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佳熙 作品数:20 被引量:150 H指数:8 供职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中国南方夏季低温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本文采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日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60~2004年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低温现象的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
(1)我国南方地区夏季气温在20世纪70... 蔡佳熙关键词:统计特征 气候变化 海温异常 文献传递 SVD分析揭示的澳大利亚高压年际变化对中国夏季气温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8 2010年 利用澳大利亚海平面气压和中国夏季气温站点资料,使用SVD和线性回归方法揭示了澳大利亚高压(以下简称澳高)的年际变化与中国夏季气温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SVD的第一模态(简称SVD1)时间系数与通常使用澳高指数相关可达到0.97。SVD1表示出澳大利亚高压的年际变化与中国江南地区夏季气温存在密切联系。澳高增强(减弱)时,江南地区夏季气温偏低(偏高)。整层垂直积分大气加热场、海平面气压场、500hPa的高度场变化以及降水和总云量的变化都对夏季气温的形成有一定作用。澳高对中国夏季气温的可能影响途径为:澳高强(弱)年时,澳大利亚地区低层的异常辐散风场在菲律宾东侧的暖池附近产生辐合(辐散),引起正(负)涡度源,激发P-J型波列,伴随着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区产生副高正异常(负异常),导致副高偏西(偏东),进而增强(减弱)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同时江南地区水汽和异常风场辐合(辐散),有利于(不利于)该地区降水异常的发生和维持,有益于气温降低(升高)。 张蓬勃 管兆勇 蔡佳熙关键词:年际变化 中国东部夏季气压气候变率:测站资料与再分析资料的比较 被引量:9 2010年 应用中国194站地表气压(OP)、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地表气压(NP)和海平面气压(NS)及ERA-40再分析月平均海平面气压(ES)资料,分析了中国区域夏季气压的气候变率,特别是再分析资料集中地表气压和海平面气压的再现能力。分析发现:1)3种资料均显示我国东部气压升高,NP(NS)中1976年前后的年代际突变特征显著,ES的变化量与OP相当,NP(NS)远高于其他两种资料;1965年以前NP、NS与OP、ES差异较大,NP(NS)显著偏低。2)OP和ES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具有较为相似的3~4年的周期变化,而NP周期特征与OP、ES有显著差异,存在虚假的14年左右的周期特征;3)3种气压资料为一致的线性增高趋势,NP线性变化趋势最大,OP最小,北方大于南方,但再分析资料在对气压变化长期趋势的研究中,不确定性较大;4)OP显示气压变化不大,而ES、NP(NS)反映气压变化较大,以我国北方变化最为明显,从北向南逐渐降低,中心均在内蒙古中部一带。NP对我国北方地区气压变化估计偏高,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和山东半岛气压变化的反映略有不足;5)再分析资料可以再现我国气压年际变化特征,对我国气压的再现能力在东部优于西部,低纬度地区优于高纬度地区,并且ES的再现能力要优于NP(NS)。 高庆九 管兆勇 蔡佳熙关键词:气压 气候变率 1959—2005年我国冬季和夏季区域气温与日照、云量的相关分析 基于1959—2005年全国824站日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以及NCEP/NCAR总云量日资料,利用REOF方法,将我国冬、夏季平均气温分别分为4个和6个区,冬季4区为青藏高原以东(除东北和内蒙古东部)、东北和内蒙古东部、青... 范娟 朱泽伟 蔡佳熙 金培 邢天放关键词:日照时数 总云量 文献传递 长江中下游夏季气温变化型与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19 2010年 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气温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OLR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变化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的年际变动的联系。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异常可分为全区一致、南北反相、东西反相三种分布型。在年际时间尺度上,此三型的形成与东亚-西太平洋地区环流异常三种不同的分布密切相关。根据异常环流的这三种不同的分布型,分别定义了相应的东亚-西太平洋环流异常指数IEAWPi。分析表明,IEAWPi分别与三型气温指数有很好的相关关系,IEAWPi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与长江中下游夏季气温变化型相联系的副高活动异常。IEAWPi对应的高、低值年的高度距平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上空均呈相当正压结构。在500 hPa高度上,三型高度场异常的维持均与源自热带洋面上空的波列有关,而第三型高度场异常还与沿西风急流传播的波列有关。IEAWPi可为诊断和预测长江流域气温异常提供线索。 管兆勇 蔡佳熙 唐卫亚 白莹莹近50年华东地区夏季异常降水空间分型及与其相联系的遥相关 被引量:28 2010年 利用中国华东地区91个站点1961~2007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ACR再分析资料,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方法将华东地区夏季降水场分为5个区域,即I区(闽赣地区)、II区(江南)、III区(长江中下游地区)、IV区(江淮)和V区(黄淮)。这5个区域的夏季降水周期显著不同,当I区降水的年际周期性强(弱)时,II、III、IV、V区降水年际周期性弱(强)。I~V区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及年际变率的年代际变化显著,且在年代际降水较少或由多变少或由少变多的转换时段,容易发生较大的年际变化。各区降水异常形成的局地成因有所差别。其中,江南南部、江南、沿江(长江中下游)受低层异常反气旋控制,该异常反气旋使得这些地区出现水汽辐散,与异常的非绝热冷却结合,造成异常下沉气流,导致干旱发生。对于江淮之间的地区,由南侧异常气旋性环流和北侧反气旋环流的西部辐散气流控制,造成水汽向南北两侧辐散,导致降水偏少;对于黄淮地区干旱,可归因于位于蒙古高原上的反气旋异常和位于西太平洋上的气旋性异常之间的异常偏北气流造成该地区水汽的异常辐散所致。华东5个区域的夏季降水和不同类型的遥相关有关。