农业工程

年份

  • 5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6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8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蔓越莓奇亚籽复合保健饮料的工艺研究及货架期预测被引量:4
2021年
以蔓越莓浓缩汁、奇亚籽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蔓越莓奇亚籽复合保健饮料的工艺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配方中各组分添加量为蔓越莓浓缩汁4%,奇亚籽5%,柠檬酸0.05%,白砂糖8%,CMC-Na 0.08%,黄原胶0.06%,卡拉胶0.10%,经巴氏杀菌后,研制出的饮料富有蔓越莓的清香、咀嚼感良好、稳定性好。利用加速货架期试验模型分别在4,27,37℃条件下每隔一段时间对样品的感官品质和微生物指标进行检测,得出在20℃时蔓越莓奇亚籽复合保健饮料的货架期为53~77 d。
陈哲陈旭明张玉婷袁利鹏刘波
关键词:饮料货架期
低糖佛手瓜蜜饯加工技术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为满足市场多样性需求,充分利用佛手瓜营养价值,研究了低糖佛手瓜蜜饯的加工工艺及原料配方,并进行产品感官、理化及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在烫漂30s,0.2%CaCl2硬化2h,40%糖液二次糖煮25rain,50℃-60℃热风干燥18h条件下,以73.6%佛手瓜,26.2%白砂糖,0.08%柠檬酸,0.2%香兰素为配方组成,可制得色泽金黄、质地柔软、甜而不腻、风味独特、卫生安全的低糖佛手瓜蜜饯。
黄丽高月明杨君袁利鹏刘后伟李东梅
关键词:低糖
酱油生产工艺及风味的研究进展
酱油由于其独特的色、香、味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酱油的生产工艺经历了天然晒露发酵法、低盐固态发酵法和高盐稀态发酵法的过程。酱油发酵过程中形成的特殊香气、色泽、体态和滋味使得其在食品加工、烹调或佐餐中具有...
赵炫华彦涛李宝玉尹凯丹袁利鹏
关键词:酱油发酵生产工艺风味
微孔侧流免疫层析法检测农产品中2, 4-二氯苯氧乙酸残留被引量:2
2021年
该研究采用活泼酯法制备了人工抗原,通过动物免疫获得了针对2,4-二氯苯氧乙酸的特异性抗体。通过试验条件优化,建立了微孔侧流免疫层析方法,用于水果和蔬菜中2,4-二氯苯氧乙酸残留的快速检测。该方法的检测限:2,4-二氯苯氧乙酸为0.05μg/mL,4-氯苯氧乙酸为0.2μg/mL,2,4,5-三氯苯氧乙酸为0.5μg/mL。实际样品的检测中,其结果与HPLC的结果相一致率为100%。检测方法前处理简单、快速灵敏,且能够同时检测2,4-二氯苯氧乙酸及其结构类似物,适用于水果蔬菜中2,4-二氯苯氧乙酸残留的快速筛选。
华彦涛刘波赵炫尹凯丹马楠楠袁利鹏
关键词:2,4-二氯苯氧乙酸半抗原多克隆抗体
化妆品中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被引量:1
2016年
文章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化妆品中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结果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并综合了分析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来源,同时对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通过评定结果表明:该方法除了仪器设备引入的不确定度,主要因素是试样称量引入和实验过程随机效应引入的不确定度是主要来源,本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可了解降低其不确定度的方式和途径。
刘波袁利鹏熊波刘旭光林丹琼刘辉
关键词:不确定度化妆品
沙丁胺醇直接竞争ELISA法快速测定被引量:21
2010年
建立沙丁胺醇的直接竞争ELISA(dcELISA)快速检测方法,采用高碘酸钠法制备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沙丁胺醇单克隆抗体,棋盘滴定法确定包被抗原质量浓度和抗体稀释倍数,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反应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离子浓度、甲醇体积分数、pH值因素对dcELISA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优检测条件,同时考察方法的特异性。结果表明:酶标抗体克分子比为2.1时偶合物的滴度最高,最佳反应条件为包被抗原质量浓度1μg/mL,酶标抗体稀释2560倍,0.01mol/L、pH7.4的磷酸盐抗体稀释液(PBS)中含体积分数0.05%的Tween-20、0.5mol/LNaCl溶液和体积分数5%的甲醇时dcELISA具有最高的灵敏度和最好的稳定性,所建立方法的IC50为10.3ng/mL,检测限为0.049ng/mL,线性范围0.3~76.30ng/mL,批内变异系数13.8%,批间变异系数为22.38%,与克伦特罗交叉反应率为321.18%,与溴布特罗交差反应率为29.09%,与其他结构类似物没有明显交叉反应。本研究所建立的dcELISA可用于沙丁胺醇和克伦特罗的多残留检测。
王保玲袁利鹏雷红涛徐振林杨金易孙远明丁武庞杰
关键词:沙丁胺醇酶标抗体
沙丁胺醇人工抗原合成及鉴定研究被引量:23
2006年
用琥珀酸酐将沙丁胺醇活化后制备出半抗原沙丁胺醇半琥珀酸,经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1H-NMR)鉴定合成成功,同时证实琥珀酸酐连结在沙丁胺醇乙醇胺的羟基处,且半抗原以内胺盐形式存在。用混合酸酐、活泼酯方法将沙丁胺醇琥珀半酸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白蛋白(OVA)偶联制备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经紫外吸收法鉴定偶联成功,偶联比分别为12.8:1、23:1。本研究为进一步制备沙丁胺醇抗体奠定了基础。
袁利鹏孙远明雷红涛沈玉栋黄晓钰潘科黄杰
关键词:沙丁胺醇半抗原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比较鉴定野生、养殖紫菜中镉含量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比较鉴定来源不同的紫菜中的镉含量。结果表明,野生紫菜镉的含量约为养殖紫菜的两倍,且具有显著性差异。以紫菜标准物质为参考,精密度、准确度和回收率试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准确可靠,适用于不同来源农产品中重金属镉含量的测定。
袁利鹏刘波杨冠东
关键词:紫菜
牛奶玉米饮料的研制被引量:1
2010年
玉米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以甜玉米为主要原料,添加牛奶等成分,通过正交试验研究牛奶玉米饮料的最佳配方及工艺。研究表明牛奶玉米饮料的最佳配方及工艺为:玉米原浆含量20%,砂糖用量为3%,牛奶含量10%,CMC-Na用量0.15%,灭菌条件为温度100℃,时间25min。该饮料颜色淡黄,口味香甜,口感细滑,是具有抗癌、通便、美容等功效的保健饮品。
杨君林丹琼袁利鹏
关键词:甜玉米牛奶营养正交设计
基于教学标准引领的新时代食品类高级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4年
新时代产业发展对食品类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职业教育仍存在专业培养标准不清、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服务区域经济能力不强等共性问题。通过聚焦提高人才供给精准度,遵循“标准引领”,同步行业技术、企业岗位能力、兼容职业标准,建设专业标准,以“迭代优化”岗位技能、“个性化建专业”的方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推进“课程重塑”,构筑高职食品类专业人才课程体系,推动课程、教材、教法主动适应新技术发展,满足产业迭代对学生素质的多元要求。实施“产教科融合”,形成“1+1>2”集聚效应;依托“产教科行校企”内聚“育人共同体”,强化行业、学校、企业协同机制,实现专业联通、体系贯通、资源融通,专业育人功能全面提升。通过持续对教学改革进程进行迭代更新,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周宜洁罗红霞司文会苏新国袁利鹏尹凯丹万俊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