闽赣地区降水受欧亚-太平洋型(EUP)遥相关影响;江南地区降水则可能受东亚-太平洋型(EAP)/太平洋-日本型(PJ)影响,亦与太平洋-北美型(PNA)存在可能的联系;长江流域则可能受东大西洋型(EA)和EAP型影响;江淮地区降水则明显地受EA/EUP和PJ/EAP的共同影响,而黄淮降水则与源于地中海地区向东北传播且通过北极涛动(AO)产生影响的波列存在联系。这5个区域的夏季降水异常还和东亚地区位涡、南海夏季风、Nin~o3、Nin~o4区海温、西太平洋副高变动等因子有关。 金大超 管兆勇 蔡佳熙 江丽俐关键词:夏季降水异常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遥相关 1959—2005年我国冬季和夏季区域气温与日照、云量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6 2014年 基于1959—2005年全国824站日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以及NCEP/NCAR总云量逐日资料,利用REOF方法,将我国冬、夏季平均气温分别分为4个和6个区。冬季4区为青藏高原以东、东北和内蒙古东部、青藏高原大部、新疆;夏季6区为西北东部和华北、长江黄河流域一带、西南南部和华南、东北和内蒙古东部、新疆中北部、南疆西部。除了夏季II区(长江黄河流域一带),冬季和夏季各区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冬季的上升趋势更显著。消除总云量的影响后,除了冬季II区(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冬季和夏季平均气温与日照时数均呈正相关关系,但与冬季相比,夏季的正相关关系更显著;消除日照的影响后,在夏季I区(西北东部和华北大部)和VI区(南疆西部)以及冬季II区(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平均气温与总云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范娟 朱泽伟 蔡佳熙 金培 邢天放关键词:日照时数 总云量 长江流域夏季气温变化型及其成因Ⅰ:年际变化与遥相关 被引量:8 2011年 采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哈得来月平均海温资料以及CPC(NOAA)指数,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气温的变化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呈现出全区一致、南北反相以及东西反相3种分布型,且这3种分布型分别是中国同号气温异常变化、南北反号气温异常以及东西反号气温异常分布背景下的局部反映。上述这3种气温异常型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在年际尺度上具有2 5年的周期,反映出在年代际背景下的年际变化;在年际尺度上,3种异常型分别对应不同特点的环流型,并且高度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上空的垂直分布均呈准正压结构;3种异常型对应的环流型的维持分别与来自大西洋穿越极区的波列,由地中海沿亚洲急流东传的波列以及北半球环状模有关。同时,全区一致型和南北反相型与P-J型波列联系紧密,其中南北反相型与该波列联系更为紧密;全区一致型与Nino3海温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其中超前一季的负相关最大。南北反相型与Nino3海温指数超前2季相关最高,与Nino4海温指数同时相关最高。东西反相型则与Nino3海温指数同时相关最高,与Nino4海温指数超前3季相关最高。这些结果可为进一步认识长江流域夏季气温变化规律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提供线索。 蔡佳熙 管兆勇关键词:长江中下游 遥相关 夏季 长江流域夏季气温变化型及其成因Ⅱ: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7 2011年 采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气温资料、ERA再分折资料、哈得来中心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气温的变化型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呈现出全区一致、南北反相以及东西反相3种分布型;年代际尺度变化与年际尺度变化共有相同的空间型;特别有趣的是,长江流域夏季气温变化的第3模(EOF3)的时间系数与全球增暖趋势一致,其空问分布表现为长江下游越来越暖,而长江中上游越来越冷。在年代际尺度上,3种异常型分别对应不同特点的环流型,其中第2模对应的高度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上空是准正压结构;第1模的年代际变化与沿西风急流传播的波列状结构以及源自北大西洋的波列有关。第2模与沿西风急流传播的波列状结构以及自热带西太平洋出发的欧亚型(EAP)遥相关波列相联系,反映出中纬度和低纬度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共同作用。而第3模则与北极涛动存在一定联系,体现出中-高纬度的相互作用;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异常分布与海温尤其是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存在联系,其中太平洋年代振荡对南北反相型气温分布起到一定作用,而西北太平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异常冷海温对东西反相型气温分布产生影响。同时,印度洋海温异常亦与前两个模态的气温分布型存在联系。 蔡佳熙 管兆勇 于田田 卢楚翰关键词:长江中下游 年代际变化 夏季 冬季极赤温差年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气候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3 2014年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定义了冬季极赤温差(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polar and equatorial regions,TDPE)指数,分析了地面以上2 m处极赤温差指数(ITDPE-S)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同期东亚冬季降水、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ITDPE-S可反映出全球变暖过程中北半球高纬地区冬季地面温度显著升高,且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存在4-8 a的周期变化.ITDPE-S与东亚冬季降水和气温存在很好的相关.当ITDPE-S偏高(偏低)时,中国东北、新疆、河西走廊、日本海以及南中国海到菲律宾岛地区冬季降水增加(减少),对应着中国华北到东北地区冬季平均气温降低(升高).进一步研究发现,ITDPE-S高值年,东亚中纬度地区异常水汽主要来自西北太平洋,低纬度地区降水异常时的水汽主要来自热带海洋上空.水平温度平流引起的异常降温可部分解释东亚中纬度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异常偏低.这些结果对深刻认识大气环流异常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李丽 管兆勇 蔡佳熙关键词:年际变化